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关大院告别“庭院深深”是趋势
2015年3月,长沙市要求拆除市、县机关单位实体围墙,或改为通透墙。长沙县的班子商定,为了让老百姓更加方便共享机关大院内的生态资源,将围墙和大门都拆了。五个月过去了,长沙县治还在,但这里的机关大院已经消失。原来院内被圈起来的绿地与停车场,与一路之隔的星沙文化广场相连,成为长沙县城面积最大的市民休闲文化广场的一部分。(9月23日新华网)
在我们的刻板印象里,中国绝大部分机关是一副戒备森严的姿态,闲人勿近、生人勿入,给人一种“庭院深深”的神秘感。因此,当长沙方面提出拆掉围墙、开放大院时,一些观念保守的人认为是天方夜谭。
这些人的忧虑也不难理解。要知道,过去人们都称政府为“衙门”,现在连门都没了,哪还能叫“衙门”?还有人担心,围墙没了,机关会不会面临安全风险?五个月过去了,长沙县的实践证明,机关敞开门让公众自由进出,出不了乱子;也只有开放了,才能摆脱“衙门气”、官僚气,真正接地气、通民气。
事实上,机关单位加强对外开放近年来也成为一种大的趋势。比如2014年,四川省委对外开放食堂,民众可进入就餐;2012年,广州市44家机关单位对外开放厕所,并且挂牌对民众进行指引;2013年,南京市机关大院设立了“公众开放日”,在某些固定日子完全向民众敞开大门。
所有的机关单位应该认识到,机关包括停车场、绿地在内的一应设施,都是由纳税人买单建设的。这些设施不是机关的私有财产,而属于公共资源,本就归全民所有,公民有权利对其进行合理使用。除了少数有保密要求的特殊机关单位,大部分机关理应向民众开放其院内设施。
有鉴于此,其他政府部门也应该向长沙学习,把群众路线贯彻到底,彻底打开机关封闭的大门。一方面,要拆掉机关大院与民众之间那堵有形的墙。如今许多机关大院地处闹市区、占地面积较大,这就造成了交通梗阻。如果把院墙拆掉或者缩小大院面积,拓宽道路,将部分院内道路纳入市政交通,不仅能缓解交通拥堵,也能开辟出公共停车位。
另一方面,更要拆掉机关大院与民众之间那堵无形的墙。这就要求机关为民众走进机关大院、监督机关工作创造条件,消除民众对机关的距离感与隔阂感。说到底,机关对外开放是分内之事,这不是施舍,而是一种回归。
3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