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魅力村镇】小村落子戏真厉害 敢跟马连良打擂台

01.05.2015  11:23

西召里村落子剧团展览馆。(邯郸台郭丽莎 摄)

走进邯郸县西召里村,粉黛白墙灰围裙的房舍,配上石碾、石磨、木门、木窗等乡俗风景,点缀着竹篱笆、小菜园,这座冀南平原村庄美丽的如同一幅画卷。村里的平调落子剧团正在演出,悠扬的戏曲又给这幅画卷增添了生机。

顺着戏声,我们来到了村里的小广场,虽然是临时的演出场所,但伴奏和演唱都是一丝不苟,有板有眼。十多位村民晒着仲春的太阳,在乡音中陶醉。这种乡音浓浓,唱腔奔放的戏曲就是邯郸有名的地方戏,平调落子。剧团的第一任副团长,八十五岁的李泽民老人也在其中。演出的间隙,李泽民的儿子告诉我们,老人最大的爱好就是听落子戏,只要听见锣鼓响,下雨也得出门:“只要一说哪边唱了必须得去,好看戏。

村民补充:“平常就爱听戏唱戏。

李振江:“爱听,干这一行的。

小广场边上,青砖木门、古朴怀旧的“西召里村落子剧团展览馆”,既是村中一景,也为剧团活动提供了场所。李泽民的女儿李素琴正在化妆,李素琴告诉我们,从小就听父亲唱戏,自然而然的就走上了这条路。

河北台记者李璐(左)采访落子戏演员李素琴。(河北台记者李芳 摄)

平调落子起源于武安,行话叫“两开箱”,流传于河北省南部的邯郸、邢台,河南省北部及山西省东南部地区。在平调落子发展的过程中,西召里剧团一度是最璀璨的星光,鼎盛时期一天能演数台。

剧团负责人李荣洋:“这个剧团1944年就成立了,当年那个《吕蒙正赶斋》、《借髢髢》唱红了邯郸地区,还到过西柏坡演出过。当时唱主角的房青山,外号结巴,村民有种传说,‘不浇园、不掘地、不能不看结巴戏’。

西召里村落子剧团展览馆内部。(河北台记者李芳 摄)

老团长王振江的儿子王青社说,当年村里人都是铁杆戏迷,只要听见锣鼓响,什么活儿都拦不住:“有个戏迷,孩子要睡觉了,等着看戏。抱个枕头出去了,没有抱孩子,等戏完了以后,一看是枕头,不是孩子。

村书记李洪安告诉记者,当年在邯郸大戏院,西召里的落子戏曾经跟马连良打过“擂台”。即使是国家级的演出团体,到了邯郸,也得给西召里的小剧团让路,观众就爱听这一口。

李洪安:“跟中国戏剧院同台(同时演出),咱这个落子戏在外头围着个栏子。它是在剧院演出,但就是一张票也没卖出去,当时非常轰动。袁世海老先生亲自跑到咱们落子戏看戏,说这个地方戏唱的这么红,这么受老百姓欢迎。

虽然曾经的落子剧团十分红火,但记者在西召里看到,如今依然忙活着的组织者、演出者都是五十岁靠上的中老年人,村里大部分年轻人都无法理解这种凝聚着浓浓乡愁的传统艺术。

村民:“年轻人,你要说喜欢的能有几个。你听你又听不懂,有代沟了。

西召里演出广场(邯郸台郭丽莎 摄)

但30多岁的村民蔡春荣却觉得,这种乡音土调有着别样的美感,村里剧团的演出她几乎场场不落,最近还拜李素琴为老师,正式学起了平调落子戏。

虽然没有了曾经的火爆,但西召里平调落子的传承从未断过,如今剧团的团长李高民,原本是个企业家,美丽乡村建设开始后,自费购买了乐器、行头,在邯郸县和村里支持下,重新组织起了西召里的落子剧团。

河北电台新闻频道副总监王智博(右)、河北台记者李璐(左)采访剧团团长李高民(中)。(河北台记者李芳 摄)

李高民:“现在能腾出时间来了,组织大家聚聚,唱吧。每天晚上排练,没有事儿了组织大家出去演出演出。

村书记李洪安说,剧团今后要重点吸引年轻人,培养平调落子的继承人。

平调落子戏演员,第26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王红也认为,平调落子戏的传承,不仅要唱好戏,还得带好徒弟,培养更多新戏迷。

王红:“我们戏曲演员也要经常进入学校,进行面对面的推广、教授,培养年轻的观众,我觉得这个幼小的种子,戏曲的根会在他们身上有传帮接代的作用。

(河北电台记者王智博、李璐、李芳,邯郸电台记者郭丽莎、路娟采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