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试点城市进展如何
智慧城市长什么样
11月13日,廊坊市空间资源数字化信息管理中心会议室,中心主任王亮指着桌面上的云终端自豪地说:“整个廊坊市的二维三维空间信息,都在这里了。这是打造智慧城市的基础。”
王亮和他的团队,做的就是这样一份工作。
据介绍,从2012年起,他们运用飞机航拍、地下探测等手段采集地下管网和地上建筑的数据信息。大到一座建筑的长宽高,小到地下几米深的排水管道走向和阀门位置,完成了高程、正射、线划等城市二维三维基础信息的采集,相当于给廊坊市的地下、地表、地上进行了全方位扫描。
城市基础数据的来源有收集也有积淀,保障城市运转的各部门,多年积累的城市人口、规划、房产、工商等基础信息,数据庞杂又各为所用,智慧城市首先要将这些数据汇总到一个“大脑”。
石家庄市智慧产业有限公司是一家经石家庄市委、市政府同意批准的国有控股企业,负责全市智慧城市项目的建设及运行维护,并通过制定相应的技术规范和标准,为各部门政务数据资源的归集、交换和共享提供服务。
目前,石家庄50多个部门、单位的基础信息,已有近40家的2亿多条数据汇总到这里。
智慧城市“大脑”的功能并不是简单的汇总并呈现这些数据,而是综合分析和运用。
在目前已实现的智慧城市应用中,数字城管是应用中最多被提及的领域。廊坊市数字化城市管理办公室副主任王树军介绍,廊坊已对市区每一个井盖、路灯、行道树、桥梁等城市部件建立了城市部件数据库。其中对7大类、100小类的城市部件都分别设置了独立的信息编码,通过这个编码就可以锁定,如井盖或路灯的产权单位、所在位置等信息。“以前井盖丢了,找产权单位就要找好几天,现在谁的井盖谁负责,从问题案件上报到处理完,都是按小时计算。”
这只是智慧城市功能的一角。
11月17日,石家庄刚获得由国家信息中心和国际数据集团(IDG)联合颁发的2017中国智慧城市创新奖。石家庄市智慧产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宋振东介绍,智慧城市更强大的功能,是将综合分析后的预判和数据推送到城市管理所有单位,形成多部门的信息共享和联动。
让我们假设一场大雨即将来临,一座智慧城市,能拿出哪些办法来实现应急管理。
往年城市大雨,总会有路段积水,能不能根据雨量和道路信息提前预测呢?石家庄试点的排水管理信息系统,对泵站、污水厂、道路积水点以及水量和气象等信息进行采集和监测,一旦数值接近预警值,系统会自动报警。“智慧城市的管理之下,可以做到不等问题发生再去处理,而是提前部署。”宋振东介绍。
廊坊市交警支队指挥中心数据库会自动显示出全市的易堵路口,加上地理信息系统的实时数据以及车流量数据,交通指挥也像有了眼睛。“我们可以提前几个路口就进行交通管制,疏导车流避开易堵路段。”指挥中心交警钟鸣说,交警能马上将路况信息同屏到易堵路段最近几个街口的引导屏上,提醒司机选择路线。
石家庄市智慧产业有限公司还在研发中的城市热力图,则会根据市民手机信号的移动,自动生成城区居民的聚集程度。大雨天气可能导致市民向学校、地铁等地点汇集,交通部门根据热力图及时干预,还能根据人群密度提供更精准的公共交通运营车次。
为什么要让城市有智慧
我们所生活的城市,或多或少都面临着“城市病”:拔地而起的建筑从颜色到造型和周围环境都格格不入;几万居民的新住宅小区缺乏对应的配套公共服务;医院被城市扩建包裹在城市中心,人为带来交通拥堵。
这些问题,传统的“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办法已经难以解决,需要综合整个城市的信息进行规划、布局。智慧城市正好可以“对症下药”。
以城市规划部门审批项目为例,“过去建设单位提供的项目规划图和资料,建设项目周边的道路都会被模糊处理,至于这个项目附近有什么,是什么样的,都不会提供。那么这个项目和周围已有建筑是否融合?附近的交通、教育、医疗公共设施配套是否能满足这个项目?都不得而知。”王亮介绍。
而现在,廊坊市规划审议决策委员会基于廊坊市空间资源数字化信息管理中心采集的大数据,结合建设单位审批项目附带的三维模型,要求精细到20厘米,以便对项目进行全方位分析决策。
记者从廊坊规委会看到最近一个审批项目的三维图,可以从仰视、俯视不同的角度查看审批项目。鼠标游走到小区的出入口附近,就会显示附近路段的车流量信息和人口热力图,从而推断出会不会因为人口过于集中,对附近的交通带来压力。
“这个三维审批图,要放到廊坊二维、三维地理空间资源信息共享服务平台中进行对比,综合国土、城建、交通、气象等信息,来审核这个项目建成后可能带来的影响。”王亮说。
廊坊规委会就曾据此对某建设单位的方案进行了否定。
“原图纸上小区有一个公园,这个公园的设置是对市民开放的,但是公园外有两栋建筑遮挡。如果是沙盘,就看不出这个效果。只有把三维模型放到我们的数字中心平台中来,才有对比和分析。”王亮说,最终这两栋建筑规划被“拿下”,真正做到规划走到建设的前头。
智慧使城市变得有了“先见之明”,这其实是源于各部门信息的汇总。
廊坊市空间资源数字化信息管理中心为城市管理部门提供数据共享服务,比如燃气部门需要铺设新的管道,它可以从管理中心拿到建设区域内供水、供热、供电等其他专业管网图,以避免挖断其他管网。
这种共享工作机制,正逐渐形成正循环。“我们要求施工单位,对地下管网的任何1厘米变动,都要在施工结束后报送给我们,这样我们能实时掌控管网数据,让数据更精准。”王亮说,有些地方几年一次的地下管网普查往往要耗费近亿资金,而廊坊只需要依据建立的地下管线长效管理机制,随项目竣工测量成果进行实时更新即可,一年就能节省2800万元。
我们谈及的智慧城市应用,看起来都是如何提高城市管理效率和城市决策准确性。但这些管理和决策的最终流向是为了惠民、便民。
信息互通后,再也不会发生买房要单身证明、办事先证明我是我等情况,市民能享受办事流程上的便捷。
不久前,廊坊市市民刘建业因为一台手术,要从廊坊转院到北京。过去,他要到医保中心开具证明备案,至少跑一趟,现在他在手机上提交申请就能完成。
智慧公交早已在全省多个地市开展,乘客对公交进站信息了如指掌,既能节省时间,从某种程度上说,也能提高城市的运转效率。
石家庄也正在开发一款打通全市医疗、交通、保险等各种市民常用业务的APP,实现足不出户办业务。
推进中还要过哪些关
采访中,一位信息中心负责人说:“都是我们找上门去,只要对方单位肯提供,哪怕是存储多年的老图纸,我们手动扫描,手动录入也愿意。即使这样,有的数据,跑一年也未必协调下来。”
据了解,数据共享这一打造智慧城市所需的基础性工作,各地都遇到了类似难题。有的是信息掌控单位不愿意共享,也有的是信息掌控单位“不能”共享。各地信息中心都在期盼有关部门及时介入,协调数据的整合过程。
2012年,我国开始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并选取了90座城市作试点。2016年,国家发改委出台了《新型智慧城市评价指标(2016年)》(以下简称指标),这也是我国第一次就智慧城市出台“国标”。
河北省智慧城市建设联盟副秘书长马辉介绍,该评价标准非常细化,涉及社保服务在线办理、公共交通来车实时预报率、绿色建筑覆盖率、公共信息资源社会开放率等。
2016年年底,我省发改委依照此标准对各地市智慧城市发展水平进行了第一次量化评价打分,石家庄名列前茅。
石家庄在2016年就印发了《石家庄市智慧城市建设项目管理办法》和《石家庄政务数据资源管理规定》,2017年又通过了《石家庄市推进智慧城市建设行动计划(2017-2019年)》,分别就建设模式和政务数据的管理和使用,各部门的分工和责任进行了明确。
省发改委高技术处副处长陈澜表示,“用评价指标来检验智慧城市建设工作,指导下一步的建设是非常必要的。但并不意味着各地建成的智慧城市要千篇一律。”他认为,“各地要结合自己城市的特点,居民不同的生活需求,经济发展的不同优势,从不同的角度入手打造智慧之城。”
建设不一样的智慧城市,都会面临一部分相同的问题。
记者到访的几家信息中心,都拥有庞大的数据,其中石家庄市数据共享交换平台上沉淀了349类超过2亿条数据。
对于智慧城市的建设而言,数据肯定是越集中越好,但硬币的另一面是,集中的数据一旦发生泄露或损坏,破坏性都将是毁灭性的。
目前廊坊和石家庄的数据中心都有不同的安全措施,廊坊市空间资源数字化信息管理中心的任何数据,即使全盘拷走,离开这里的网络也无法使用。
但王亮坦言,对于任何数据中心来说,打造安全的网络平台都将任重道远,且需持之以恒。
共享之下的数据,还面临管控的问题,尤其是涉及房产、户籍、婚姻状况等个人隐私信息。
尽管共享数据大多会在城市管理各部门内部使用,但不少部门担心,共享数据流向难以监管,这也是一部分单位和部门不愿意共享数据的原因之一。
陈澜认为,数据是智慧城市的根基,共享数据的必要性毋庸置疑,但还需要出台更细节的管理规定,对不同的部门之间调取其他部门信息进行脱敏、权限设定甚至泄露追责,来保障共享数据安全。(白 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