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卫院士作客我校“名师讲坛”:求是为基 创新为魂——做人 做事 做学问
6月8日下午,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卫在大学生活动中心礼堂进行了“求是为基 创新为魂——做人 做事 做学问”主题报告。杨卫院士围绕做人、做事、做学问三个方面,结合自身生平事业、育人强校和学问研究等经历进行了讲演。各学院师生900余人现场聆听报告会。报告会由校党委书记李强主持。
在讲做人方面时,杨卫院士详细的介绍了自己的生平,分享了自己少年求学和青年插队的生活经历。杨卫院士还讲到了自己的家庭,他说,自己的父亲和儿子都曾就读于浙江大学,“祖孙三代的浙大之缘终于圆满”。
在做事方面,杨卫院士对怎样做好一位老师、怎样管好一个学校、怎样发展国家基础研究三个问题进行了讲解。作为一名老师,他桃李满天下,学生遍布学界、企业界和金融界等业界,且学生的学生也都大有成就;作为一位校长,他曾担任浙江大学近七年的校长并带来了浙大的腾飞;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任职期间,他专注于国家基础研究领域的发展,维护良好的学术氛围。
在做学问方面,他围绕力学、航天、航空等,介绍了应用力学的传承和创新、力学与航空航天的关系,以及赛博空间、生命空间、物理空间三元世界的相互交叉融合等。他强调创新的重要性,正是由于不断创新,近年来中国基础研究呈现蓬勃快速发展的趋势。他还特别提到了近年浙大新成立的交叉力学中心以及学生所做的机器人、软体机器鱼等方面的研究。杨卫院士还分享了自身对力学的认识,介绍了在航天航空方面的成就。
在演讲的最后,杨卫院士对学生们提出了“宁静方能致远”的建议,他说:“每一位同学和老师发展的轨迹,能走多高,能走多远,固然取决于本身的资质和经过的机遇,而对自己的信心和不懈追求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
杨卫院士演讲结束后,李强书记进行总结,他说:“杨院士做了一个大写的人字,做了一个大学问,还做了一个大事业。”他希望所有的老师都能向杨院士学习“育好人”,争做总书记所说的“四有好教师”;希望全校广大同学牢记杨院士“宁静致远”的教诲,努力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校党委书记李强、校长韩旭,学校办公室、党委宣传部、本科生院、学生工作部、机械工程学院相关负责人出席报告。
新闻链接 :
杨卫院士,1954年2月出生于北京,原籍湖南浏阳。于1969年1月至1973年8月在陕西省延川县冯家坪公社聂家坪村插队。1973年9月至1976年12月于西北工业大学材料与热加工系学习,1981年获清华大学工程力学系工学硕士, 1984年底从布朗大学获得博士学位。
他于1989年12月晋升为当时清华大学最年轻的教授,1999至2004年任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00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04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2008-2012年任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主任。他发表学术论著11部,国际期刊论文两百余篇。多次获得国家科技奖和荣誉奖,包括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一项、三等奖一项,中国青年科学家奖,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2011年度ICCES Eric Reissner奖,2011年度周培源力学奖,2012年获美国机械工程师协会 Calvin Rice奖。2017年11月荣获ASME颁发的Warner Koiter奖。
杨卫曾任清华大学工程力学系系主任、航天航空学院常务副院长,清华大学校学术委员会主任。2004年9月至2006年7月担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主任,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司长。2006年8月至2013年2月担任浙江大学校长。2013年2月至2017年12月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党组书记、 2013年2月至2018年2月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 2008-2010年间起担任中国研究型大学学会主席,2009-2010年间担任为环太平洋大学联盟主席。现兼任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常委,国家自然科学奖评奖委员会主任,是国际理论与应用力学联合会(IUTAM)执行局8位执委之一。曾获全国优秀教师奖章、“国家具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全国五一奖章、北京市五四奖章、北京市十佳教师。2018年2月,杨卫院士被增选为美国工程院(NAE)外籍院士。
杨卫院士是第十一、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和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党的十九大代表、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十三届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委员。
文/马伟驰 图/林玉洲
编辑/屠琼芳 审核/陈鸿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