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理财公司”背后藏着哪些“名堂”

21.01.2016  10:48

  “3个月利率8%,最高能到16%,而且随时可取”;“实力雄厚、政府补贴、国资系公司担保”……

  在上海的一些社区里、道路边、写字楼上,近来冒出不少从事投资理财业务的“资产管理”“金额信息服务”公司广告。随之而来的,是无数电话及无数诱惑。

  这些公司是否真如说的那么厉害?

  现象

  1

  成立多个公司“绕圈圈”,

  钱最后都给了自己

  (现场目击)“我们这个白云山的项目,2年的年化利率能达到16.2%。”上海盈玺资产管理公司理财规划师向记者介绍,他们代理温州市白云珍稀动植物开发有限公司一个开发项目,总规模2亿元,第一期5000万元,同时信誓旦旦地说绝对不会跑路,没有任何风险。

  而记者在温州市市场监管局网站查询发现,上述白云公司的大股东为上海金闳实业有限公司。而金闳的大股东,又绕回了“上海盈玺投资有限公司”。盈玺投资的股东,正是上面介绍的盈玺资产管理公司的法人夏念文。绕了几个圈,这些公司其实都是一个人的。

  (专家点评)“这种形式就是我们常说的自融。”同济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刘春彦说,自融有时不是自己融资进来给自己用,而是给关联的企业用。很多房地产公司都会成立一些平台用于自融。“这样有可能填上一个窟窿挖一个窟窿,容易出现资金断裂。

  现象

  2

  签协议“套连环”,规避监管玩花样

  (现场目击)记者在当天财富和金鹿财行两家公司发现,合同上除了消费者是甲方、第三方理财公司是乙方之外,还出现了一个“丙方”。例如,当天财富的合同丙方是“上海融嵊资产管理有限公司”,金鹿的丙方是“上海毓点资产管理有限公司”。

  业务经理介绍,这样做是为了规避监管。由于资产管理公司没有债权出让的经营范围,直接签合同可能被定义为“非法吸储”,因此绕了一个弯。是丙方从小额贷款公司买到债权,投资者从丙方那里购买债权,而乙方只是“中介”。

  (专家点评)海华永泰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徐珊珊说,这种做法从形式到内容的确都没有违规。

  “但是,丙方出让的债权并非原始债权,债权多次转让,真实性存疑。而且从现有的交易模式来看,有可能存在赚取多重利差乃至利用交易形成资金杠杆的可能,一旦发生资金断裂,资金风险相较于正常P2P资金风险是成几何级扩大的。

  现象

  3

  装银行、增注册资本,“草根”秒变“高富帅

  (现场目击)记者发现,有些公司动辄注册资本上亿元,有些还故意开在银行旁边。在位于上海肇嘉浜路的金鹿财行,记者看到进门就是和银行类似的柜台,旁边是会客室和贵宾室。

  “您需要办什么理财产品,我是这里的副行长。我们金鹿在上海有很多家分行,光这里就有三家支行。”这位业务经理熟练地介绍。而当记者问这里是不是银行时,回答也模棱两可,“我们和银行是差不多的。

  记者查询发现,有些公司增大注册资本装门面。例如上述融嵊资管,最初的注册资本仅为110万元,而在多次增资后,不到半年时间注册资本从110万元狂飙至5亿元。不少公司本来注册资本在千万元级别,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经多次股权变更及增资,注册资本迅速增加至几十亿元规模。

  (专家点评)上海市一位监管人员告诉记者,从监管角度看,银行、保险、期货、基金和第三方支付公司等都属于金融机构,只有拿到监管部门的牌照才属于“正规军”。

  “有些资管公司都是利用商事登记改革,将原公司瞬间升格为‘高富帅’,以吸引投资人。”徐珊珊说,而且这些公司还故意声称是线下服务,与“网贷”无关。这应引起监管层注意。

  加强监管 不能采用“没到的请举手”思维

  记者咨询代理注册的公司了解到,注册资产管理、财富管理、投资管理、咨询、创业投资等为名称的公司,是没有资金门槛的。公司可以选择填写上亿元的注册资本,无需当场缴纳或即时资金到位,只需在一定时间内(譬如十年)缴纳完毕即可。

  专家认为,对于线上的P2P平台,监管已经出台相应办法。对于线下的这些第三方理财公司,监管不应采用“没到的请举手”的思维,即只监管有牌照的“正规企业”,那些没牌照、经营范围不包含金融业务,但有金融属性和实质行为的企业,却成了漏网之鱼。

  刘春彦说,工商注册只是给企业发一个身份证,至于企业拿了身份证去做了哪些违法乱纪或伤害消费者权益的事情,行业主管部门应切实做好事中事后监管。(新华社上海1月20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