岗上村32年记《功德录》弘扬村民善举
岗上村32年记《功德录》弘扬村民善举——“小本本”里的人间大义
①第一本《功德录》的开篇内容
②记载先进典型的尚德坊
③阅览室里整齐摆放着192本《功德录》
□本报记者 董子凝 文/图
“入夜,跟歹徒搏斗的范建涛被扎伤动脉,私人诊所医生郭云娜和村民刘子鹏及时采取救助措施,挽救了范建涛的生命。”——这是第192本《功德录》上,村支书郑梦辰用毛笔工工整整书写的最新一条好人好事,日期是2014年的8月18日。
在藁城市岗上村的阅览室里,放眼望去,40米的展示台上整整齐齐地摆放着两列共计192本《功德录》。村支书郑梦辰自豪地说,从1982年到现在,32年间共记载了好人好事11万多件,我们村连续20多年保持了省级文明村荣誉称号,1999年被中央文明委授予“全国创建文明村镇先进单位”荣誉称号,2005年、2009年两次被中央授予“全国文明村”荣誉称号。
初秋的岗上村绿树如茵,街巷热闹繁华,记者走进这个周边数一数二的富足之村,感受30余年村民善举带来的感动。
郑梦辰悟出一个道理:对群众中涌现出的好人好事及时宣传表扬,不仅对本人是一种鞭策鼓励,而且对民风、民气有着扶正祛邪的作用。
岗上村位于藁城市西部,全村共602户,2442口人,2234亩耕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村民们逐渐富裕起来,却也有一股不良风气乘虚而入。“当时人们戏称西红柿为‘万年青’,因为等不到西红柿长红,就被人偷着摘光了。”副主任赵吉祥苦笑着回忆起这段并不光彩的历史,“‘秋偷秋,麦偷麦,场光地净偷白菜’是岗上村当时混乱状况的真实写照,为此,村党支部费了不少脑筋,想了不少办法,但也往往按下葫芦又浮起瓢。”正在村里的干部们为解决村里的不良风气苦思冥想之时,发生了一件事,为他们拨开层层迷雾。
那是1982年麦收后的一个傍晚,拉麦子的拖拉机经过退伍军人、共产党员范振国家附近时,掉落了一袋装满小麦的麻袋,由于天色已晚,没有被人发现。第二天清晨4时,范振国照旧早起准备去生产队干活儿,在自家门口捡到这一麻袋小麦,想也没想,扛起来就主动交到了生产队。满满一麻袋的小麦足足180斤,而当时村里每人每年分到的小麦也就只有100斤左右。这一举动在当时的岗上村确实难能可贵,村党支部大受感动,并决定为了大力宣传这件事带来的积极作用,专门召开村民大会,对范振国拾金不昧的事迹大张旗鼓地进行表彰,每天村里的大喇叭一定要先广播称赞范振国拾金不昧的善举,甚至还组织党员、团员和民兵代表,敲锣打鼓为他家挂上“拾金不昧”光荣匾。这在群众中引起了强烈反响。
经过反复思考,郑梦辰从中悟出一个道理:不管人们的思想观念怎么变,但是人心向善、人心向上的思想主流却始终不会变,及时发现群众中的闪光点,对群众中涌现出的好人好事及时宣传表扬,不仅对本人是一种鞭策鼓励,而且对民风、民气有着扶正祛邪的作用。为此,他们决定建立岗上村好人好事登记簿——《功德录》,范振国的事迹是《功德录》的开篇第一笔。如今,打开纸张早已泛黄的第一本《功德录》,郑梦辰遒劲的字体依旧清晰:“岗上村第一件轰动全村真实而动人的事迹发生在1982年三夏期间……”
随后,村民们便开始争着抢着做好事,拾金不昧、见义勇为、孝老敬亲、助人为乐……事情无论大小,只要做了,心里就舒坦。《功德录》上几乎家家有名,大家还暗自较劲儿,比着看谁上小本本的次数多。慢慢地,村民们已经把做好事当成了一种习惯,不仅在本村,即使出门在外,遇到需要帮忙的人,也会乐于伸出援助之手。村里还组织了义务广播员,每天清晨6点多、中午11点半、下午6点,在大喇叭里循环广播前一天《功德录》里记录的好人好事。后来,为了铭记模范事迹,教育子孙后代,岗上村把事迹突出的先进典型刻入功德墙、把事迹更为突出的先进典型刻入村里主要街道立着的三个功德牌坊。2013年,岗上村又把30年记载的《功德录》编辑成了三册书,发放到每一户村民家中,村民可以随时翻看。
一件助人的简单事情、一颗感恩的心,一种“记忆”的方式,就是岗上村村风树立起来的最初样貌。后来,用脑“记忆”变成了用笔“记载”、用声宣传,岗上村的村风通过大喇叭、通过《功德录》慢慢渗透到更多村民的心里。
这一坚持,就是32年。
魏龙霞并没有把闲言碎语放在心上,照顾起公公反而更加尽心尽力、细致入微:“我伺候自己家的老人,别人爱说什么闲话就说去吧!”
“不必轰轰烈烈,也不一定惊天动地,只要做一点好事,都能进‘功德录’!”这是郑梦辰的承诺,渐渐地,《功德录》上出现了许多令人感动的事迹,魏龙霞是其中比较突出的人物之一。
“把我公公伺候得好好的,让他舒舒服服地多活几年,这是我们全家人的心愿。”放下给老人擦口水的手绢,魏龙霞腼腆地笑了笑。魏龙霞说,婆婆去世得早,如今80多岁的公公李成群20年前得了半身不遂,半个身子没有知觉,瘫痪在床,丈夫外出打工补贴家用,家里伺候老人、照顾两个孩子和所有家务都压在她一个人的肩上。清晨,天蒙蒙亮,魏龙霞就起床和着淡淡的天光做早饭,叫醒孩子后,她就马不停蹄地给公公擦洗、把屎把尿、喂饭。孩子们上学了,她简单收拾家务,就搀扶着公公下楼透气、晒太阳。公公午睡后,还要再下楼做简单的康复训练,有时公公情绪不好,偷偷抹眼泪,她还要细心安慰,鼓励公公……一天下来她没有片刻停歇。晚上,忙碌了一天的她还要跟公公睡在一个屋子里,以便照顾老人的不时之需。一时间,村里有不少不堪入耳的闲言碎语,有些也传到魏龙霞的耳中。可她笑了笑,并没有放在心上,照顾起公公反而更加尽心尽力、细致入微:“我伺候自己家的老人,别人爱说什么闲话就说去吧!”都说“久病床前无孝子”,而魏龙霞做到了,20年如一日,她没有一丝一刻想要放弃的念头。村里的流言蜚语慢慢地变成了称赞,大家都被这孝顺贤惠的儿媳妇感动了,并且展开了向她学习的高潮。如今,魏龙霞的两个儿子都已结婚生子,在她潜移默化的影响下,两个儿媳也主动帮婆婆一起照顾爷爷,帮爷爷接屎接尿从来都不嫌脏——这就是这个家庭美好家风的传承。
2009年,魏龙霞入选了感动石家庄十大人物,2010年,又被记入感动藁城十大人物,村里无论男女老少,提起她就竖起大拇指,赞不绝口。已经年过半百的魏龙霞的付出也得到了回报:原先瘫着不能动的公公现在能自己走几步路了,并且会说简单的几个字,说到这里,她的眼中闪着喜悦的泪花。
在岗上村,孝敬老人已经形成了一股风气,数不清的好子女、好儿媳都在为人们讲述着一段又一段令人动容的故事。
40多岁的李荣肖悉心照顾生病的婆婆。婆婆生病后脾气不好,指着她的鼻子骂她不孝顺,并经常故意拉尿在床上,有知道情况的村民都看不下去,可是李荣肖心里体谅婆婆身体上的病痛,总是不声不响地收拾床单、衣物,并把婆婆收拾得干净利索地出门散心,一直坚持了17年之久,直到前年婆婆去世,村里人都说:这媳妇贤惠着呢,亲闺女都做不到这一点;吴清华、吴清钢兄弟二人轮流照顾生病的母亲。兄弟二人专门买了一辆车,每天都拉着母亲出门兜风,无论是谁轮到照顾母亲,他们都会放下手中所有的活儿,一整天的时间都陪着母亲聊天、散心;50多岁的李振江是典型的“一日三问安”的孝子。每天早晨上班前,他都要到父母的窗前看看父母是否已经起床,昨夜是否睡得安好。中午下班先到父母房中,看看父母的午饭吃什么。晚上下班后也要到父母的小院,陪父母聊天解闷,直到父母熄灯安歇……这些事迹被一件件认真地记到《功德录》中,都成为了传承中华传统美德最珍贵的传家宝。
李文恒捡起棉衣披在湿漉漉、不停滴水的身上。把被他救起的落水男子送回家,没有片刻停留,没有等着道谢,他就匆忙上车往南村集市赶去。
良好的村风吹拂着每一个岗上人的心,使得这里人心向善,和谐安宁,即使偶尔出现不稳定的音符,也都归于平静。
公德坊上清晰地记录着这样一件事,无论事件还是时间,都让全村老老少少记忆犹新:1999年的9月9日,派出所的民警赵锋子接到报警电话,打电话的是一名出租车司机,行经此地时被歹徒劫持,抢了车向北逃窜。放下电话,赵锋子立刻通知了村支书郑梦辰,并紧急出警,郑梦辰随即在村里的大喇叭向全体村民广播了围追堵截犯罪车辆的消息,听到这条消息的青壮年纷纷拿上铁锨、棒子等工具向广播里通知的地点聚拢。当大家匆匆赶往村南头的玉米地时,碰巧赶上歹徒因为转向落入了民警布下的搜索网内,只得弃车钻进了旁边的玉米地。此时,赵吉祥也带着500名学生赶来支援。大伙儿从四面八方包围住了面积足有5亩的玉米地,并开始进行地毯式的搜索。歹徒走投无路,虚晃了几下手中的尖刀,就被最先发现他的郑梦辰扑倒在地。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只要有需要,整个村几乎全体出动,这种团结和无私的精神深深地感动了这位出租车司机,他上前握住郑梦辰的手,激动得说不出话来。
正义不是自然而然就降临到我们生活当中的,它需要每一个社会成员竭力地维护。“我们村像这样见义勇为的事迹很多。”在宽敞明亮的阅览室,赵吉祥微笑地指着展板上一个名叫李文恒的人说,“他在邻村都出名了。”
3、4月份正值春灌之际,李文恒拉着一车豆芽走在去往南村集市的路上。途经沧石路石津运河时,他远远看到桥上围着很多人,并有隐隐的呼救声传入耳中。他赶着车走到桥上一看,一名落水男子正在水中浮浮沉沉,眼睛里流露出对生的渴望。春寒料峭,河中的水冰冷刺骨,正在大家犹豫之时,“扑通”一声,仅来得及脱下棉衣的李文恒已经跳入水中,奋力向落水男子的方向游去。把男子救上岸后,在周围人群的赞叹声中,他捡起棉衣披在湿漉漉、不停滴水的身上。经询问,得知男子是附近刘村人,名叫程俊,李文恒把男子送回了家,没有片刻停留,没有等着道谢,就匆忙上车往南村集市赶去——一车豆芽还没有卖。“真冷啊,但是我当时哪顾得上衣服湿不湿,只想着赶紧把豆芽卖了,再回家。”李文恒羞涩地笑了。赶到集市的时候时间已经不早了,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有不少人向浑身湿透的李文恒投来奇怪的目光,这时有人认出了他:“他就是刚才救人的那个英雄!真是个大好人!”说着就买了一大袋豆芽。一传十,十传百,大家纷纷对他竖起大拇指,你一斤、我一斤地买他的豆芽,一会儿的工夫,一车豆芽卖光了,李文恒在大家关切和夸赞声中回到了家。“若不是有人来告诉我们,我们又去刘村核实,大家还不知道他办了一件大好事呢。”赵吉祥说,现在大家做好事已成习惯,经常默默地做了好事不声张,直到有人登门感谢,《功德录》才补记上一条。
一个人的本质,不仅仅是简单的存在,更应该是一种超越的价值和追求,这种精神的信仰,就是大义,任何社会都需要提倡这种大义。
“外来户”大受感动,并自觉融入到爱心助人、诚实守信的行列,他们已经把自己当成了岗上村的一分子,是这里每一个村民的“家人”。
一本本《功德录》,成为岗上人幸福生活的见证者。在这里,乐于助人、敬业奉献、诚实守信、孝老爱亲之风盛行,淳朴的民风让许多“外来户”大受感动,为有这样的好环境而踏实,并自觉融入到爱心助人、诚实守信的行列。而其中的不少事迹,也开始出现在了《功德录》里。
《功德录》第192本中,关于2014年8月4日这一日好人好事的记录中,郑梦辰这样写道:“2014年8月4日久旱不雨,终于下午两点半开始下雨。大雨倾盆而下,下了一个半小时。因为雨下得急,四面八方的水都集中在地势较低的尚德坊下面,水深达一米多,严重影响人和车辆的安全。在这紧要关头,开门诊的医生周红英、买熟食的师傅赵宏赫等人来到现场,他们冒着生命危险,疏通下水道,警示来往行人和车辆,保障安全。”经过十几个人的共同努力,下水道疏通了,道路恢复了畅通。大伙儿抹了把脸上的雨水,相视而笑。
来岗上村卖菜的小贩从来不缺斤短两。一次,教师李颜敏下午下班买菜时,把刚领到手的工资落在了石庆娟的菜摊上。石庆娟发现后,提前结束了当天的生意,把钱亲自送到李颜敏的手中,而此时李颜敏还没有发现自己的钱丢了……
他们已经把自己当成了岗上村的一分子,是这里每一个村民的“家人”。
岗上村一切都在有序地进行着:村内各主要街道制作宣传栏,宣传各类先进典型,张贴“善行河北,功德岗上”活动宣传标语,号召村民日行一善;开展“道德进楼道,清洁进社区”卫生清扫大行动,号召村民义务清扫楼道、楼区的卫生,建设环境最优美的小区;加强督促检查,成立了一支义务巡逻队,每天对辖区内的卫生进行督促检查,每晚值班巡逻,提高社区居民安全感。郑梦辰说,每一个岗上村的村民都像不穿军装的军人,有令则行、有禁则止。村小学还开展了“善德伴我行”活动,以“礼、爱、孝”为重点,采取国旗下讲话、板报、演讲、主题班会等形式,通过“爱心小天使”、“感恩父母”亲情体验等活动把“明礼、互助、孝敬”的内在要求,融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目前,已有100余名学生的典型事迹记录在《功德录》中。
在岗上村,自行车不加锁、门市不安卷闸门、楼房不安防盗网;助人为乐、见义勇为的事,人们都争着抢着做,遇到坏人坏事都敢站出来做斗争,所以村里连续二十几年没发生过刑事案件。香港建技集团老总说:“我们投资选址选中了岗上村,除了便利的交通条件之外,正是看中了这里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社会环境。”目前,全村各类商业网点达到了200个,入村企业达到20余家。宽敞笔直的商业街、鳞次栉比的生产厂房,无不显示着岗上村的繁华,是良好的村风民德为岗上村的经济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让村民过上了文明富足的生活。
村内已有600年树龄的大古槐根深叶茂,它象征着岗上村林茂粮丰、人杰地灵。如今的岗上村,更像是一个大花园,人们欢声笑语,一派既热闹又祥和的景象。“北戴河疗养,岗上村歇凉。”已经成了周围村子居民们的口头语。功德不小的《功德录》,不仅仅是一本记录好人好事的小本本,它是岗上村凝聚正能量的载体、传播正能量的动力,成为矗立在人们心中的一座精神丰碑。
编辑: 郑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