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穿戴设备的检测服务:急需标准建立
智能穿戴设备作为一种可直接穿戴,或与衣服、配件整合的新型便携式设备,其2015年的市场规模已近130亿元。其中,智能手表已达到122亿元,相较于2014年共增长近482%。在市场一片火热的现状中,却因行业检测标准、产品认证体系的缺失,使不少山寨企业钻了漏洞,大量假冒伪劣产品搅浑了可穿戴设备的市场安全。检测机构也呼吁,应当尽快建立相关标准来助推行业发展。
首先,建立标准是对企业的生产引导,避免因某个检测项目不明而引发质量安全问题,规范市场。以某厂商生产的儿童定位手表被曝辐射量超手机的事件为例,根据国内第三方检测机构英格尔检测的实验结果显示,部分企业为保证智能手表表面面积过小对通话的限制,往往提升了天线增益,这将使智能手表在拨打、接通电话的瞬间产生较高的电磁辐射,这也将危害到佩戴该智能手表的儿童的健康。这种问题的出现,不仅是企业为追求利益违心生产,也是行业标准的缺失导致企业的产品设计方向、注意事项不明,进而引发该产品的质量安全问题。有了相应的标准,相信企业也能在设计、生产环节时时把控产品质量,建立一个安全、正确行业市场。
其次,建立标准也是规范检测认证机构的检测项目与流程,为检测机构提供依据。英格尔检测介绍到,目前国内针对智能手表等智能穿戴设备相关检测标准缺失,国内大多机构只能按照该产品的基本检测项目来进行检测,而其特定方面却无法检测。以智能手表为例,英格尔检测可根据相关检测标准,进行EMC、RF、Safety、SAR等方向的测试,可是佩戴该款手表可能带来的心率影响、睡眠影响、情绪影响等却没有标准衡量,也就无法确定使用该智能手表是否存在对人体健康不利的因素。因此,建立标准不但为企业生产进行必要的指导,也给检测认证机构完善自身检测项目的技术资质,以及配备符合的专业仪器设备和检测团队带来了可能,检测认证机构或许也可以迎来发展转机。
检测标准的缺失不应该用产品行业发展未成熟作为借口,而企业和检测认证机构也应当追随行业发展,实时改善自身能力,才能在大数据和生态圈逐渐成长的未来也迎来自己的高速发展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