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7名“枪手”击中替考之乱
165人违规违纪,其中127人替考;监考监管一路“绿灯”,助成替考“流水线”……河南杞县等地替考舞弊案让号称“史上最严”的高考漏洞百出。
高考本应是最公平公正的人才选拔考试,然而畸形需求催生的替考利益链,却屡屡将高考拖离公平的轨道。监管人员为何成为“内鬼”,替考“枪手”为何不乏高学历人才,买考家长望子成龙却为何弄巧成拙?
监守自盗:
“内鬼”点中高考监管漏洞
严规之下,替考为何仍屡禁不绝?记者调查发现,高考舞弊的风险点主要集中在试卷、技术和人。
梳理发现,近年来破获的高考舞弊案件大都源于一些“内鬼”的监守自盗。2007年河南郸城替考案中,县教体局局长、招生办主任均牵涉其中;2007年安徽砀山高考舞弊案,当地教育局招办主任、副主任都被卷入;2008年甘肃天水替考案案发后,甘肃、山东两地公安、教育等系统近50人被依法逮捕或受到党纪政纪处分……
近期发生的河南高考替考案中,层层把关、无线电屏蔽、指纹验证等一系列举措不可谓不严,但相关公职人员被买通、监考老师对报警视若无睹,这类“内部人员”的不作为和渎职才是替考成功的关键。
山东舜达律师事务所律师潘昌新认为,处罚较轻是这些“内鬼”知法犯法、有恃无恐的原因之一。“多数涉案官员只是受到党纪政纪处分,违法成本低使得部分官员敢于‘监守自盗’。”
追逐利益:
替考怎成“勇敢者”的游戏?
替考愈演愈烈已然成为“勇敢者”的游戏。127名替考“枪手”不少被曝来自知名高校……人们不禁纳闷,这些“好”学生为何甘做“枪手”?
从安徽砀山、甘肃天水到河南杞县,梳理近年来的高考替考案不难发现,高考舞弊已经从早期的单打独斗转变为集团作战;从买卖答案、作弊工具、高考移民等钻空子行为,发展到冒名替考等内部运作,俨然形成一条以社会中介为纽带,以相关部门为主攻对象,连接考生、家长和“枪手”的黑色利益链。
同时,畸形的高考市场需求正推动替考演变成“奇观”——替考者数量屡创新高,替考者来源更加广泛,替考利益链更加隐蔽而复杂。
明码标价让不少人对替考趋之若鹜。据媒体报道,在河南杞县等地替考案中,“枪手”只要参加考试就能获得5000元的“辛苦费”,考上二本2万、一本3万、重点5万,如果考上名校,酬劳还可以再“商量”。不少成绩优秀、家庭贫困的大学生之所以甘愿冒着被开除学籍的风险替考,多数怀有逐利心理,放弃了对法律和道德的坚守。
畸形需求:
买考家长弄巧成拙
在河南杞县替考事件中,“枪手”们在中介介绍下与考生家长接上了头。每个“枪手”都由对应的家长领走,“开赴”考点。一位家长表示,他们已经“打点”了监考老师,他们不会为难“枪手”。
考生家长是替考得逞的关键环节之一。随着高考加分政策“瘦身”、保送名额骤减,一些家长不得不通过“买考”等风险更高的办法帮儿女“圆梦”。
一面是望子成龙之心,一面是漠视法律法规之行,家长们饱含期望的良苦用心演变为舞弊行为,让考生们不仅输了学习成绩,在道德品质上也一败涂地。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买考家长,学校和地方政府也在舞弊案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不少地方,高考升学率被政府和学校作为考核“指挥棒”,导致这些地方对作弊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甚至充当起“保护伞”“助推器”。
专家认为,可借鉴雅思、托福等专业考试模式,将高考的组织流程逐步专业化,在厘清教育部门权责的基础上,聘请有资质、有经验的专业人员协助规范组织考试,形成多方监督制衡机制。
(新华社北京6月18日电)
武汉警方着手调查“大学生异地高考替考”案
新华社武汉6月18日电 日前有媒体报道河南杞县等地高考“替考”事件。报道称,有自称高校教师的组织者在武汉高校物色大学生,到河南参与高考“替考”。武汉警方18日表示,已就此事展开调查。
武汉警方表示,武昌区公安分局首先受理,洪山、东湖新技术开发区等分局配合,目前已着手进行调查。
武汉警方透露,视案情进展,或将与河南警方联手,彻查这个“替考”团伙。警方表示,从目前掌握的情况以及高校反馈看,不排除社会人员冒充高校教师招募大学生“替考”的可能。
河南通许、杞县已排查出疑似被替考生7人
新华社郑州6月18日电 记者18日晚间从河南省招生办公室获悉,截止到6月18日上午,河南通许、杞县已经排查出疑似被替考生7人,其中通许县4人,杞县3人,正在进行查实认证。对于两县的全部监考人员也正在进行排查。公安部门已对有关人员采取了相应措施,同时派出警力抓捕参与该案的违法犯罪分子。
河南省招办相关负责人表示,将彻底查清被替考生、替考枪手、替考组织者、参与的监考人员以及被替考生家长的情况。对发现的违规违纪考生将按照教育部33号令严肃处理。对教育系统内部参与作弊人员,一旦查实,将依据有关规定,严肃处理,直至开除公职。对其他涉案人员予以责任追究,触犯法律的移交司法机关依法处理。
编辑: 张小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