千年古城寻歌人:正定歌谣不能丢,这是乡愁更是文化传承
图为《正定歌谣》内容。受访者供图
中新网石家庄10月29日电 (吴金铭)“孩子们孩子们耍啊,一个窝里俩啊。会跑的,跑出来;会爬的,爬出来;月子窠里抱出来。”记忆中逐渐被淡忘的古老歌谣,如今在宋荣琴的收集整理下重新“面世”。
图为宋荣琴在整理歌谣。受访者供图据宋荣琴回忆,小时候村里晚上没电,照亮都是点煤油灯。天一黑,街头巷尾就会响起互相召集的“暗号”:听到这个,往往小孩子碗里的饭还没吃完,就赶紧往嘴里扒拉,然后迅速跑出去和伙伴会合。
图为宋荣琴在搜集歌谣。受访者供图孩子游戏时有游戏歌,大人劳作时有劳动歌。“我觉得正定是个歌谣之乡。”今年64岁的宋荣琴是土生土长的河北正定人。她说,在正定老人的记忆里,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无论男女老幼,都会唱几首歌谣。然而随着时间推移,这些植根于乡间沃野中最质朴的声音,逐渐被人遗忘,这些古老的民间文化也面临消亡。
“不能丢了”,这是乡愁,更是文化传承
图为《正定歌谣》。受访者供图有“九楼四塔八大寺,二十四座金牌坊”之称的古城正定,不仅有繁多的名胜古迹,还有丰富多彩的口头文学,如歌谣、童谣、故事、民间小调等。这些乡土文学没有文字记载,只是通过口耳相传的方式,代代传承下来。
宋荣琴说,歌谣里记录的那些古迹、故事和民俗,对于她来说不仅是一份属于家乡的记忆,是植根于血脉中的乡愁,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
图为宋荣琴搜集歌谣手稿。受访者供图宋荣琴对歌谣的喜爱源于儿时。长大后在路边听到有老人唱起歌谣,一听就入迷,从那时起,她就觉得,这些歌不能丢了。“不能丢了”,是宋荣琴搜集歌谣的动力。
寻歌20年,搜集整理2000多首
为了不让这些宝贵的民间文化丢失,2000年,宋荣琴正式踏上了漫漫寻歌路。这条路一走就将近20年,挖掘整理出近2000多首歌谣。
在搜集的作品中,有的是先后经多位老人回忆所得,有的则长达几年才将一首歌谣补充完整。起初,宋荣琴是边经商边收集,白天忙经营,晚上忙歌谣采集,由于受时间精力的限制,几年下来收效甚微。2006年,一位会唱很多歌谣的老人突然离世,这让宋荣琴下定决心,放弃自己的服装店生意,全身心投入搜集歌谣的工作。
“很多人不理解,还有人说我是神经病,不给好脸色看。”宋荣琴在搜集歌谣的过程中遭受了很多白眼,还有不少人质疑她,“你是干什么的,有证件吗?搜集这些歌谣挣多少钱啊?”
面对诸多困难,宋荣琴没有放弃。跑遍了正定一百多个村庄,走访了五六百位中老年人,有时候为了几句歌谣,她会多次上门向老人请教。遇到生活困难的老人,她还会给老人一点钱,请老人吃顿饭。多年下来,她几乎将自己全部的积蓄贴补到了搜集歌谣的路上。为了生活,老伴去工厂打工,一家子艰难维持生计。她说:“自己吃点苦无所谓,只要能搜集到歌谣就行。”
留住历史的回声:《正定歌谣》出版发行
宋荣琴表示,大概在十年前,有两个20多岁的女孩找到她,说是在国外留学时听见有外国人唱中国的小调小曲,才发现家乡的歌谣原来这么好听,自己以前从没听过。两个女孩鼓励她说,这些宝贵的财富,一定要留下来。
宋荣琴最初搜集歌谣纯粹出于爱好,只是想着自己要把这些东西记下来。随着积累的歌谣越来越多,她也萌生了让更多人了解正定歌谣的想法。
图为宋荣琴在搜集歌谣。受访者供图今年5月,宋荣琴编选的《正定歌谣》由知识产权出版社出版发行,河北省民俗文化协会会长袁学骏为这本书撰写了序言。他表示,没想到,古城正定还有这么多歌谣活在人们口头。袁学骏认为,宋荣琴是一位接地气的艺海拾贝人,她搜集整理的这些歌谣“土得掉渣”但原汁原味,展现了清末民初以来正定乃至冀中地区城乡居民的生活风情,让人“似乎听到了历史的回声,看到了民间的喜怒哀乐”。
要看古迹往正定走,
三山不显九桥不流。
九楼四塔八大寺,
二十四座金牌坊。
……
东门里头大佛寺,
南大街里阳和楼。
青塔花塔南门里,
木塔就在观前头。
——正定歌谣《正定府》
“天到一更里月儿照花台,
情郎哥哥定下计今夜晚上来。
叫丫鬟你装上四两老烧酒,
你再炒上四个菜碟子快快端上来。
白肉炒蒜薹、羊肉炖白菜,
还有那炒鸡子配着凉菜……
——明清时期民歌小调《叹五更》
编辑:【高红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