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树节里的忧思】“运动式”植树“口号式”环保 生态理念何时深入人心

12.03.2015  01:36

河北广播网3月11日消息(记者王谦)又到一年植树节,很多植树绿化的活动纷纷举行。但也有市民拨打我们的热线反映,感觉植树节很多活动流于形式,一窝蜂行动起来的场面十分热闹,可很少有人想过栽下的树能否成活,来年还会去那里再看上一眼?如何把爱护花草树木的生态理念植入心中,人人身体力行?

种下一棵树,培育万点绿。谁都明白植树对改善环境所起的作用,可面对什么时候种过树,种的是什么树,种活了吗这些简单的问题时,不少人抬着头回想半天,给出的答案还是模棱两可。

市民1:我也说不太清,原来就是跟着孩子过来种。
      记者:去哪里种?
      市民1:西山那边儿。
      记者:种完之后有没有再回去看看那些树。
      市民2:没有了,种完就拉倒了。最后护理呀就没有了。
      记者:不管树的死和活?
      市民2:那是学校组织的,我们不管。

关于植树的经历,十有八九的人集中在上学期间,之后就很少有类似的活动了。植树更多地成了他们致青春时仅有的一次绿色回忆。

市民3:真是快想不起来了,快20年了吧。我家是邯郸的,我记得又回去赵苑附近种,就上学时学校组织。离开学校,也就不知道去哪儿种了。

至于成活率这个事关植树成效的根本问题,采访中接近七成的人对此交了白卷。

市民4:植树节好多就是买了新铁锹啥的就走走形式。

记者:为种树而种树,只见种树不见成活。

市民4:对,不是特别好成活,它只要把根儿扎下去就没事儿。

除了一些植树活动已经流于形式,一番热闹后收效甚微,更让人接受不了的是,一双双不文明的“黑手”也伸向了树木,表现为树皮上的斑斑刀痕,树枝上的条条绳索。陈先生一家三口在石家庄长安公园西侧山丘上就看到不少树上有字。

陈先生爱人:你看,王什么什么,这是刀子划的。

记者:像这种情况你在别的地方见过吗,先生?

陈先生:肯定也见过,在植物园热带那个园儿,厚的树叶上有人刻字。

陈先生爱人:对,我拍下来了,觉得挺不好的,挺可恶。

跟许多人一样,发现别人的不文明行为容易,放到自己身上又是双重标准。记者看到陈先生的小女儿手里就有一把从公园里摘的迎春花。现实中,类似伤害树木花草的行为屡见不鲜。省会的红星街有早晚两个市场,一些经营服装的商贩为了方便,不是在小树身上绑上绳子挂起衣服,就是在树杈等高处支上电灯泡或广告牌。

记者:够壮观,规模够大的呀,这一长溜十来米。往树上一挂拿绳子一扯,简单。树就是你这衣服架子。

女商贩:对,你是城管的?你要检查我就收了。

花草树木身上这些不文明现象说明,生态环保方面的口号有了,可相关的理念还没深入人心。日前,一则“福州市民为拍出“桃花雨”效果拼命摇晃桃树的报道引发了热议。

也许,有人认为这些都是小事,毕竟没有对树木进行“毁灭式”的伤害。不过,这在从事园林绿化等事业的人士看来,除了暴露素质问题还说明大家对植树节的理解存在偏差。

工作人员:是有一些不文明行为,咱们这个植树是个大的活动,不光是种树这具体的事儿,还包括树木的浇水呀管理呀,还有爱绿护绿的意识,比如咱们身边的街道庭院小区,尽量保护树木,这些都是应该提倡的,我们也是呼吁市民文明游园,做个文明市民。

针对植树活动常常流于形式,多数人爱护花草树木的意识不够等问题。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王宏伟表示:环保、生态和节约意识的形成,不是通过一年就这么一天,或者一年就这么一次活动就能够实现的。我想必须要形成一种文化,纳入到学校教育中,从娃娃做起。其实,中国古人有天人合一的理念,非常注重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

王宏伟说,植树节真正的意义重在把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理念植入心中,要做到这一点除了用传统文化引导,归根结底是转变自身生活方式和生存理念。

王宏伟:其实无论从文化上、制度上,还是公民价值观念与行为的引导上,都应该做全新的思考。不仅从环保还要塑造一种节约经济这样的消费方式和理念。这样慢慢地从个人的观念呀,生活习惯呀,开始做起,人们慢慢开始有公德心、公共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