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国字号”,重振雄风靠改革
国有林场和国有林区吹响改革号角
林业“国字号”,重振雄风靠改革
大兴安岭原始森林风光,林海晨曦,云雾飘渺。
人民视觉(资料图片)
又到一年植树时。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公布了《国有林场改革方案》和《国有林区改革指导意见》,对两项改革做出了全面部署。国有林场和林区也随之进入了更多人的视野。
国有林场构筑国土生态安全屏障基本骨架,重点国有林区提供全国近1/2商品材
不少人对国有林场和国有林区可能还比较陌生。它们构成了国有林业,林地面积占全国四成,森林蓄积量占全国的2/3,还拥有全国一半以上最优质的森林资源——天然林。
国有林场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由国家投资在国有宜林荒山荒地建立的专门从事营造林和森林管护的事业单位,现在的4855个国有林场由省、市、县分级管理,其中县属林场占75%,省属仅占10%。
国家林业局国有林场和林木种苗工作总站总站长杨超介绍,国有林场为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创造了巨大的生态价值。它覆盖了全国主要的生态重点地区和脆弱地区,构筑了国土生态安全屏障的基本骨架,培育和管理着我国近1/4的森林资源,还有1100多个国有林场以涵养水源的功能被纳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
国有林场还为社会提供了大量优质的生态产品和公共服务。国有林场经营区内坐落着全国90%的森林公园和50%的湿地公园,其中包括黄山、泰山、九寨沟、张家界等许多著名的国家风景名胜区和世界自然历史文化遗产。每年到国有林场旅游休闲的游客高达5亿人次。
新中国成立初期,为满足经济建设对木材等森林资源的需求,国家分别在东北、内蒙古、西南、西北森林资源丰富的地区建立了一批国有林业局,其中黑吉蒙3省区的87个国有林业局组成了重点国有林区。国有林区目前主要由国有森工企业经营管理。
长期以来,国有林区为我国经济和生态建设作出了举足轻重的贡献。截至目前,重点国有林区累计提供商品材近11亿立方米,累计上缴利税240多亿元,国产2根木材中就有1根产自那里。
林业向生态建设为主转型,体制弊端逐步暴露,国有林场林区普遍陷入“资源枯竭、经济危困”
论贡献,国有林场和林区都有着辉煌的历史,现在也有着十足的底气;谈发展,惨淡的现状让他们颇感雄风不再,底气不足。
杨超介绍,国有林场建立以来,管理体制几经变革。上世纪80年代以前,按全额拨款事业单位管理,80年代初,国家开始将国有林场逐步下放,成了差额拨款事业单位。90年代开始,国有林场进一步转为自收自支、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90年代后期,随着实施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以及实行天然林保护等禁伐限伐政策,国有林场管理体制弊端逐步暴露:管理权责不清,内部经营机制不活,投入渠道不畅,普遍陷入了“资源枯竭、经济危困”。
陕西省周至县永红林场汪家坡站,到现在还不通电,护林员的手机无法充电,一旦遇到火灾等紧急情况,连汇报电话都打不成。国家林业局国有林场和林木种苗工作总站副总站长刘春延告诉记者,全国国有林场近1/4的在职职工没参加基本养老保险,近1/3没参加基本医疗保险。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一些城郊型国有林场林地被改为建设用地的现象比较普遍,严重威胁林场的可持续发展。
国有林区的情况也好不到哪里去。长期以来,产权虚置,名义上森林资源国家所有,而实际上森工企业既是管资源的政府,又是用资源的企业。先建企业,后立政府,再形成林区社会,国有林区政事企合一,经济发展长期过度依赖森林资源消耗,由此带来一系列生态和民生问题:黑龙江大兴安岭开发初期可利用资源有4.6亿立方米,到2010年用材林可采资源仅剩0.18亿立方米。东北重点国有林区大量职工处于半就业和失业状态,2013年在岗职工年均工资只有当地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的一半。
林业“国字号”举步维艰,难当林业生态建设主力军大任,改革势在必行。
7省改革试点,多数国有林场定性为公益服务事业单位,国有林区积极探索政事企分开
2013年8月,河北、浙江、安徽、江西、山东、湖南和甘肃7省开展了国有林场改革试点。
试点改革中,绝大部分国有林场定性为公益服务事业单位,纳入了地方财政预算管理,科学核定了事业编制。试点林场参加基本养老和医疗保险的在职职工占比已经达到99%,分别比改革前提高了15个和29个百分点。许多林场将场办学校和医院、代管乡(镇)村的职责移交给当地政府,基本剥离了“办社会”的职能。试点地区增加资金投入和政策扶持,林场生产生活条件都得到了较大改善。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重点国有林区围绕政事企分开、创新森林资源管护机制等,也进行了不少改革探索,但整体上国有林区发展仍存在不少困难。比如,为理顺职能,2008年以来,内蒙古森工集团将所属的教育、卫生等138个单位职工及资产全部剥离,移交地方政府,剥离单位经费3年过渡期内由自治区财政和森工集团按比例承担,之后由财政全部承担,改革进展比较顺利。但由于历史上形成了大量债务,林区棚户区改造又新增了不少贷款等原因,林区发展仍步履艰难。
试点探索积累有益经验,林业职工盼改革春风吹绿群山,吹开笑脸
国家林业局局长赵树丛介绍,这些试点和探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为深入推进国有林场和林区改革积累了有益的经验。
国有林场改革试点初步实现了生态和民生双丰收。浙江省丽水市白云山生态林场就是一个典型。场长毛小荣介绍,林场职工年均工资由2007年的2.1万元增加到2014年的7.6万元,林场森林蓄积量从2008年的23.4万立方米提高到目前的28.3万立方米。
“财政足额投入有力保障了改革到位,激发了林场活力。”毛小荣说,2006年白云山林场启动改革。生态公益林占比94%,而且林场已成为市民公园,丽水市委、市政府将林场按照准公益类事业单位管理,重新核编36名,市财政每年每人定额补贴4.2万元,并统筹解决林场基础设施建设、日常运营维护等。包括离退休和提前退休人员、精减退职人员在内的156人,市财政兜底解决社保。其他核编外职工也在林场生产、管护等岗位得到了妥善安置。
黑龙江省塔河林业局职工宋荣富干了20多年的油锯手。“过去砍得太多,真该停采了,不然后代就看不到森林了。”对目前国有林区实施的天然林停伐政策,宋荣富举双手支持,但他也希望,通过改革让大家的生活水平稳步提高。黑龙江省森工总局局长魏殿生说,目前正多措并举,努力解决停伐后富余劳动力的出路,下一步要结合《国有林区改革指导意见》,深化改革,加快转型,增强企业活力,改善林区民生。
正是春风送暖时。眼下,国有林场和林区广大干部职工迎来了渴望已久的政策春风。他们盼望着,改革春风吹绿群山万壑,吹开幸福笑脸。
编辑: 石家庄新闻网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