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木匠”木器文物修复师屈峰:修复文物是一场修行

24.04.2017  20:47

  中新社石家庄4月23日电 题:“故宫木匠”木器文物修复师屈峰:修复文物是一场修行

  作者 郝烨

  “文物是有气息的。”11年在故宫修文物,“故宫木匠”屈峰始终相信,修复文物的过程就是与文物对话的过程。在他看来,感受文物蕴含的生命力,想尽一切办法保留文物的生命力,是身为文物修复师必经的一场“修行”。

  2016年,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热播,片中通过年轻化、生活化的视角望进故宫的红墙深处,展示了故宫“文物医生”在“复活”一件件珍宝时展现的匠人风范和修身哲学。木器文物修复师屈峰,因其精湛的技艺和独具特色的人物魅力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

  23日,作为河北博物院文博讲坛“我在故宫修文物”系列讲座的主讲人,屈峰现身石家庄,通过讲述故宫院藏木器文物的保护与修复,带领观众一起探讨木器文物身份转变下的修复与保护之辩。

  自2006年从中央美术学院毕业进入北京故宫博物院至今,屈峰已在故宫度过了11年的“宫廷生涯”。按照故宫文物修复延续至今的“师徒制”,屈峰一“进宫”就拜了当时组里年纪最大的郭文通为师。如今,屈峰早已从天马行空的文艺青年,变成了现在故宫文保科技部木器组组长。

  屈峰介绍说,作为藏有世界最多明清皇室家具的博物馆,故宫博物院拥有木器文物4万多件。但不同于民间作为日常用具的木器,宫廷木器因具有了阶级和权威的象征,而有着极高的制作要求和工艺水平。正因如此,故宫木器的修复对修复师的技术水平和艺术修养有着严格要求。

  屈峰说,木器文物的修复遵循着“最大限度保留价值与最小干预”的理念,“当下的文物已经从实用器物变成了负载文化价值的文化遗物,对文物的修复则要尽可能达到延续文物生命、保留文物价值和传承文化的修复目的。

  事实上,修复蒙尘多年的文物是一项“慢工出细活”的工作,需要遵循严格的流程。屈峰说,办理完交接手续后,先要对文物伤况进行调研、统计、检测和分析,“文物修复要坚持原工艺、同材料、可逆性的原则,在技术范围内安全修复,直至修复成功,最后完成修复评估后,方能办理退库。

  虽然科技的进步,使文物在修复中加入了许多现代仪器的辅助,但屈峰仍坚持在能力范围内靠原始方法进行修复,“文物的修复强调的是人对物的体会,其中蕴含的生命力是修复者在一刀刀的刻画中体会的,人能体会的东西,电动机器是体会不了的。

  如今,故宫木器组也在积极申请国家级非遗项目,内容是“传统宫廷家具修复技艺”。屈峰说,文物修复技艺的传承并不是死板的技术传承,而是文物蕴含的文化价值的传承,后人通过与文物的对话,体会蕴含其中的生命力,能够反观自己,“所以我说,修复文物是一场修行。”(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