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足球能给出答案吗
孩子们在训练
教练在布置场地
孩爸孩妈的困惑
8月4日16时45分,市业余体校足球场。
尽管两个小时之内,下了几场大雨,但是天空中依然阴云密布。空空荡荡的球场上,一大一小两个身影出现在东墙边的球门前。一身蓝色球衣的孩子跑跑跳跳,一手拿伞的爸爸俯身摆下一溜橙红色球桩。这场迟迟而来的大雨,已经造成了多个路段积水,但是这个名叫王乾宇的孩子依然在爸爸的陪伴下准时来到了训练场。
探讨校园足球的发展,家长的态度是绕不开的话题。
现状:只有三分之一的家长支持孩子参与足球运动
王乾宇是市体校2003—2004年梯队中参训最早的孩子。家住合作路,要来位于中山东路的市体校训练,需要穿过大半个城市。即便如此,每周的训练他都能坚持三次以上,而这样的出勤率在体校的小球童中已经属于高的了。
翟营大街小学的杜博岩也赶到了球场。妈妈张淑燕告诉记者, 从家里出发时,雨正下得大,但是听说市体校这一块儿雨稍微小一点,孩子特别坚持所以就陪着来了。
几个孩子开始训练,张淑燕就在场边站着看:“孩子原来一回家就看电视,但喜欢上踢球之后回家肯定先写作业,也不磨蹭了,因为写完作业才能去踢球。看他在场上那个享受的小模样,我们也愿意支持孩子踢球。”
像这样支持孩子踢球的家长并不很多。河北师大体育学院教授吕健力指导的一位硕士生,曾就石家庄市校园足球的现状进行过调查研究。在这份报告中,调查了2490个学生家长。92%的家长认为孩子参加足球活动有利于身心,但是仍有67%的家长不支持学生参与校园足球活动。在支持孩子参加足球运动的家长中,大部分来自小学,中学生家长支持孩子参加足球运动的只占到了三分之一左右,这样一个数字远远低于我们的想象。
而记者在市体校的走访中,从几个年龄段的教练中了解到,在体校踢球的孩子中,外来务工、经商家庭的孩子占到大多数。
困惑:是培养兴趣,还是谋求出路?
石家庄12岁的赵涵宇,已经在长春亚泰俱乐部参加了两年半的训练。他父亲告诉记者:“我本来也没打算一定要让他走专业道路,但在体校练了两年,到了四年级该注册的时候,有个机会可以到长春亚泰俱乐部试训,孩子被选中之后自己愿意去训练。当时也有朋友说,干吗把孩子送去踢球啊,中国足球这么臭。我们觉得孩子做出了选择,我们家长会尽量支持他。”
赵涵宇的经历是校园足球的个例。尽管为中国足球输送人才是教育部推行校园足球的目的,但是这个目标同家长的目标虽有重合也有不少偏差。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抱有功利心的家长在逐渐减少。不是每个家长都非得追问能在足球中获利多少,但同样的,也不是每个家长都愿意为足球付出很多。赵城是一位业余时间带孩子的足球培训老师, 他说:“平时正常上课的时候,有三四十个孩子训练,一半是自己喜欢足球的,一半是爸爸妈妈抱着减肥、健身等目的送过来的。”
省会业余足球汇融银行队的领队杨志斌是一个14岁男孩儿的家长,他的儿子曾在小学参加了几年的足球业余训练,可是一到初中就不练了。杨志斌说:“石家庄算起来也有不少孩子踢球,但是招足球班的一共就四中和六中两个学校,我家孩子学习不错,干吗还跟他们挤那个独木桥去。现在初中课程比较紧张,下午一般四节课,请假去踢球,而且踢球的前景还不明,划不来的。”
怎么才能让家长支持校园足球的发展呢?
河北师大体育学院教授、中国足协比赛监督吕健力给出了自己的看法:“足球进校园需要解决孩子的出口问题。小学踢完球,中学怎么办,大学怎么办?不一定都走足球特长班,但是至少能让孩子到了中学也有球可踢。另外,足球是一个系统工程,国家队的成绩也不好,大环境也不好。送去踢球,没准儿球踢不出来,抽烟喝酒打架等坏毛病都学会了,你说家长能支持孩子踢球么?”
足球文化的传播不等同于足球技艺的传授,当足球运动中的一些优秀品质能被广泛传播,并被家长和孩子认可的时候,校园足球才能够持续的协调,向深度和广度迈进,这才是校园足球的精髓。
破局:解决校园足球出口问题需要大手笔
编辑: 双鹏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