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合作时报:河北灵寿:农村产业的“绿色革命”
河北灵寿:农村产业的“绿色革命”
农村产业融合系列报道之一
编者按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把产业链、价值链等现代产业组织方式引入农业,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当前我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程度低、层次浅,但是近几年来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取得了显著效果。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既要调动广大传统小农户的积极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作用不容小觑,而供销合作社便是推动新型经营主体发展的主要力量之一。
供销合作社借助扎根农村、贴近农民、组织体系比较完整、经营网络比较健全、服务功能比较完备的优势,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围绕适合融合、有基础、成规模的区域优势特色产业,由从事农产品加工、流通的龙头企业或农民合作联合组织为龙头,组合3个及以上从事种植、养殖基地建设的农民合作社,结成紧密的利益共同体,以农业为基本依托,以农产品加工业、流通业为引领,以市场为导向,以资产为纽带,以创新为动力,通过产业间相互渗透、交叉重组、前后联动、要素聚集、机制完善和跨界配置,将农村一二三产业有机整合、紧密相连、一体推进,形成新技术、新业态、新商业模式,带动资源、要素、技术、市场需求在农村的整合集成和优化重组,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拓宽增收链,促进建立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实现农户就业增加、收入增长。
农村产业融合是篇大文章,不仅需要系统的理论研究和梳理,更需要实践经验的总结。在各地供销合作社的探索中,不乏涌现出一些实践者的典范,从本期开始,本版从产业整合型、农业产业链延伸型、产业交叉型、技术渗透型四个方面,为广大读者梳理供销合作社系统在推进农村产业融合方面的探索以及形成的经验,以飨读者。
始于食用菌
上世纪80年代,河北省灵寿县南朱乐村就开始种植食用菌。以前种植蘑菇都是靠天吃饭,一家一个大棚,一年只能种一季,品种单一,销路不畅。2006年,已经有20多年种植经验的食用菌种植大户李俊九决定种杏鲍菇。那时候,他就有一个新奇的想法:种蘑菇能不能像加工厂里一样大规模培植出来?
结果,梦想照进了现实。李俊久引入新的食用菌栽培技术,从装好栽培包到成熟卖出,只需要55天,实现了工业化、标准化、规模化生产,而且实现了每天都可以采收,天天向市场供应新鲜蘑菇。随后,他在村里建了另外两个食用菌生产基地,涉及杏鲍菇、金针菇、茶树菇等多个种类,可以全年不间断产出,每日产量4吨多。2007年,在河北灵寿县供销合作社帮助下,冀乐食用菌专业合作社成立,李俊九带动更多菌农实现了食用菌从“野生”到大棚种植再到如今的厂房式种植的不凡转变。
为了做大做强食用菌产业,2011年,在灵寿县社的带动下,冀乐食用菌专业合作社联合“信诚”、“丰汇”等7个食用菌专业合作社,成立了灵寿县食用菌专业合作社联合社,社员总数800多个,涉及近11个乡镇160多个村。合作社的飞速发展,拉动了一方产业,为整个灵寿县食用菌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如今,灵寿县已是北方最大的食用菌种植和集散地之一。
据李俊九介绍,合作社用来培育蘑菇的原料,以前用的是从新疆远途运回的棉籽皮,一吨的成本是2000多元,从2007年开始,用的是玉米秆、木屑等以农作物下脚料为主的原料,每吨成本只需400多元。蘑菇长出的品质一样,但成本却节约很多。仅此一项,社员每户每年就多收入两万多元。合作社种植的蘑菇也由于整个生产过程不使用任何农药、化肥,做到了与污染源的“零接触”,成为了真正的“绿色食品”。
“工厂化”种植方式使食用菌产量大幅增加,也增加了当地农民的收入,但是如何处理蘑菇采摘后的大量废弃菌棒,却成了当地最为头疼的难题。
灵寿县供销合作社主任时兵江说:“当时,社员们都把菌棒当垃圾到处乱堆、乱扔,不仅影响了当地环境,也影响了新农村建设,怎样变废为宝是我们首要解决的问题。既然现在合作社采用的菌棒以农作物下脚料为主,可不可以提供给养殖业,作为饲料的添加成分呢?我们带着这样的疑问,开始了一条循环产业的探索之路。”
产业间循环利用
“起初,当地养殖户们并不认可将废旧菌棒添加到饲料里的做法,近几年养殖业又多是在亏本经营,所以没有养殖户愿意冒这个险。”灵寿县青同镇供销合作社副主任郑大香回忆说。腾龙养猪专业合作社成为“第一个敢吃螃蟹的人”,开始试点,把食用菌废料菌棒作为猪饲料的添加成分。
事实证明,猪吃了这种饲料,并无任何不良反应,而且还大大降低了养殖户的成本投入。“用玉米、麦麸等粮食搭配而成的喂养饲料,每斤都在8毛钱左右,而菌棒每斤才1毛钱,按合作社饲养的3万头猪、每头猪每天平均吃2斤左右饲料算,养殖成本大大降低。”郑大香欣喜地说。看到了效益,乡里其他的养殖户纷纷效仿,被食用菌农户视为废料的菌棒,渐渐成为当地养猪、养牛、养羊合作社的原料之一。
有了成功的先例,时兵江决定将县联社的中药材协会也纳入其中。中药材种植是当地的特色产业之一,协会种植的丹参根部作为中药材出售后,剩下的茎叶都被粉碎,免费提供给当地养殖户,变成饲料的另一种添加成分,实现了中药材产业与养殖业的成功对接,养殖成本大大降低。养殖户都笑称自己现在养的是“保健猪”。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刚解决完食用菌和中草药废料的问题,养殖合作社猪粪便的处理问题又反映到时兵江那里。“青同镇是灵寿县养殖业比较集中的一个乡镇,粪便处理不仅关系到村民生活环境的问题,更关系到养殖户是否可以继续养殖的问题,不容小觑。”时兵江告诉记者。
为了解决养殖合作社的粪便问题,时兵江四处调研,最终找到了解决的办法。“养殖业中产生的粪便,发酵后产生沼气,可以供给村民做饭使用,满足周边村民的生活需求。而沼气渣又可作为有机肥料供应给蔬菜、水果等种植业,就这样,开启了一场‘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绿色革命’。” 时兵江对记者说。
“2013年,学科种植专业合作社最先使用沼气液灌溉土地,一罐车沼气液50元,可以灌溉2亩地,可以做基肥使用;而以前每亩地的化肥成本都在130—150元,种植投入成本大大降低。”时兵江说。目前,合作社与多家公司签订了合同,种植的优质小麦、优质玉米、核桃等农作物供不应求,合作社又流转了近千亩土地,还被评为国家级示范社。
“如今,合作社与合作社之间的合作,已经成为促进产业间融合的主体,并在地域上打破了乡镇间的界限,食用菌、中药材、种植、养殖等不同类型的合作社分别成为循环农业的一个环节,一条完整的农业循环产业链条已经形成,农户的经济效益都大大提高了。”郑大香高兴地说。
食用菌、中草药等产业的废料可以作为有机饲料添加成分供应给养殖业;养殖业中产生的粪便,发酵后产生沼气,供给村民做饭使用,而沼气液又可作为有机肥料供应粮食、蔬菜、水果等种植业;种植业中修剪下来的树枝和秸秆粉碎后,又做成食用菌的菌棒,种植各种蘑菇。灵寿县供销合作社联合社依托当地特色产业,积极领办农民合作社,目前领办的合作社主要有四大类,分为食用菌、中药材、种植业和养殖业,通过建立“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农业生物产业链,密切了种植业、养殖业、畜牧业等产业间的关联,提高了资源的综合利用率。“这种‘产业整合型’的融合发展,就是通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农村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建立完整的农业产业链条,把资本、技术以及资源要素进行跨界集约化配置,形成整个县域的产业融合,既绿色又环保,不仅降低了生产成本、增加了农户收入,而且也促进了不同产业的协同发展。”时兵江如是说,他们计划将这场“绿色革命”进行到底。
编 后
产业融合需突破传统方式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指以农业为基础和依托,借助产业渗透、产业交叉和产业重组方式,通过形成新技术、新业态、新商业模式延伸农业产业链,由一产向二产和三产拓展,打造农业产业综合体和联合体,进而达到实现农业现代化、城乡发展一体化、农民增收的目的。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可以采取以农业为基础,向农产品加工业、农村服务业顺向融合的方式,如兴办产地加工业、建立农产品直销店、发展农业旅游等;也可以采取依托农村服务业或农产品加工业向农业逆向融合的方式,如依托大型超市,建立农产品加工或原料基地等。无论采取哪种方式,都必须通过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在农村的融合发展,形成新技术、新业态、新商业模式。
所谓产业整合型融合就是通过种植业、养殖业、畜牧业等子产业在经营主体内或主体之间建立起产业上下游之间的有机关联,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最终目标是建立起“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完整的农业生物产业链。文中灵寿县供销合作社是带领、指导、激励农民合作社接受该模式和付诸实践的核心力量,依托食用菌产业,与养殖业、种植业实现对接,将产业间的废弃物实现完美转变,成为另一个产业的“宝”,不但降低了各个产业的生产成本,更让其实现了完美融合。这便是产业融合型融合的典范。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要突破传统农业发展方式。一方面,作为第一产业的农业是重要基础,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壮大要建立在第一产业之上;另一方面,农产品加工、特色产品开发等第二产业又会带动促进第一产业的种养业和第三产业的餐饮业、住宿业、休闲旅游业的发展。反过来,如果没有第三产业的现代服务产业、休闲旅游业的发展,种养业和农产品加工业也没有发展有后劲。在产业布局上,要把农产品加工业作为关联产业来培育和扶持,实现农产品加工业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