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PP模式审计中几个容易混淆的概念简析
笔者在PPP模式审计实践中,发现不管是政府部门,还是社会资本方,对PPP模式中的一些基本概念仍存在混淆的问题。作为审计人员,应对相关概念有正确的认识和理解,本文在此对PPP模式中几个容易混淆的基本概念做出简明扼要的分析辨别,以期对大家正确认识PPP模式有所启发。
一、政府购买服务和政府付费模式的PPP
1.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是指政府通过公开招标、定向委托、邀标等形式将原本由自身承担的公共服务转交给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履行,以提高公共服务供给的质量和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改善社会治理结构,满足公众的多元化、个性化需求。
2.政府付费模式是我国PPP项目回报机制的一种。财政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操作指南 (试行)》 (财金〔2014〕113号)第11条规定,政府付费与使用者付费、可行性缺口补助并列。
两者主要区别:一是政府购买服务属于政府债务范畴。所需资金在既有财政预算安排中统筹考虑,是政府短期预算资金安排;政府付费模式的PPP项目所需资金在财政中长期预算计划安排,具有长期性,在产品未完成之前属社会资本风险,不属于政府债务范畴。二是实施程序不同。政府购买服务应当在购买预算下达后,根据政府采购管理要求制定政府采购实施计划,报同级政府采购监管部门备案后开展采购活动。而政府付费模式的PPP项目必须经过物有所值评价、财政承受能力论证、实施方案审批、资格预审等程序才能进入采购阶段,PPP模式的程序更为复杂。三是为了规范政府购买服务,避免增加政府隐性债务,财政部出台《关于坚决制止地方以政府购买服务名义违法违规融资的通知》(财预〔2017〕87号,以下简称“87号文”),进一步明确了严禁将新建、改建等建设工程和铁路、公路、机场等领域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政府购买服务项目,严禁将建设工程与服务打包作为政府购买服务项目。
总的来说,两者都是政府与社会力量、社会资本合作;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购买的是公共服务,偏重智力、体力服务;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是遴选社会资本进行公共产品建设并在此基础上提供公共运营服务,偏重公共产品。
二、注册资本和项目资本金
注册资本和项目资本金是不同领域的不同法律概念。但是在PPP项目公司这一特定事务上,特殊关系下,为着特殊目的的产物,二者之间又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PPP模式实践中,有的地方政府为保证PPP项目的顺利实施,招标时直接约定以项目资本金的金额作为项目公司注册资本。
1.注册资本。2013版《公司法》第二十六条第一款:“有限责任公司的注册资本为在公司登记机关登记的全体股东认缴的出资额。”,有限公司的注册资本为“认缴制”,认缴出资额、出资方式、出资期限等明确记载于公司章程。注册资本不仅仅是为了取得有限公司的营业执照而必须具备的一项内容,而是为了向公众昭示其承担责任的限额。
2.项目资本金。国务院《关于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试行资本金制度的通知》第二条“投资项目资本金,是指在投资项目总投资中,由投资者认缴的出资额,对投资项目来说是非债务性资金,项目法人不承担这部分资金的任何利息和债务;投资者可按其出资的比例依法享有所有者权益,也可转让其出资,但不得以任何方式抽回。” 简言之,项目资本金是社会资本进行项目投资时,其至少需要持有的自有资金。
我国政府对于项目资本金占总投资比例有强制性规定,《关于调整和完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资本金制度的通知》(国发〔2015〕51号) 对各行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资本金比例及相关内容进行了重新规定。如城市轨道交通项目为20%,港口、沿海等为25%。
三、 投资利润率和内部收益率
投资利润率往往具有时效性,回报通常是基于某些特定年份。而内部收益率是一种用来表示年度企业综合收益率的指标。PPP投资模式中,往往以内部收益率作为项目公司预期收益的衡量标准。
1.投资利润率,又称投资报酬率(记作ROI),是指达产期正常年度利润或年均利润占投资总额的百分比。其计算公式为:
投资利润率(ROI)=年利润或年均利润/投资总额×100%
其优点是计算简单,缺点是没有考虑资金时间价值因素,不能正确反映建设期长短及投资方式不同和回收额的有无等条件对项目的影响。
2.内部收益率(IRR),是指项目投资实际可望达到的收益率。实质上,它是能使项目的净现值等于零时的折现率。IRR满足下列等式:计算内部收益率的一般方法是逐次测试法。当项目投产后的净现金流量表现为普通年金的形式时,可以直接利用年金现值系数计算内部收益率,公式为:(P/A,IRR,n)=1/NCF
其优点是可以从动态的角度直接反映投资项目的实际收益水平,又不受行业基准收益率高低的影响,比较客观。其缺点是计算过程复杂,尤其当经营期大量追加投资时,又有可能导致多个IRR出现,或偏高或偏低,缺乏实际意义。
总之,PPP推广三年多来取得了很大成绩,但PPP仍然处于探索阶段,也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一些问题。上文中仅仅对部分概念进行了简要分析说明,有些问题仍需要相关部门进一步出台或者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为PPP模式的健康发展提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