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孤独图书馆”成景点 负责人:非坏事将推预约制
据中国之声《新闻晚高峰》报道,最近,河北秦皇岛的一座海边图书馆,成为网友们寄托情怀的焦点。这个450平方米的三层建筑,静静伫立在南戴河的海边,因为一则精美的微信文章——《中国最孤独的图书馆》广为人知。
这个图书馆全名叫“三联海边公益图书馆”,由当地度假社区阿那亚和三联书店共同签署运作。但是,即便是免费开放,快速走红的它还是遭到了“炒作”的质疑。昨天媒体曝出的一组图书馆遭遇“中国式旅游”,“最孤独图书馆”变身“最热闹图书馆”的图片更是让不少人唏嘘不已。短短十多天,这个图书馆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海浪声近在咫尺,没有车道和捷径,光着脚踏着沙,一步一脚印,走上几百米才能抵达。这段以介绍图书馆建筑为主的5分多钟的视频,5月10号甫一发布,快速在微信里获得“10万+”的点击。视频里建筑师董功的这句描述,演化成“中国最孤独图书馆”的文章标题。
董功:我们在设计的过程中正好看到桌上一张怀斯的画,一个老人坐在礁石上,远处是海浪,画里有那种挥之不去的孤独的感觉,跟我们这次设计希望去找到的那一点点微妙的感觉,其实是有一些共通的地方的。
图书馆的主体是开放的阅览室,另外还有冥想室和活动室。阅览室里,现在已经有了一万多册图书,三层阶梯状的座位分布,让所有读者都能面朝大海。
董功:它的功能就是我们不希望坐在里面的人被坐在外面的人挡住,大家有一个均等能看到大海的关系。如果空间是一个看台的话,海实际上就像戏剧一样,是这个空间潜在的主题。
有人这样评价图书馆引发的关注:“我们知道自己不大可能专程为它去一次海边,但知道海边有这么个东西,心里就有莫名的愉悦感,好像它真的属于我们一样。”
但是,很快事情变的有些不一样。图书馆今年五一开放时,观者聊聊,在互联网走红后,游客们开始慕名而来,从每天上百人,到昨天媒体报道的休息日近两千人;而且,很多人来了不为看书,只是逛一逛、拍拍照就离开,“孤独”不再,反而显得喧嚣聒噪。
的确,昨天,当很多人看到那一组标准的“景点照”时,心里那份“莫名的愉悦感”瞬间变成失落感。那么,从图书馆因为“孤独”走红,到它遭遇“中国式旅游”、变的热闹非凡,图书馆方面是怎样看待的呢?今天,中央台记者庄胜春采访了图书馆项目品牌经理田海成。
图书馆由当地一个海边度假社区的开发商,经过征集业主意见和一年的筹备建成,如今也是社区的一部分。开发商从三联采购大量图书,并由其提供运营支持。业主们的捐赠,也成为藏书的一部分来源。田海成介绍,现在图书馆从早九点开放到晚六点,有时夜间也会开放,无论是建成后的效果,还是受到的关注,都超乎想象。
田海成:这片大海非常有灵性、非常美丽,我们想,建一个什么东西能弥补城市人的需求,就想到图书馆,同时也想为附近的渔民的孩子提供一个更好的读书的环境。这样的一个形式,其实代表了业主的一些诉求,希望通过图书馆向社会传递一种公益的理想,包含社区的价值观。
记者:它引起的关注度有没有出乎开始的设想?
田海成:当然。图书馆这个事本身是我们的一个项目,有项目策划,但在互联网走红不是经过策划的。只是说我们把这个图书馆做到了一个极致。一开始是建筑界,然后是媒体界、“一条”(微信号)的关注,这个话题是自然而然产生的。
对于纷至沓来的游人对孤独感的“破坏”,田海成并不排斥。他认为,这是一个必经的过程,而且现在已经有所好转,更多游客只是拍摄图书馆外景,阅读环境的安静能够得到保证。他们计划六七月份推出分时段预约制、限制流量,保证同时几十到上百人阅读的最佳效果,未来,他们还会在周边建起海边灯光足球场等一系列配套设施。
田海成:我觉得(人多)这个事也没什么不好的,唤起了大家对美好事物和阅读的新的渴望。现在毕竟新闻报的比较多,很多人是抱着参观建筑、体验这种感觉的态度而来。慢慢地我们还是会让图书馆回归到图书馆本身的功能上,希望能让真的爱读书的人进到图书馆来,安静的读书。
在田海成看来,图书馆的走红,源于整个社会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折射出中国房地产业的发展方向。
田海成:房地产发展这么多年,一直都在谈房子,但是逐渐的会转向谈真正的人性、谈人性的需求。我们虽说是做房地产,但其实创造的是这样一种生活和价值观。未来的房地产应该是传递各种各样的价值观,而且是正向的,这也是未来房地产对社会一个积极的影响吧。(记者庄胜春)中国广播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