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盘棋坛年轻化:黄金时代成色几何
如果翻看三大棋“年历”,如今的赛事密度令人咂舌。据统计,2015年国内举办的国际象棋比赛有50多个,全国性的象棋比赛30多个。围棋比赛的频率更高,平均每个月有十几次,几乎到了“见缝插针”的程度。
棋类市场的繁荣,给了年轻棋手更大的成长空间。作为非奥项目,三大棋都曾徘徊低谷,而今借助竞技与市场的“双重杠杆”,重新爬坡到人才辈出的高点。有人说,这是一个“黄金时代”,如何走得更远、更稳,对整个棋坛是机遇亦是挑战。
棋类人口处于历史高位
有着22年历史的新人王围棋赛,一直是未来世界冠军的风向标,常昊、古力、时越等名将都是从这里“冒尖儿”。今年,未满15岁的廖元赫一鸣惊人,加冕史上最年轻“新人王”。在国象联赛,13岁的朱锦尔成了“爆冷专业户”,连等级分排名女子世界前十的外援古尼娜都被其斩落马下。“00后”接连登场,显示出当今中国棋界的人才厚度和梯队实力。
“现在学棋的孩子大幅增多,涌现天赋型棋手的概率变大了,出成绩也比以前早得多。”中国围棋队领队华学明感慨。2001年,国家体育总局开展“三棋进校园”,15年间,我国棋类运动的人口呈井喷式增长,在江苏、浙江、广东等地已成气候。其中,围棋的势头最好,约占学棋总人口的一半。韩国媒体曾披露中国围棋人口高达2000万,以目前国内道场、棋院、学校的普及率看,这个数字并不夸张。
家长对棋类运动的认同,既有开发智力的考虑,更多源自职业出路和待遇的向好。家长给棋童的规划相似:“年轻时下比赛,年纪大了转型去教棋,或找机会进入高校深造。” 据了解,目前男子围甲的胜局奖金为2万—3万元,国象联赛和男子象甲平均4000—8000元,一般职业棋手每年至少有10多万元的基本收入。近年来,随着各种赛事奖金节节攀高,顶尖男棋手年收入过百万已是常事。即便不能成为职业棋手,去培训机构教棋也收入不菲。
前几年,“北漂”学棋一时成风,但如今,走职业道路已不是学棋少年的唯一选择。浙江国象队主教练王文浩说:“很多家长看重棋类的附加功能,比如升学加分、特长生等。现在浙江有近10万名孩子在接受比较系统的国象培训,相当一部分是冲着出国留学去的。”不过,他并不担心人才分流对竞技的影响,“只要盘子大,好苗子总会出来的。”
棋类联赛适时改走“年轻范”,瞄准的正是青少年市场。围甲打“明星牌”,国象走校园路线,象甲推“网络评书”,确实提升了在年轻群体中的影响力。中国象棋协会副秘书长郭莉萍认为,现阶段棋类联赛的生存仍靠“热血资本”,年轻受众群的扩大,对赞助商市场、联赛品牌价值是一大利好。“有联赛的压力,棋手必须保持高竞技状态,对年轻人是极大的锻炼。”
围棋象棋男强女弱明显
7月7日的梦百合杯世界围棋公开赛中,18岁的女将於之莹击败黄奕中,将在32强战中挑战世界冠军周睿羊。一年之前,她在新人王战折桂,成为首个在国内正式比赛中击败男棋手夺冠的女棋手。这一“性别之战”的突破,一如她的偶像芮乃伟。只可惜,她比前辈“孤单”太多。
经过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辉煌后,中国女子围棋一度陷入低谷,生存空间狭窄,人才萎缩严重。近几年,中国棋院出台了每年女子定段名额增至5个、国内各类杯赛给一名女棋手正赛名额等多项扶持政策,国家队也重启男女棋手交流训练、完善女子梯队建设,但并没有彻底扭转后继乏人的局面。华学明坦言,目前女子一线棋手只有20多人,王晨星是1991年的,“95后”的棋手出现断档,“於之莹之后,就挑不出来人了。”
与男子围棋的人才厚势形成对比,现在学围棋的女孩子数量在减少,不仅选材面狭窄,队伍也不稳定。曾有国家队教练听闻某个初段女选手棋不错,赶去一看大失所望。虽然多项男子赛事向女选手开放,但以大多数女选手的实力,能通过预选赛已是奢望。“后备人才储备不理想,女子围棋只能面对老、中、青三代同堂的现实。”华学明说。
这种“阳盛阴衰”的现象,在女子象棋也非常明显。句容茅山杯全国象棋冠军邀请赛已走过7届,女子阵容几乎没变过。象棋选手唐丹是唯一的“90后”,在她前后形成一个很大的“人才真空”。郭莉萍表示:“象棋女棋手的人数少,竞争压力没那么大,比赛的数量和投入也有差距,整体水平与男子高手存在一定差距。”
女子围甲和女子象甲的创办,被视为提升女棋手竞技水平和培养人才的“助推器”。从这两年的效果看,确实拓展了女棋手的生存空间,一定程度上带动了学棋女童的增长。不过,女子棋类联赛的参赛规模有待提升,强强对抗的高水平对局仍显太少。“像女子围甲、围乙,有些队都凑不齐职业棋手阵容,后备人才的稀缺可见一斑。”一位围棋迷说。
综合素质成新生代短板
在6月的春兰杯决赛,32岁的古力零封周睿羊,夺得职业生涯的第八个世界冠军。而此前6年,还没有一个30岁以上的棋手登顶世界棋战。论综合实力,周睿羊并不落下风,赛前大部分人也认为他的夺冠希望较大。但古力用比赛给“90后”上了一课——他们拿到8个世界冠军,却没有一个人突破“一冠王”。
以往的棋界,总有标志性的领军棋手。从围棋的“聂马时代”、常昊,到象棋的胡荣华、许银川,再到国象的叶江川,他们引领着一个项目的鼎盛,具有不可替代的“明星效应”。而目前的棋坛,尽管新生代战绩卓著,但称得上“标杆”的棋手几乎没有。“以前的棋手格局比较稳定,现在竞争激烈程度远超过去,像古力能拿8个世界冠军,与他的个人特色、心理素质有关。”华学明说。
棋盘上的对决,不只是单纯竞技,更依托于深厚的文化底蕴。但对于新生代棋手,棋力的精进与文化素质的缺失却形成反差。目前的“90后”棋手,基本十几岁就放弃学业,专心下棋。尽管国家队层面会有一些文化课的补充,但教育断裂已造成综合素质的结构性缺失。一位业内人士直言:“年轻棋手在思想境界和全面素质的层次上,仍然有很长的路要走。”
随着棋类赛事的增多,年轻棋手不乏一夜成名的机遇。面对金钱、荣誉的考验,他们往往要承受更多压力,既来自于能否专注棋艺,更来自于能否秉持操守。当棋类项目进入“战国时代”,更需要年轻棋手担负责任、树立形象。而这一切,关乎着棋坛的兴衰走势,更关乎他们能走多远。本报记者 郑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