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振忠:“吃药反腐”,谁说不靠谱?

14.07.2014  15:48

    7月13日《新京报》报道:近日,有媒体报道称,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行为决策研究组发现,受贿金额越多,受贿行为对大脑的刺激就越大。这一说法促使外界讨论是否可以利用药物或治疗方法来抑制腐败倾向。“吃药反腐”说随之引发公众关注。

    吃药反腐,不仅靠谱,而且非常靠谱,又何必要越描越黑的“深度”解读?

    专家研究结果如是说:当个体越倾向于违背公平、选择金钱,即做出“自私”选择时,这个部位的活跃程度就越高。而这个部位名为“前额叶皮层”。

    人之初,性本善还是本恶,如此命题可以探讨,但任何探讨均应当认定一个最最基本的事实,即,善的引导,会有善的结果,恶的教育,则一定导致一个恶的结果。那么,这也就极其容易理解这样一个纠结,即,官性本贪,还是本廉?

    假如让几个猴子来做这一个关于前额叶皮层的试验,其结果大约就是这样的。一旦对某一个贪吃的猴子加以惩戒,多贪吃一个水果,罚其三天不吃饭,直至引导其乐于奉献一些水果给同伴吃为止。则其前额叶皮层,一定是相对不那么活跃的了。反过来看专家的相关研究课题,不过如此而已。那么,无论专家如何解读,也无论外界媒体公众如何解读,继续往腐败方向去猜想,又有何不可呢?专家声明:“人们可以往腐败行为的方向去猜想,但作为研究来说,并不能直接用来解释腐败行为,也很难往那个方向去进一步研究。”事实上“前额叶皮层”活跃与否的课题研究,本身就是关于违背公平、选择金钱,做出“自私”选择时的心理以及大脑活动之状态。非贪腐又何以更恰当的解释违背公理正义法律状况下的贪钱贪财?

    吃药反腐未必不靠谱。

    举一个最基本的例子来说,从七十年代过来人,均知道吃忆苦思甜饭,它是一种对于过往社会制度的现实对照、反思。无论当下的人们怎么认为,但至少大部分老百姓相比于旧社会,过上了比那时候更稳定更满足的生活。那么,忆苦思甜活动,其实就是一种反腐败药——这不仅是针对全体老百姓的,而是针对所有官员也包括了贪官污吏的。

    忆苦思甜饭不再吃了,然而,人们可以从这种行为中得到某种“吃药反腐”的启发,即,假如让所有官员保持吃忆苦思甜饭的优良传统,他会不会继续一边忆苦,一边贪腐?可以预见这样一种趋势,即,绝大部分一直保持吃忆苦思甜饭的官员,基本是不贪不腐的。而每天至少两顿的公款豪宴吃到三高“做梦都想喝小米汤”的官员,一定会前额叶皮层丰厚饱满以至膨胀到极点。因此,大量的腐败分子贪腐行为就产生了。

    当下一个反思的结果是,“反腐要靠制度”。然而,作为反腐败法律法规制度体系来说,还真不缺乏所谓的制度建设。那么,靠谁来执行制度?执行制度能否制度“到顶”又“到边”?

    同样,反腐败完全可以吃“”,仅公款吃喝当中,就应当专吃一种“忆低保之药”——不再忆苦了,可以忆一下低保户的一日三餐,又是何等的难以令官员下咽?如果再清廉一点,连这一顿“低保宴”也自掏腰包了,则其前额叶皮层一定会萎缩下去,直至变成一个清官廉官。

    吃药反腐,谁说不靠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