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易县桑岗村创精准扶贫新模式
一、以村为例,创建巢状市场,把生产者和消费者连接起来,让生产者安心生产增收,让消费者安心消费保健康,生产和消费的互动,促进贫困户增收脱贫。
桑岗村位于易县西部偏远山区,距县城68公里,距北京市190公里,四面环山,山场面积19000亩,耕地面积720亩,环境良好,森林覆盖率高,常年小河流淌,保持了良好的生态风貌。该村是贫困村,共有183户,710人,其中贫困户62户,贫困人口215人。2015年贫困户132户,贫困人口504人,人均纯收入不足1000元,2015年到2016年5月,桑岗村通过开创巢状市场,点对点对接精准扶贫,使贫困户收入普遍增高,人均纯收入增长为2980元,同比增长1980元,实现稳定脱贫70户,289人,2015年以当地平均水平为基准的非贫困户人均纯收入为2800元,2016年非贫困户的人均纯收入为3510元,同比增长710元,贫困人口的年人均纯收入增加额比当地非贫困户平均水平多1270元,高出173个百分点。桑岗村巢状市场迅速发展,并从2015年开始,截止到目前为止,已带动3个乡镇12个贫困村发展巢状市场,覆盖贫困户305户,贫困人口856人,依靠传统的种植和养殖业,解决了465名留守妇女和老人的增收问题,为摆脱贫困谋出路,开创了精准扶贫新模式,开辟了农业增收的新渠道,这种点对点扶贫新模式正在进一步发酵、成熟,并将逐渐带动全县162个贫困村稳定脱贫,体现了精准扶贫的有效性和持续性。2016年易县从电商扶贫资金里拿出60万支持桑岗村巢状市场建设和发展,主要用于购买送货车辆等基础设施。
二、以村解析,以巢状市场为纽带,把农业资源用活,把农产品推向市场,让消费者能预见自己的消费产品,确保贫困户生产不断档,增收持续不返贫。
(一)巢状市场充分发挥了山村资源优势
易县立足深山区生态好、环境优、民风朴实、农产品安全健康的优势,针对山区农村留守老人、妇女的劳力情况,和中国农业大学合作,开辟了精准扶贫新模式——巢状市场,并以坡仓乡桑岗村为试点,逐渐扩散,遍地开花。桑岗村是典型的山区村,四面群山环绕,仅有一条道路与外界相通,耕地面积少,分布零散,不适合发展现代农业;整个村总面积19720亩,山场面积19000亩,耕地面积720亩,对桑岗村的劳动力统计数据显示:全村总人口710人,在外务工人口300人,在家留守有部分劳动力人口180人,村里人口少,留守的劳力少,加上山高、险、陡、土层薄,不适合发展林果业、养殖业、种植业等相关产业;由于山多奇峰峻岭,山壁陡峭,坡度高,所以不适合发展光伏扶贫产业。但是山上植被丰富,林木覆盖率高,空气清新,村内有小溪蜿蜒流淌,这种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风貌,使得桑岗村有一个美丽的绰号——世外桃源,这里的家家户户都有菜园,都养着猪和家禽,而且是传统的种植业和养殖业,非常环保,基于当前填饱肚子的现状,家中留守的人,要怎么样才能增加收入呢?乡、村干部想帮大家致富,但一直苦于没有出路,2015年依托建档立卡系统数据,经过挨家挨户的入户调查,逐个逐例的深入研究,分析出因缺资金致贫69户,263人;因病致贫34户,128人;因缺劳力致贫15户,51人;因缺技术致贫10户,40人;其它原因致贫4户,22人,在外务工的劳动力共有300人。研究发现,桑岗村生态风貌好,有着传统的种、养殖模式,村里不缺劳力,但是主要劳动力外流,这些特点恰好与巢状市场的运行机制相吻合,因此,和农业大学合作,发展巢状市场,截至目前,仅一年半时间,共带动全县3个乡、镇,12个贫困村,305户,856人参与巢状市场,其中465人实现脱贫。
(二)巢状市场让脱贫致富与乡愁两不丢
开发是为了致富,但如果富了后却失去了原来的生态风貌,这里的百姓是不乐意接受的。作为一个拥有千年历史的与世隔绝的小村庄,他们渴望富裕,但是也不愿丢了乡愁,如果高楼大厦林立,如果机器声轰鸣震天,别说这里的居民,即便是生活在这里的白璐、青鹳、和稀有鸟类也不会适应。因此,在乡镇分管干部,村干部的带头下,通过挨家挨户走访贫困群众,通过建档立卡系统数据,结合扶贫对象实际情况与当地资源条件,和老百姓商量制定扶贫方案。一方面,科学规划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是最大的节约。运用科学有效的程序,规划到户,帮扶到户,变漫灌为滴灌,找准贫困原因、贫困类型,做到对症下药,精准滴灌,实现精准扶贫,可持续扶贫;另一方面,把规划摆在乡村扶贫工作的首要位置,坚持先规划、后施策。认真搞好扶贫项目整体规划,保护农村的古树名木,古建筑以及原生态的地形地貌。扶贫工作不能千篇一律,充分结合各村地理区位、资源禀赋、产业发展、村民实际需要等,对村庄进行梳理分类,实施差异化指导,坚持个性化扶贫。综合省、市、县的投资方向,结合自身的自然、地理、生态优势,经过仔细研究、探讨总结出:只有以农产品交易为基础的巢状市场可以发展。因此,易县独辟蹊径,开辟了巢状市场这一条致富路。农村巢状市场的开辟,使老百姓既有了增收渠道,又不会破环传统环境,使百姓在脱贫致富的路上依然能够看的见山,望得见水,留得住乡愁。
(三)良好的机制,为巢状市场运行提供了保障。
1、巢状分布机制,防止简单规模扩张
巢状市场要求生产者团体和消费者团体之间,要适当的匹配,当消费者数量增多,供不应求的时候,将逐步扩展到新的村庄,发展下一个供货产地,而不会在原村庄基础上扩大产业、形成规模,防止脱离初衷。因此巢状市场不提倡成规模、上档次的生产方式,也不发展高科技的现代农业,而是力求保存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虽然劳动力投入很大并且产量不高,但是产出的东西却是最健康的。单纯的巢状市场也许不会使老百姓发家致富,但是可以在不增加村中留守的贫困农户的额外劳力的情况下,增加其额外收入,在某种程度上帮助了贫困户脱贫。这就是说一个巢状市场不会使个别人或者少数人发家致富,却会使巢状市场里的所有生产者都有部分额外收入,那么两个巢状市场,多个巢状市场呢? 巢状市场的这种固有的方式,使得巢状市场将会随着消费者群体的不断增加,而不断增加生产者群体,帮扶扶贫的覆盖面很广,是一种点对点对接,面面相传的扶贫方式。巢状市场实现了附近城市和贫困山村的互惠对接。山村向城市提供绿色菜品,使城市居民获得健康饮食;城市的货币流入乡村,带动乡村致富,这种城市和乡村元素的互动对接就像一个杠杆,会逐渐达到一种平衡,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2、质量监督机制,严禁鱼目混珠
农大师生志愿者负责动员和组织农民小组、消费者小组,监督农产品质量,严禁鱼目混珠以假充真。同时在城市和村庄开展相应的教育活动,推动村民生产健康农产品,培养高素质的消费者,促进生产者和消费者对接的可持续运作。一方面村庄中的生产小组负有对农户生产过程的引导和监督责任,根据实际情况拒收不符合要求的农产品;另一方面,每个生产农户都有自己的二维码,农产品的来源和去处的完全实名制有利于消费者对农产品质量进行监督和反馈,即农产品包装上标有农户和消费者的姓名,产品的质量好坏能准确定位到农户,一旦发现质量缺陷,可直接跟踪到户,消费者可以第一时间获得补偿,同时也能促进农民诚信意识的建立。
3、科学定价机制,严禁价格随意波动
巢状市场把固定的生产者群体和固定的消费者群体依靠诚信连接起来,农产品的价格由两个群体协商确定,略高于市场价格,而巢状市场的农户生产出来的农产品定价要远低于大城市超市里的价格,符合城市居民的普遍需求。乡土产品的定价既考虑到农民改善生计的需求,也考虑到让普通的城市市民有能力获及到健康的农产品,比当地的市场价格略高,但明显低于市场上的有机产品。因为巢状市场去除了中间环节,所以产品价格对消费者和农户来说都是“双赢”。由于施行统一管理定价机制保障,巢状市场里的同类产品价格统一,不会出现高低不齐的现象。由于自己生产,没有中间环节,受市场浮动影响小,保证了双方利益,稳定运营,稳定脱贫,不会出现今年价钱低不挣钱,明年价钱特别高,卖不出去。
4、统一组织农户,给蔬菜、粮食入保险
村干部统一组织贫困户参保,使贫困户遇到雨雪风雹,干旱、山洪等自然灾害时,可以得到相应的经济赔偿,使贫困农户的靠天收有了基本保障。
三、以村问效,巢状市场的创立不仅解决贫困村、贫困户物质扶贫,也在解决物质扶贫同时逐步改善贫困户精神文化生活。
当前,小农难以以农为生、农村劳动力大量外流,从事农业生产的主要是村庄中留守的妇女和老人。而巢状市场的兴起增加了农村贫困人口的经济来源,使他们只靠农耕劳作不出村就能挣到钱,保证了消费者的权益,促进了城乡的对接。在某种程度上能够成为一种帮助改善贫困村民生计的方式。因此,考虑借鉴巢状市场这一运作模式,注入扶贫之力,使其能够更大程度的帮助贫困人口,摆脱贫困。使巢状市场逐步向巢状脱贫转变,使购买意向由健康养生转为帮助脱贫为主,获得健康食品为辅,举社会全力,共同打赢脱贫攻坚战。城市和农村间的巢状精准扶贫,是一项意义重大但也极具挑战性的尝试。
(一)物质风貌有效改善
巢状市场本身是一种“双赢”的农产品供给模式,通过这种方式,不仅使贫困户改善生存状态,还使城市居民获得健康饮食。桑岗村贫困农户通过巢状市场点对点对接扶贫新模式,人均增收1980元,不出家门就可以致富,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贫困户的生活水平。今年,已脱贫贫困户已逐渐置办了智能手机、冰箱、空调、彩电等过去想都不敢想的家电。
(二)精神风貌互助提升
这是城市居民对农村贫困人口的反哺,它能够促进城市文化和乡村文化的交流。一方面通过巢状扶贫增强双方互动,城里人可以到对口乡村旅游度假,体味“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传统村庄的宁静祥和,可以对孩子进行返璞归真的乡村教育,了解农业、农民、自然和乡村文化,体会淳朴的民风和劳动人民勤劳的本质;另一方面农村居民可以向城市居民学习艺术和品位,使其提升卫生意识、艺术意识,为农村生活增添美感。使其着装得体,言谈有礼。过去一想到农民,就是面朝黄土背朝天,是土里土气,这是知识匮乏的表现。如果人人都有陶渊明那样的文化修养,那么乡村生活该是何其的有趣、怡然自得?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胸怀,就有了美丽的行为,也就有了美丽的山村。
(三)环境风貌艺术转变
巢状扶贫能够帮助农村人口改善居住环境,摆脱贫困山村的风貌,建设美丽的家园,为村庄建设注入设计的元素,使房屋除了结实、遮风挡雨之外,还能像江南古镇一样具有艺术的美感。在农家乐旅游如火如荼的今天,巢状扶贫能更大程度的带动农村旅游事业的发展。
四、几点启示
启示一:解决瓶颈再添新彩
巢状市场仅以目前的传统蔬菜、粮食等产品交易,在限制规模化发展的基础上,只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贫困户的生活水平,不能进一步的发家致富。如何解决这一瓶颈,在充分结合自身优势的情况下,再辟蹊径,再添新彩。老百姓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除了自己种的绿色蔬菜,一年四季都会采集山珍野味实用,有很高的营养价值。春有栾树芽、香椿、荠菜、苋菜、黑狗筋等多种野菜,既是鲜美的菜肴,又是保健食品;夏有松蘑、板栗蘑等各种野蘑菇,甚至是河里的鱼虾;秋有欧梨、酸枣等各种野果,还有野山葱、药材、野山茶;冬有野兔、野鸡。这些山珍野味儿可以作为精品特色纳入到巢状市场,还可作为一周一次的特色菜肴在城市酒店推出,同时,以贫困户入股的方式成立一个独具特色的旅游特产商行,为山珍野蔬申请商标、创立品牌,使其成为游客购买的纪念品。这样,以目前巢状市场消费群体为基础,带动更多人参与进来,从帮扶走入,以商品化走出,使百姓摆脱贫困,共同致富。
启示二:大力抢抓叠加机遇
“千年古县,绿色易州”,易县把旅游作为当前的主导产业,那么易县乡村旅游就是我们对外的品牌和名片。巢状扶贫虽然第一目的在于扶贫,但同时也能够带来精神文化和环境的改善,因此,借助“全县旅游、全景易州”当前旅游发展这一契机,大力发展巢状扶贫,着力打造乡村传统文化建设,借助扶贫村的生态优势,建设旅游文化长廊,以乡村旅游促进巢状扶贫,以巢状扶贫带动乡村旅游,消除贫困、改善民生,最终使城乡居民在物质、精神、环境方面达到共同富裕。从扶贫切入,由旅游走出,既扶了贫,又美了乡村。
启示三:全面动员乡贤返乡
扶贫济困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责任,要聚焦各方面资源、调动各方面力量参与巢状扶贫,着力构建政府、社会、市场协力推进的新的大扶贫格局。一方面,重点动员乡贤返乡参与巢状市场运行与管理,成为基层治理的重要力量,使百姓稳定脱贫,并逐步发家致富奔小康。另一方面,乡贤能够以自己的经验、学识、专长、技艺等教化乡民,反哺桑梓,对重构乡村传统文化大有裨益。千百年来多少从乡村走出的精英,最后都会被乡愁牵引,或衣锦还乡,或落叶归根。他们用自己的人生经历为乡民树立了榜样,成为道德教化的楷模,成为社会稳定的力量。让乡贤文化遗存保留住农村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保留住传统农村的古朴环境、醇厚民风、恬静怡然,让居民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供稿 易县扶贫办)
编辑: 石家庄新闻网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