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区人民忆杨靖宇:“他是我们这代人无法忘却的英雄”
本溪、桓仁、通化、磐石……沿长白山余脉自南向北行进,仿佛溯时光之流而上,杨靖宇率领东北抗日联军奋勇抗战的历史脉络逐渐清晰。一路上,从目不识丁的老汉到父子两代将军守陵人,从普通农民到退休后寻访英雄事迹的老乡长,杨靖宇将军的抗战故事众口相传。
在吉林省通化市浑江东岸的山冈上,长眠着东北抗日联军的主要创建者和领导人杨靖宇的英灵。
夏日里,90岁的老红军徐振明坐在轮椅上,由儿子徐永军慢慢推着,在杨靖宇烈士陵园里四处巡视。父子二人在这座陵园至今工作了57年,默默无闻,为将军守陵。
1932年,杨靖宇受党中央委托来到东北组织抗日联军,历任抗日联军总指挥、政委等职,率领东北军民与日寇血战于白山黑水之间,在冰天雪地、弹尽粮绝的情况下,孤身一人与大量日寇周旋战斗几昼夜后英勇牺牲。
“杨靖宇是民族大英雄,能为他守陵,是我一生最大的荣耀。”徐振明老人对杨靖宇的事迹稔熟于胸。当过连长、参加过抗美援朝的徐振明,1958年从部队转业后自愿选择来陵园,一直工作到退休。“栽花、种树、上肥、维持秩序,什么都干。”为了让更多人了解杨靖宇的事迹,他四处搜集有关杨靖宇的材料,劳作之余,熟记成诵。退休前,徐振明把儿子徐永军叫到跟前,一定要当年只有18岁的儿子“承接父业”:继续守护陵园。
“一定要我到陵园来上班,我不同意,他就发脾气。”当时想开一家照相馆的徐永军最终没有拗过父亲,放弃摄影,来到了陵园。“渐渐也能理解父亲的心情:杨将军是民族英雄,他的很多事迹感人至深,他的精神也给人鼓舞。”如今,徐永军已经在陵园工作35个春秋。
1933年末至1937年间,杨靖宇率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独立师(后期为抗联一路军)战略移师东边道,在金川、柳河一带活动,随后开辟了桓仁老秃顶子、本溪老和尚帽子、濛江那尔轰等抗日游击根据地。
据东北抗联史实陈列馆馆长张鹏一介绍,杨靖宇将军多才多艺,一面指挥抗联军队纵横驰骋疆场,一面创作出许多著名的军旅歌曲,《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军歌》《西征胜利歌》等很多歌曲脍炙人口,令人难忘。
戎马倥偬的岁月渐渐远去,英雄的事迹却在民间传颂。
“杨靖宇的部队,纪律严明,到我们这里来,从来不拿群众的东西。要米要粮,都拿钱买,所以老百姓都很拥戴他。”通化县兴林村村民胡全胜回忆起父亲给他讲过的杨靖宇的故事:村里很多人冒着“通匪”被日军杀害的危险,给杨靖宇的部队送鞋。“当时规定,给抗联送两双以上的鞋子,抓住就要杀头。老百姓就在筐里藏两双,脚上穿一双上山,下山时就光脚下来,把鞋都留给战士。”
75岁的徐金峰曾做过通化县光华乡的乡长,退休后,他就自发走村串户,寻访抗联老战士和他们的后人,整理周边村镇抗战的历史。“杨靖宇将军和他的部下在我们这一带组织抗日,留下了很多抗战的英勇事迹,可经历过这些历史的人越来越少,再不整理记录,就来不及了。”10多年时间里,老人只要一有时间就骑着三轮摩托车,到周边村镇寻访,晚上回家后,就让孙子帮忙把他记录的内容整理存储在电脑里,如今,已经记录了40余万字的资料。
“杨靖宇是我们这代人心目中不能忘记的英雄。我们有责任记住这段历史,也有责任,让后人记住这些历史。”徐金峰说。
杨靖宇的孙子马继民回忆起祖父,动情地说:“人们崇敬英雄,更应牢记那个年代,所有抗日牺牲的英雄烈士在艰苦卓绝的环境下,不计个人得失,心念民族、国家,这种精神非常伟大。我们应该铭记历史和那一代人的付出,传承这种精神,把国家建设得更加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