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中国绿色时报》的关注

24.08.2015  13:37

7月30日,《中国绿色时报》头版头条刊发了《风沙线上,国有林场群拱卫京津》一文。文章通过“聚焦国有林场改革”栏目,重点对护卫京津及河北大部分地区的河北省塞罕坝机械林场、河北省木兰围场国有林场管理局、内蒙古自治区桦木沟等国有林场在生态建设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存在的差距和制约国有林场发展的原因进行了详细剖析报道。

文章认为,河北省塞罕坝机械林场、河北省木兰围场国有林场管理局、内蒙古自治区桦木沟林场的林海是京津的重要水源地,更是浑善达克沙地的最南缘,风沙直逼京城时的最后一道防线的重要组成部分。塞罕坝机械林场通过一系列技术创新,2012年以来,累计完成石质阳坡造林5.1万亩,并计划再用1-2年时间,实现宜林地全部造林;2013年,塞罕坝林场启动天然次生林改培实验示范项目,将林场内林龄过长、释氧等生态功能逐渐下降的天然次生桦树林,通过确定目标树进行择伐并开展林下更新的方法,营造复层异龄混交林,进一步发挥森林防风固沙、涵养水源、释氧固碳等生态功能,已实施改培实验4000亩,计划年内完成近1万亩。木兰林管局自2010年转变森林经营方式,根据实际情况,木兰林管局对德国的近自然经营方法加以改进,提出以目标树为架构的全林经营理念,将目标树培育至80年-90年进行采伐,培育大径级材。样地数据回测显示,20年生的落叶松通过开展近自然经营,生长量从11%提高到了18%;40年生的落叶松,亩均蓄积量从3.5立方米提高到4.6立方米。

文章指出,同样是青山绿水,身处不同国有林场中的森林资源和林场职工的生活状况却有着天壤之别。成立于1955年的桦木沟林场是京津风沙线上的“老大哥”,经营总面积169.55万亩,然而,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桦木沟却越来越“跑不动”了。目前,林场职工工资实发数仅为全部工资的55%;林场111名在编职工中大部分年龄在48岁-56岁之间,最小的45岁,创新能力和科研水平都处在较低层面;林场从事护林防火工作的职工占到80%,在开展科学、可持续森林经营等方面却鲜有涉及,林场活立木总蓄积仅为272万立方米。而与桦木沟仅一河之隔的塞罕坝林场,近年来通过不断提质增量,林木总蓄积达1012万立方米。林场自筹资金完成了30个标准化营林区建设,在各生产一线启动了电视、电话、宽带光纤“三网融一”工程,职工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极大改善。同样是京津风沙线上的木兰林管局,全局1561名职工中有正高级工程师41人、高级工程师73人、工程师129人。通过开展近自然经营,木兰的森林总蓄积达658万立方米,被确定为全国15个森林经营方案实施示范林场之一。

文章强调,体制不顺是存在差距的关键。桦木沟林场作为克什克腾旗林业局直属的股级单位,在政府的各方面政策中都处于边缘地带,在与各方沟通协调中也处于弱势地位。有树不能砍、收入没保障、政策够不到、管理不健全、人才留不住,林场成为名副其实的“抱着金饭碗找饭吃”。反观塞罕坝机械林场和木兰林管局,作为河北省林业厅直属的财政补助事业单位,垂直管理的体制使塞罕坝和木兰在政策连贯、人员工资及经费稳定、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得到了充分的保障,林场无需为生计奔波,在培育森林资源、保障生态安全、推动自身发展中后顾无忧,成为当地生态文明建设的“排头兵”“领头雁”。(木兰林管局  王艳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