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区涨价应先向公众晒账本

23.06.2015  13:33

  端午小长假期间,外出旅游的人数增加,景区门票价格又一次受到关注。据不完全统计,今年以来,至少有7地超过20家景区纷纷表示涨价。其中不乏公开违规涨价,有景区为了规避监管则实行“打包加价”。记者调查发现,在多地景区票价不断上涨的同时,一些地方的门票收入流向不够透明,有些并没有完全反哺于景区的维护和建设,有的被用于与景区没有直接关系的政府工程,甚至支付当地发展旅游业的广告费。(6月22日新华网)

  端午小长假落下了帷幕,但是,多地景区门票纷纷涨价,这对于广大游客来说,无疑是一条添堵的坏消息。国务院发布的《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规范景区门票价格。利用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文物保护单位等公共资源建设的景区门票以及景区内另行收费的游览场所、交通工具等项目价格要实行政府定价或者政府指导价,体现公益性,严格控制价格上涨。国家旅游局前不久还在全国景区系统开展“旅游价格信得过景区”创建活动。某些景区随意涨价,有的景区甚至通过“打包加价”违规涨价,这样的景区价格谁能“信得过”?

  其实,旅游经济是一个系统工程。在“吃、住、游、娱、行、购”等六大旅游要素中,门票只是旅游经济的一个环节。景区门票价格低廉或者不卖门票,将大大提升景区周边人气,带动周边酒店、餐饮、购物、娱乐等多重利好。从促进旅游消费、拉动旅游经济的角度讲,门票优惠不仅不会亏本,还可以为景区赢得公益美名。比如杭州西湖免费开放虽然减少了门票收入,但是拉动了地方综合旅游经济,赢得游客青睐,根本无损旅游经济效益。从长远来看,景区只顾眼前利益,争相涨价,吓跑游客,实际上是得不偿失。

  从景区的地位与归属来看,不少景区是大自然的恩赐,有的还是著名文化遗产(莫高窟就是世界文化遗产),是国人共享的名胜财富。地方只是这些公共景区的管理者,并非所有者。既然是公共景区与文化遗产,就应具有公益属性与社会功能,不能单纯以门票论价值,陷入无休止涨价的误区。而且景区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它不仅像自来水、天然气那样牵涉到当地民众的利益,还直接影响外地游客利益。而按行业惯例,景区往往会出台多种优惠措施补偿当地游客,比如门票打折,推出月票、年票等等。受门票涨价影响较小的群体参与价格决策,而真正要多掏腰包的外地游客却被排除在听证会之外,景区与地方关门涨价,难言公平。

  相对于国人的收入水平而言,当前国内景区门票价格已经很高了。来自中国社科院的一份报告显示,“除主题公园外,欧美日韩等国家知名景区门票价格大多低于中国。”人家低价甚至免费吸引游客,我们的门票价格屡创新高,在国民收入中所占比例不断扩大,的确是个值得反思的问题。

  对此,地方政府要权衡涨价利弊,增加对公共景区的财政投入,摆脱“门票经济”依赖,不能拿公共景区当摇钱树,将宝贵的旅游收入用于与景区不相干的其他项目。国家发改委等部门也要对哪些景区属于公益景区,哪些是商业景点,做出明确界定,把景区门票列入民生价格监督体系,建立合理的景区定价制度,有效遏制景区随意涨价。景区也应该主动向公众晒收支账本。让大家看看政府对公共景区到底有没有财政投入;让大家看看景区收入到底多少用于养人,多少用于景区维护,多少流入不该流入的地方。只有通过多方努力,才能共推公共景区回归公益属性,促进旅游业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