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出党建核心 实施多元共治 打通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承德市双滦区开展社区建设工作典型经验
近年来,承德市双滦区坚持把社区建设作为社会治理的重心,不断探索寓治理于服务之中的新举措,以“一统三建五深化”为抓手,走出了一条欠发达地区社区治理和服务能力创新的有效路径。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一、坚持“四力联动”,形成强势推进氛围
双滦历史上是承德市的郊区和老工业区,在经济加速转轨、社会加快转型中,形成了下岗职工多、外来人员多、进城农民多的复杂局面,长期积累的社会矛盾得不到有效解决,居民生活条件得不到及时改善,群众有怨气、幸福指数低,成为影响稳定的“隐形炸弹”。构筑和谐需要全民动员,消除隐患需要全社会参与。在市委、市政府社区建设“四有一创”的强力号召和推进下,该区首先把工作摆布锁定在“四力联动”上。
一是充分发挥党委政府的推动力。社区建设初期,居民普遍缺乏自我组织、自我服务能力,必须依靠党委政府强势推动。为此,2012年1月,该区区委、区政府召开专题工作会议,下发区委1号文件,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将社区建设确定为最大的“民心工程”。工作中,始终坚持区委牵头抓总、政府具体实施、各级各部门协调配合,将社区建设任务细化分解、张榜公示、定期调度,将各单位帮建结果纳入年终目标考核,实行“督考合一”,严格兑现奖惩,确保如期落实。实践中,我们牢牢把握“社区党组织是党在城市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坚持以党建为统领,大力实施社区党建“六个延伸”工程,推行社区党委+庭院党支部+楼栋党小组的“三三制”党组织设置模式,实现了社区党的基层组织全覆盖,将党的工作触角延伸到千家万户,使党组织在社区建设、治理服务、民主政治等方方面面,始终处于主导地位、发挥引领作用。
二是切实增强党员干部的带动力。按照“以党建带服务,以服务促党建”的思路,注重发挥党员先锋模范和服务主体作用,建立“工作在单位、生活在社区、奉献在双岗”党员管理新机制,动员全区党员干部到社区认岗奉献、志愿服务,并实行报到卡、登记卡、服务卡和反馈卡“四卡管理”。大力推行社区党员干部定期走访、定点接访、分片包户联系群众制度,以及“党代表、人大代表进社区”、“居民民主评议”等工作制度,持续开展对口帮扶、文明创建等活动,营造了全社会关心关注、积极参与社区建设的浓厚氛围。
三是着力凝聚驻区单位的共创力。按照“党建共商、事务共管、资源共享、文明共创、难题共解、活动共办”原则,深化“社区党建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建立“1+1+4”组团式帮建机制,吸纳驻区企事业单位充分参与社区建设,通过政府补贴、部门支持、单位共建、企业出力、居民参与、社会捐助等多措并举,全面增强了加快社区建设的人力、财力、物力和智力保障。
四是不断培育社区居民的向心力。围绕传播文化、传承文明,坚持组织开展“太极展演”、“风筝节”、“青歌赛”、“广场舞”等特色文体活动,每年开展全区范围的“双滦好人”、“文明先锋”“文明楼院”、 “和睦邻里”等评选活动,用身边的事感染和教育身边的人,引导社区居民规范行为、提高素质,增强“热爱社区、共驻共建”意识,培育活泼健康、亲善和谐的社区文化,营造“温馨、温暖、温情”的社区氛围,使广大居民切实体会到了小社区、大家庭的归属感、认同感和荣誉感。
二、坚持“三轮驱动”,全力突破瓶颈制约
起步晚、基础弱,服务场所狭小、服务内容单一等实际困难和“政事不分、政社不分”等体制机制问题,一直是制约双滦社区发展的短板和瓶颈。为快速补齐短板、突破瓶颈,我们重点抓了三项工作。
一是政策驱动,加快完善基础设施。按照“高标准打造、高效率完成”的目标定位,自我加压,在区委1号文件中明确了“社区建设三步并为一步走,三年任务一年完”的总体要求。工作中,本着“实际实用、适度超前、全面覆盖、持续发展”的原则,把社区建设纳入城市发展总体规划,统筹安排选址布点、功能设计和建设方式。特别是针对财力有限这一难题,改变以往公益事业政府大包大揽的做法,采取“区财政出钱、帮建单位出物、驻区企业出房”多元投入方式,将新建、改扩建、购置合并、调剂置换和开发预留结合起来,近三年,区财政投入专项资金8000多万元,统筹社会资金7000多万元,共解决社区用房2.7万平米,使社区平均用房面积达到近1000平米,显著提高了社区基础设施建设水平。
二是创新驱动,建立健全体制机制。在不断探索实践中,该区逐步搭建起以“两委两会”为核心、以社区居民为主体的治理服务体系。通过社区党委、社区居委,整合治理服务职能,发挥桥梁纽带作用,采取召开联席会议方式,研究问题,通报工作,有效避免了责权不分、沟通不畅、落实不力等问题。同时,建立了社区工作准入审批制度,为强化治理服务、落实“两个代办”腾出了时间和精力。通过社区共建理事会、社区社会组织联合会,将共建单位、业主委员会、物业公司、社会组织、“两代表一委员”等各方利益纳入成员范畴,主动还政于民,加强民主协商,有效提高了社区治理、服务规范化、科学化水平。同时,积极培育社会组织,大力开展公益活动,解决了行政职能“管不到、管不了”的诸多问题。
三是改革驱动,加强自治能力建设。居民是社区的主体,必须把“发展依靠人民、发展为了人民”落到实处。基于这种认识,该区着力改革“以管为主”的行政方式,从强化社区自治功能着手,开设“议事堂”,建立民主议事制度,成立居民监督小组,通过“制定一个章程、健全四项制度、搭建两个平台、实施四个公开”等一系列措施,形成了“党组织领导、业主表决、居委会执行、民主监督”的议事办事机制,切实保障了居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和监督权,使社区工作由“为民做主”转变为“由民做主”。
三、坚持“三级互动”,打造为民服务体系
社区治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为了更好地服务居民百姓。服务的问题真正解决了,治理的难题就能迎刃而解。本着“让群众好办事,为群众办好事”的指导思想,我们着力打造了以“六制、三通、五中心”为主要内容,区、街道、社区三级互动、全面覆盖的服务体系。
一是围绕“得民心”,实行社工队伍六项制度。坚持把社工队伍纳入全区人事工作规划,实施“三优”培养机制,关注每名社区工作者的成长进步,使社工队伍奉献精神和服务意识不断得到强化。坚持实行社区工作者“轮流值班全年上岗”、“方便服务错时工作”、“首问必答全程代办”、“电话预约上门服务”、“定职明责一口办理”、“重点居民定期走访”等六项工作制度,实现了社区服务“不间歇、无缝隙”。
二是围绕“顺民意”,实现社区网络三大畅通。利用信息化智能终端,开设社区缴费“一站通”,使居民不出社区就可以缴纳话费、电费、水费、收视费等多项费用。建成社区综合服务大厅,利用区、街道、社区三级电子政务系统,为居民提供34项网络“一线通”便民服务。建立居家养老呼叫服务指挥中心和服务热线,为70岁以上老人免费安装了“一键通”呼叫器,并提供多元化、“保姆式”服务。
三是围绕“惠民生”,实施社区五个中心建设。事务服务中心,依托三级电子政务平台,积极落实“两个代办”,真正解决了居民群众办事难、程序繁问题。生活服务中心,关注儿童、老人、上班族、流动人口等不同群体的日常需求,构建了“10分钟便民生活服务圈”。健康服务中心,突出医疗卫生职能延伸和居民互助,把健康咨询、常规检查、就医问诊等服务送到了百姓家门口。文化服务中心,坚持打造富有时代精神和社区特色的活动品牌,收到了以活动促活跃、以文化促文明的良好效果。平安服务中心,整合社区警务、人民调解、社区矫正、法制宣传等各项职能,下移维稳重心,筑牢了基层和谐稳定的第一道防线。每个中心都做到了有专用场地、专业人员、专人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