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德日报评论员 :在创新驱动转型升级上下功夫
——七论大力弘扬塞罕坝精神为建设生态强市魅力承德提供强大精神力量
创新是发展的动力之源。塞罕坝机械林场几代人,在物质和技术几乎一片空白的条件下,先后攻克了高寒地区引种、育苗、造林等一项项技术难关,取得了多项科学技术成果,为应对全球气候变暖和生态造林提供了有力的例证。他们的这种勤于钻研,大胆创新、永不言弃的精神,是我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和瓶颈制约的不竭动力。
走在时代的前列,一刻也不能没有创新。历史告诉我们,创新是推动民族进步和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当前,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正处在一个十分特殊的历史时期,面临的经济下行压力、经历的转型阵痛、承受的困难挑战均前所未有,特别是经济增长进入“低谷”,一些长期累积的矛盾和问题集中爆发和显现。越是经济发展困难的时候,恰恰也是转型创新的难得机遇。塞罕坝人用自己的事迹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创新驱动、转型升级”的典型实例,他们直面困难,求新思变,大胆创新,创造了茫茫荒漠到百万亩人工林海的奇迹。因此,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建设“生态强市、魅力承德”,必须大力弘扬塞罕坝精神,在“创新驱动、转型升级”上下足功夫,从而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不断破解发展难题和瓶颈,走出一条生态绿色协调发展之路。
加快“创新驱动、转型升级”,必须要以创新的方式,嫁接改造传统优势产业。传统优势产业多年来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但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传统优势产业由于管理粗放、生产链条短、产品层级低等问题,效益逐渐下滑,原有经济增长动力大幅衰减。要扭转这一局面,就必须对症下药,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创新为动
力,强化高新技术应用和信息技术改造融合,通过改技术、改工艺、改设备、改产品、改管理等方式,推动企业进行全方位的技术改造,使传统优势产业向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业转变,成为带动经济发展的坚强动力。
加快“创新驱动、转型升级”,就要以创新的方式,加快培育战略新兴产业。我市着眼于京津冀水源涵养功能区,同步解决贫困问题的定位,要实现与全国人民同步小康,面临着生态建设与人民富裕的双重重任。过去高消耗、高污染、高排放的传统产业显然已无法满足这种发展导向与需求,只有以创新驱动为引领,大力发展新型产业、新兴业态,加快发展电子信息、大数据产业、清洁能源产业、节能环保产业,才能充分发挥承德的比较优势,破解难题,逆势而上,加快“生态强市、魅力承德” 建设,走上生态与经济同步的绿色发展之路。
加快“创新驱动、转型升级”,就要以创新的方式,发展现代服务业。目前,我市生态环境、空气质量等均位于京津冀前列,发展以文化旅游及健康养生为龙头的现代服务业优势和潜力十分巨大,一市连五省的特殊区位优势,十分适合发展现代物流、电子商务等产业。然而,虽然我市服务产业已有一定的规模和水平,但部分产业仍显低端,品质和价值不足,服务水平较低,难以满足京津需求。因此,必须瞄准京津市场需求,不断加强创新驱动,提高服务档次和水平,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和高品质转变,真正打造成为京津休闲养生高端“目的地”。
加快“创新驱动、转型升级”,就要以创新的方式,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目前,我市正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打造“京津水源、皇家农庄、道地药材”等金字招牌,做大休闲农业、体验农业、智慧农业、功能农业等新型业态,叫响“京津水源地、承德生态农产品”区域品牌,这些目标的实现,离不开现代农业科技的支撑。新技术是现代农业的先导和发展动力,只有通过科技创新,才能大力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进一步提高产品品质,叫响品牌。为此,必须有的放矢,重点实施一批农业科技项目,争取更多的项目挤入国家和省盘子,推动我市由传统农业大市向现代农业强市跨越,从而打造和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为全市“脱贫摘帽、全面小康”不断注入新的活力。
创新驱动增活力,转型升级促发展。只要我们大力弘扬塞罕坝精神,就能不断加快我市“创新驱动,转型升级”的步伐,一个个发展难题和瓶颈制约就会迎刃而解,绿色发展之路就会更顺畅,全市经济社会各项发展就会不断迈上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