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CPI与PPI同比涨幅呈反向走势 未来"剪刀差"或再收窄
国家统计局9日发布的2017年2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和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数据显示,CPI环比下降0.2%,同比上涨0.8%;PPI环比上涨0.6%,同比上涨7.8%。
2月份CPI同比涨幅比上月回落1.7个百分点,创下2015年1月以来的最低增速,显著低于市场平均预期。国家统计局城市司高级统计师绳国庆表示,同比涨幅大幅回落主要受翘尾因素变化影响。去年2月份,在春节因素和寒潮天气影响下,价格基数较高,导致今年2月份CPI同比涨幅中,上年的翘尾因素约为零,翘尾因素比1月份减少1.5个百分点,而新涨价因素2月份约为0.8个百分点,1月份约为1.0个百分点。
除翘尾因素外,食品、旅游和服务类价格共同下降也是CPI增速下滑的原因。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表示,节后需求减弱,大部分食品价格下跌,食品价格同比涨幅为-4.3%,是2000年以来的最低值,且为2009年8月以来首次负增长。同时,节后消费需求走弱,旅游、服务类价格有所下降。随着翘尾因素下降和春节错位影响的减弱,未来CPI会有所回升,但全年通胀压力并不明显。
不过,尽管2月份CPI同比涨幅回落幅度较大,但扣除食品和能源价格的核心CPI走势较为平稳,2月份和1月份核心CPI同比分别上涨1.8%和2.2%,基本延续了去年的温和上涨态势。在浙商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殷剑锋看来,未来应该更加关注扣除食品和能源的核心CPI。因为CPI环比下跌是春节后的正常特征。2月份食品价格大幅度下跌,但非食品价格却很稳定,说明广义恩格尔定律正在发生作用,即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持续和收入增加,消费中食品和物质产品的比重下降,服务比重上升。
不过,2月份PPI的同比涨幅却是2008年以来的最高值,和CPI同比涨幅呈反向走势,两者之间的“剪刀差”进一步扩大。绳国庆表示,PPI涨幅扩大主要受去年2月份价格大幅下降影响。在调查的40个工业大类行业中,33个行业产品价格同比上涨,与上月个数相同。其中,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价格同比上涨85.3%,涨幅比上月扩大26.8个百分点。
“工业产品价格的快速回升,主要有翘尾因素、需求回暖、上游输入端价格上升、产量削减提振价格等多方面原因。”连平认为,在经历了4年半的工业通缩之后,经济运行企稳回暖带动了工业产品价格的恢复性上涨。工业产业上游输入端价格持续上涨,2月PPIRM(工业企业原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指数)同比涨幅上升至9.9%。部分行业产量的缩减,对产品价格起到提振作用,主要集中于资源、能源初级行业,处于工业产业的上游端,目前价格快速上涨势头还未传导到下游端。预计3、4月PPI同比涨幅保持在高位,二季度之后随着翘尾因素减弱以及新涨价力度的放缓,快速上涨势头有望逐渐缓解。
值得一提的是,2月份PPI环比上涨0.6%,涨幅继续收窄。恒丰银行研究院商业银行研究中心负责人吴琦告诉记者,这一方面是由于上游原材料购进价格持续上行空间有限,加之前段时间的上涨更多归因于去产能的供给短缺,春节后企业复产已释放部分有效产能;另一方面,当前国内经济复苏基础尚不牢固,下游需求无法持续支撑PPI的继续走高。他预测,3月份PPI的同比涨幅将开始回落。
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研究员周景彤表示,随着季节性因素的消失,CPI涨幅将逐步回归到主要由结构性因素主导的阶段,这意味着未来几个月CPI涨幅将小幅回升,且回升幅度有限,未来应特别关注教育、医疗、住房等领域的价格上涨。同时,PPI在高位维持几个月后也会回落。CPI和PPI涨幅“一起一落”,两者的“剪刀差”将再次收窄。宏观政策尤其是货币政策既要密切关注物价上涨,避免出现严重通胀或通缩,但也要保持战略定力,分析价格涨跌背后的大趋势、大背景和大逻辑,不能过度关注个别月份的起起落落。(林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