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标准化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
用标准化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
——访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研究会会长魏礼群
□ 本报记者 徐 风
“要把标准和标准化工作提升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高度,要把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建设纳入标准化轨道上来,全面提升我国的标准化水平和国家治理水平。”
作为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研究领域的知名学者,在接受中国质量报记者采访时,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研究会会长魏礼群强调最多的,是用标准化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
魏礼群从“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谈起标准化对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一系列观点。他说,标准就是规矩,秦始皇在治理国家中实行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就是推进国家治理标准化。在现代社会,标准化是国家治理和国际交往的重要规则,是管理现代化的标志,也是提升管理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手段。
魏礼群强调,十八届三中全会将“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确立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标准化要服务于这样的改革目标。国家治理体系内涵十分丰富,包括经济治理、政治治理、文化治理、社会治理、生态建设治理。这些方面都应该有明确的目标要求和科学合理的规范。从世界发展趋势看,标准化已成为管理现代化的重要途径,是现代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基石。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进程中,标准化发挥着基础性、战略性、引领性的作用。首先,标准化是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治理体系就是治理国家的一系列比较成熟、比较系统的制度。这些制度有多种形式,如法律法规、管理规范、行为守则等。标准作为一种公认的尺度和规范,也是一种科学化、市场化、民主化的具体制度形式,是一种公认的规则和法度。在国家治理中推进标准化,实际上也是推进国家治理的制度化、规范化、法治化。因此,标准化为国家治理确立规范,是现代国家治理体系的一种基础性制度安排,推动标准化也就是推动国家治理体系的现代化。其次,标准化是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标准化是现代社会产生和采用的一种管理手段,是提升管理效率和有效性的重要工具。无论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还是其他领域,大量事实表明,标准化程度越高,其管理能力和水平就越高。将标准化原理、方法引入国家治理,是现代科学管理理念与国家治理实践的有效结合,能够大幅提升国家治理水平。因此,标准化是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也是提高国家治理能力的重要抓手。
魏礼群认为,近两年来,党中央、国务院要求在政府管理和服务中推进标准化,具有多方面重要意义。第一,这是提升国家标准化水平的重要内容,将标准化的理念、原则、方法引入到行政管理服务部门,提高管理服务质量和水平,是提升我国标准化水平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第二,这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必然要求,政府管理和服务标准化水平低,行政效率、管理和服务质量就难以提高,建设服务型政府就有可能沦为空谈;第三,这是解决现阶段“放、管、服”工作中突出问题的关键举措,对行政审批和提供服务的要件、流程、结果等制定明确、细致的标准,可在很大程度上限制相关政府部门和人员的自由裁量权,消除权力寻租的空间,从源头上防治腐败,推进廉洁政府建设;第四,这也是扩大对外交流和提高国家软实力的迫切需要,加强政务服务标准化建设,有利于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宣传中国特色政治、行政制度和中国特色道路,也有利于广泛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
当前我国行政体制改革处于攻坚期,魏礼群认为,这对政府管理和服务标准化工作提出了迫切要求,也带来了难得契机。今后一个时期,推进政府管理和服务标准化工作,应主要抓好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提高对推行标准化工作的自觉性,首先要使各级政府及其工作人员转变观念、端正认识。二是加强政府管理和服务标准化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创新,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普及行政审批标准化,加快建立信息标准、数据标准和统计标准体系,推进共性关键标准的制定和实施。三是研究制定推进政府管理和服务标准化的工作规划,为推进政府管理和服务标准化提供合理可行的总体设计。四是完善标准化的协调推进机制,国务院已建立由国务院领导同志为召集人、各有关部门负责同志组成的国务院标准化协调推进机制,省以下地方各级政府也应建立这种协调推进机制。五是要加强政务服务标准化工作的经验交流,更好地推进政府管理和服务标准化工作。《中国质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