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发力拔“穷根”——再访张北县金家村看变化

10.05.2018  00:38

  精准发力拔“穷根

  ——再访张北县金家村看变化

  □本报记者 郑世繁 通讯员 王英军

  初夏的坝上,天空湛蓝、土地松软,正值播种好时节。5月5日,记者再次走进张北县二台镇金家村,一个以产业拉动、带动、推动的脱贫攻坚村、美丽乡村展现在面前。

  金家行政村由金家村、赵家村、小白塔村三个自然村组成,呈“”字形分布在9.6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其中原有林和生态林有1万多亩,还有3800亩耕地,耕地中有3000亩搞起了设施种植。

  2012年,记者曾到过该村,当时村民人均年收入尚不足2000元。而到了2017年底,全村人均纯收入达到8000元,全村260户650人中,建档立卡的101户201名贫困人口全部通过产业支撑脱贫出列。

  “我们致富离不开村党支部

  2012年,从事20年马铃薯种薯种植的“土专家”孙守清接任村党支部书记,为改变村民一生守着几亩旱田,年复一年、一成不变种植燕麦、胡麻、土豆的历史,他把自己摸索出的马铃薯种薯种植技术和从沽源学来的架豆种植技术全部“嫁接”给村民。

  说起这个话题,正在村供销社门口的村民来了兴致。“老于,当初,村党支部组织村民参观学习马铃薯和架豆种植时,就数你反对得凶,你不是说连太阳都不见的大棚里怎么能长出庄稼?家家都大面积种植马铃薯种薯、架豆,到时候谁来买?”一位上了岁数的老汉“数落”起现年58岁的村民于洪。

  原来,几年前,于洪既无种植技术,又不想扎在地头劳作,家里越过越穷。为此,孙守清就做他的思想工作,多方讲解产业脱贫思路。没钱,帮他想办法;没技术,手把手地教。慢慢地,于洪钻研起了蔬菜种植技术。

  “去年俺种了2亩架豆、4亩西葫芦,还种了大田土豆、甜菜。除了种好自家的地,还用闲暇时间在村里打工挣了1万多元,毛收入10多万元,除去生产物资等各种花销,保守说也能存下4万多元。”于洪高兴地告诉记者。

  “现在,靠种菜脱贫的可不只我一家。”于洪边说边带记者来到了金家村的村南,在成片的大田里找到了正在种西葫芦的郭义生、郭俊利叔侄俩。

  郭义生身体有残疾,妻子有肾病,是建档立卡贫困户。郭义生告诉记者,自己能顺利脱贫致富,多亏了村党支部,特别是村党支部书记孙守清。“这几年,孙守清自己累计贷款370万元,加上全村争取扶贫资金,捆绑运作建起了700个大棚,分发给贫困户,搞起种薯和架豆轮作,好的户人均纯收入都在2万多元。

  去年,郭义生种了2亩西葫芦,纯收入6000多元,流转4个大棚收入5600元。而郭俊利在去年经营自家7个大棚的基础上,今年又承包了10个大棚,提早种上了错季的生菜、西葫芦、架豆等细菜。

  郭俊利媳妇高兴地说:“现在我们种地也蛮自豪的,在县城买了楼房,也买了小汽车。这不又花了2万多元新买了穴耕机,以后种田省时也省劲儿……

  “看好这里好环境,我们创业舒心

  在金家村西南大棚里,记者见到了一位来自河南省的种植户袁先生。他一边铺管一边说:“租大棚虽比我们老家费用高,但我就相中这里,一是气候好,二是人心齐,大家比的是谁种的菜好,比的是谁种出了新鲜菜。”  记者了解到,他已在村里租种了3年大棚,种的是冰菜,原来每年雇5至6人,今年因要种两茬冰菜,还将增加劳动力。

  在金家村,记者看到房屋修葺一新,街道干净整洁。在一处停有3辆轿车的门口,记者见到了来自山西省大同市的小伙子任成成。他介绍,这是媳妇的娘家,今年,他们两人放弃大同的生意,回村租地种了5亩架豆。

  任成成说,近几年,返村创业的人不断增加,外地前来承包大棚的也有30多人,前来打工的邻村人高峰期有400多人。房租也由过去的每院每年300元涨至今年每院每月500元。

  吸引创业人员前来的不仅是村里初具规模的产业,更重要的是这里有一个强有力的村党支部做后盾。

  记者了解到,该村党支部以村集体为核心、以合作为纽带,吸纳44户种植大户注册了“张北县金田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为农户提供产前、产中、产后一条龙服务,现已建成“大白花”“夏波蒂”“荷兰14号”等15个品种的脱毒马铃薯繁育生产线;建有年产3000万株脱毒马铃薯种苗培育室,配建了储量达2000吨的贮藏窖,方便农户仓储,提高销售价格,抵御市场风险。

  “我们要把家乡建成有品位的新农村

  采访3个多小时后,记者才见到了刚从村企对接座谈会现场赶来的孙守清。

  孙守清领记者参观了赵家村贮藏窖。“我们筹资建成了集科研、科普、观光于一体的马铃薯展馆,让村民在自家门口圆了学技术的梦;为解决农产品受制于市场的瓶颈,注重原产地保护,注册了“冀金田园”特色蔬菜商标……”孙守清介绍。

  “土豆不土,变土成金,是我们村党支部的追求;以土豆、架豆为主线,我们要把家乡建成有品位的新农村。”孙守清告诉记者,脱贫致富后,把注意力放在了美丽乡村建设上。为留住乡愁,留住乡村文明的根,在美丽乡村建设中,他们保留了村落、土坯房、庭院砂石路;同时将三个村的路全部硬化贯通,并与207国道和张石高速连通,保证了农产品的外运。如今,该村被评为全国马铃薯特色小镇示范村、河北美丽乡村精品示范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