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蹲点采访日记】首钢搬迁十年:留住人的是家
河北广播网报道(记者 冯丹、陈剑晨、牛作交)首钢京唐公司的人把居住和工作的曹妃甸称为“岛上”,这里工作环境优越、生态环境优良,让首钢人甚为自豪。但在远离城市的重工业企业里,男多女少的现状也让年轻职工产生了一丝“欲留还去”的躁动。
搬到曹妃甸的新首钢,吸纳了更多的新鲜血液,给年轻人提供了更多实现梦想的空间,目前京唐公司有80、90后员工4000多人,占企业员工半数。首钢京唐钢副总经理杜朝辉说,就是这“半壁江山”目前出现了新问题。
杜朝辉:“非常大的问题就是年轻职工的婚恋问题,现在这个问题已经是能不能留住骨干的很重要的问题。因为他头两三年来了钻研业务,反过头来等他二十七八了,他要成家立业,可这个地方没有女孩,我们的比例是1比9。人说你招一半女的不就行了吗?不行!钢厂的特殊环境女生不适合啊。”
为解决首钢搬迁留住人的问题,曹妃甸当地政府部门也做起了“红娘”,曹妃甸区中山路街道办事处虽然目前正在筹建中,但已连续三年组织相亲会、举办集体婚礼。活动组织者卢雅静说,近处女青年消化不动首钢京唐这块大“硬铁”,他们就“走出去,请进来”。
河北新闻广播记者牛作交(右)采访卢雅静(左)。冯丹 摄
卢雅静:“我们跟附近的比如说唐海县城,或者是市区的一些企业和市直部门我们都建立了一个比较好的沟通渠道。”
卢雅静说,他们提出,要让唐山的姑娘们以“嫁给首钢小伙为荣”。在她们的“撮合”下,首钢京唐男青工们陆续开始在本地找到意中人成家立业。
曹妃甸临港商务区实验学校老师李胜霞,来自张家口,她的爱人张伟是来自内蒙古的首钢京唐人,俩人相识相恋最终走向“小家庭”,就是卢雅静和同事们“牵的线、搭的桥”。
河北新闻广播副总监冯丹(左)、记者牛作交(右)采访实验学校教师李胜霞(中)。陈剑晨 摄
李胜霞:“一年前相亲大会认识‘爱在七夕、情定曹妃甸’,一年后又参加了集体婚礼‘情定曹妃甸、携手建家园’。”
李胜霞说,她所在的曹妃甸临港商务区实验学校七八位女老师,找的爱人都是首钢京唐钢职工。如今,这些年轻人彻底变成了曹妃甸人,小两口平日里下班买菜、做饭、逛街、遛弯,双方父母在夏季还轮流来曹妃甸“消暑度假”。
李胜霞:“他就给我说啊,没有这个相亲大会,没有认识我,就从老家带一个过来。有好的交流平台其实大家挺愿意找首钢的,因为工资待遇、员工素质各方面都挺好的。”
搬迁后的首钢京唐公司,新招聘员工的户口都落在唐山市。杜朝辉副总经理说,京津冀协同发展,他们是最彻底的:不仅把户口落在河北,企业还“筑巢引凤”,让青年新员工把家也安在曹妃甸。
杜朝辉:“在唐海盖了2400套房子,前年临港商务区也盖了一些配套,我们买了1500套,解决新来的年轻职工安家的问题,就是生活设施逐渐也在完善。”
河北新闻广播记者牛作交(右)采访首钢京唐钢热轧车间年轻职工。冯丹 摄
下午四点半开始,四五十辆通勤大班车开始从首钢京唐钢大门鱼贯而出,奔向唐海、唐山、北京。记者跟随穿着工装的职工奔跑在回家的路上。依然单身的新首钢人叶威告诉记者,每当夜幕降临、华灯初上,望着路边亮着灯光的窗户,想有个“家“的愿望就特别强烈。
叶威:“有些同事下班还没到家,就给家里打电话问‘媳妇晚上吃啥啊’,特羡慕。现在我们京唐钢很多年轻人不缺房子,公司待遇也不错,但就是缺一个家,不是空着的房子,是‘家’。”
记者手记: 去年2月26号,习近平总书记对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做出重大战略部署,在讲话中他专门提到首钢,指出“首钢搬迁到曹妃甸就是具体行动。要继续坚定不移地做下去”。首钢十年搬迁、调整、转型升级,是这家老牌钢铁巨头的一次真正脱胎换骨,又何尝不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一条典范路径?九万里风鹏正举,新首钢,传奇仍在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