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梨果之乡扶贫“结硕果”:河荒地“长出”新产业
图为曲宪忠在指导梨树修建。 郝烨 摄
中新网邢台8月6日电 (肖光明 郝烨 张鹏翔)13年前的赵新忠不会想到,他的命运会因梨树而改变。如今已46岁的赵新忠,仍然无法忘记当年他在外打工的情形。
图为威县从容村的精品梨基地。 郝烨 摄“1989年我离家到山西打工,从建筑工人再干到装修工人,直到2005年回到家乡,一共离家整整17年。”赵新忠说,苦和累是他对那段经历唯一的印象。
图为赵新忠承包的梨园。 高红超 摄赵新忠的家乡河北省威县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这里地处古黄河、古漳河长期泛滥淤积而成的冲积平原区,拥有大面积的河荒地,土地贫瘠,土地沙化严重,漏水漏肥,农业发展落后,人均年收入曾不足3000元。
2012年9月,河北省著名果树专家曲宪忠在威县考察发现,这里的土壤、水质、气候适宜梨树生长。此后威县把西沙河流域沙化土地开发作为脱贫攻坚的战略性举措,最终确定在该县西沙河流域建设打造梨产业带。
短短5年间,一条漂亮的景观道串起了威县约十万亩梨果飘香的现代化高标准梨园,昔日的河荒地,变身“梨想”之地。
赵新忠在2013年响应县里号召,拿出家中积蓄在高公庄乡小赵庄村承包了8亩梨园,成为了第一批“吃螃蟹”的人。2016年,赵新忠自家梨园净利润就达到近1万元,2017年净利润达到了4万元,赵新忠欣喜地告诉记者,他预计2018年梨园净利润将超过5万元。
与此同时,威县依托西沙河梨产业带,采取大园区、小业主的模式,由龙头企业租赁农户土地建设成方连片的规模梨园,由农户采取反租倒包形式租赁经营,带动贫困户稳定脱贫。
威县梨产业园区管委会总工程师刘明亮称,当地编制了绿色A级梨标准化生产的多项建园标准,从企业入驻开始,经过苗木繁育、起步建园、生产管理到包装销售、贮藏加工、市场物流等,都严格执行绿色A级生产标准化。
记者走访威县张营乡从容村时了解到,2015年8月,威县县政府与陕西海升集团签订《河北威县海升现代梨产业示范项目投资合作框架协议》,2016年该集团在从容村建起了占地约2000亩的精品梨基地。
陕西海升集团邢台基地负责人李绍丹说,这2000亩梨园基地的大部分土地来自于贫困户土地流转。基地建成后,又聘请农户来此打工,做起了园区工人,“除每年每亩约940元的土地红利外,农户每月通过在园区打工可挣得1800元工资,远远高于原来的收入。”
河北是东部人口大省,为增强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当地把脱贫攻坚与美丽乡村建设、山区综合开发、现代农业发展、乡村旅游发展“五位一体”统筹推进。
据威县农业园区常务副主任、威县梨产业园区管委会主任李涛介绍,威县依托梨产业带,投资2.5亿元的威梨冷链物流园正在建设;连续举办三届的梨花节以及奔向“梨想”马拉松系列活动吸引省内外游客近30万人。目前,威县正在规划威梨小镇、筹建梨博物馆、世界梨博览园,致力打造现代农业、扶贫开发、美丽乡村、生态环境、乡村建设融合发展示范区。
2018年6月,河北省召开全省产业扶贫工作现场会,会议称,要瞄准市场需求,打好特色牌,培育名品牌,用好政府有形之手、市场无形之手、社会帮扶之手、贫困群众勤劳之手;强化龙头带动,培育壮大市场主体,在抓引进、内育、返乡创业上下功夫;密切利益联结,大力发展股份合作制,让现有资源用起来、入股方式活起来、贫困群众动起来。(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