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旅游的小常识

13.04.2015  14:56

  人类与森林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远古到今天,森林一直是地球这个宇宙中人类惟一家园的保护伞。它像一位静默无私的老人,毫无怨尤地以自己的果食供养人类,以自己的身躯庇护人类。当身居都市的人们为噪音、废气、紧张的生活节奏、复杂的人际关系所困扰的时候,森林成为人们一个可望而又可及的绿色之梦。

 

  1999年是中国的生态旅游年。一部分人是出于对旅游的关心,更多的则是出于对生态环境的关注,人们越来越热衷于生态旅游这个话题。而森林,作为陆上生态旅游的主体,自然而然地成为话题的焦点。

 

  森林旅游热一浪高过一浪,那么,森林旅游的现实又是怎样呢?

 

  只讲旅游不讲环保

  说起森林旅游,很多人的认识仍很肤浅。在这些人的心目中,森林旅游无非是投身自然的一次旅行;放弃豪华的宾馆,住简陋的木屋帐篷,尽情享受青山秀水原野森林所给予的一切———明媚的阳光,纯净的空气、水,健康的感觉和快乐的心情。然而,这一切都仅仅停留在旅游层面上。目前阶段森林旅游的更深层含义在于它的环保使命,就是要在保护生态环境、保证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前提下,合理开发森林旅游资源,增强人们的环境意识,普及人们的森林旅游常识。这是森林旅游开发、经营、管理者必须肩负起的一份责任。

 

  但是,很多森林旅游业的开发、经营者缺乏社会责任感,往往只把环保当作一个招徕顾客的金字招牌,而忘记甚至有意忽略了它的本来使命。在保护区的核心地带劈山开道、搭桥垒堰,给脆弱的生态环境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在自然景观中滥建人文景观,破坏了自然的统一与美感。还有的地方根本就不适宜森林旅游开发,仍有人圈地卖票,为眼前的利益而置环保大业于脑后。在森林旅游管理中,也存在着严重不足。配套环保设施不足,垃圾处理设备、服务等严重滞后,令旅游想讲环保也难。

 

  森林旅游业一向被誉为新兴的无烟工业,因为它的经济效益前景十分可观。在“八五”期间,我国的森林公园直接旅游收入超过18亿元,社会综合旅游收入达100亿元左右。专家预言,到2020年,中国森林旅游收入将超过木材的收入。我们现在如果不及时落实环境保护,到那时专家的预测可能只是预测,再可观的收入也只能是镜中月、水中花,因为我们很可能已无林可游,再可观的利润也买不回一个绿色的森林。到那时,我们只能怀抱着破碎的绿色之梦追悔莫及。

  缺乏特色的森林旅游

  中国自1982年正式建立第一家森林公园———张家界森林公园至今,已建立各种森林公园近九百处。预计到本世纪末,全国森林公园数量将突破1000个,经营面积达900万公顷。这无疑是令人鼓舞的事实。

 

  但是,众多森林公园中,真正为人所熟知、喜爱的却屈指可数。大多数森林公园不是山秃林稀、名不符实,就是缺乏特色、千林一面,令众多“慕名”而来的游客大失所望,有一种受欺骗、被愚弄的感觉。不实的、夸大的宣传可能给局部或某个所谓的森林公园带来丰厚的利润,但对森林旅游业整体来说,却是个致命的伤害和无可挽回的损失。因为作为一个商品,森林旅游业也需要培养消费者。骗得了一时,骗不了一世,“质量是生命”对于森林旅游同样适用。

 

  还有的所谓“特色”,缺乏科学精神与环保意识,与我们倡导的森林旅游宗旨背道而驰。在泰国,商家居然想出让游客触摸蛇的生殖器的怪招,来满足人们的“性”趣。这种特色令人怵目惊心。在我国,有的地方公然提出悬赏捉拿“野人”,或是以食奇珍、品异兽为招牌、为特色。这样的特色惊得鸟飞兽走,也把热爱自然、热爱森林的人挡在了门外。

 

  森林旅游业的发展应该走特色之路。而且发掘特色要有独创性、要合乎消费者心理并结合自身优势。像北京门头沟的小龙门森林公园在全国众多的森林公园中可能微不足道,但是管理者根据本园地理位置、环境条件推出“森林浴”,立刻吸引了北京的大量游人。

 

  森林旅游业从业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中国的森林旅游每年都要接待大批中外游客。对外而言,森林旅游从业人员的素质直接影响到外国游客对中国环保、中国人的评价;对内而言,他们是绿色使者,是普及生态环保常识的老师、领路人。因此,森林旅游从业人员首先要建立正确的生态观,更要热爱环境。

 

  另外,中国森林旅游整体服务质量需要提高,整个旅游业在行、住、食、游、购各方面存在不足,从业人员素质提高是必要条件之一。

 

  近年来生态旅游受到重视,是因为当今世界环境保护已是大势所趋。而环境保护之所以变得如此重要,是因为今天的环境已是相当脆弱。

 

  森林旅游注定不是一个轻松的话题,我们今天的实话实说,是为了不错失良机。但愿每个人,不论你离森林是近还是远,都不要忘记保护生态环境这个永恒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