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卫生计生委2017年12月22日广东省医改工作进展情况新闻发布会文字实录
时 间:2017年12月22日
地 点:西直门办公区2号楼1层新闻发布厅
主持人:王 冀 体改司信息处处长
嘉 宾:段宇飞 广东省卫生计生委主任、党组书记
黄 飞 东省卫生计生委副主任
徐庆峰 广东省卫生计生委副主任、省中医药局局长
严华国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综合处处长
申曙光 国务院医改领导小组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山大学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陈秋霖 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社会保障研究室主任、副研究员
赵 锐 国家卫生计生委卫生发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员
主持人:
各位领导、同仁,各位媒体朋友:
大家上午好!欢迎大家参加本次沟通会。党的十九大对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作出部署,要求全面建立中国特色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医疗保障制度和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健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这为我们进一步深化医改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这次调研宣传广东省医改工作,发掘鲜活经验,宣传改革的典型做法,对于我们进一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继续深入推进医改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前两天,我们的专家和记者先后到清远、连南瑶族自治县和广东省中医院开展实地调研,按照我们的安排,今天上午在这里召开会议,主要是在调研的基础上系统地介绍广东省医改工作的做法和经验,也请专家学者进行点评,并且接受记者的提问。
下面请允许我介绍参加会议的领导和专家。他们分别是:广东省卫生计生委主任、党组书记段宇飞,广东省卫生计生委副主任黄飞,广东省卫生计生委副主任、省中医药局局长徐庆峰,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综合处处长严华国,国务院医改领导小组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山大学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主任、教授申曙光,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社会保障研究室主任、副研究员陈秋霖,国家卫生计生委卫生发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员赵锐,我是本次会议主持人,体改司信息处王冀。按照今天的议程,首先请广东省卫生计生委主任、党组书记段宇飞同志介绍广东省医改工作总体进展情况。
段宇飞:
谢谢主持人。各位专家、媒体朋友,大家早上好,我非常感谢你们长期以来对广东医改工作的关心支持,也感谢国家卫生计生委给我们搭建这样一个平台,向大家介绍广东综合医改进展情况。说实在,我以前也经常应对媒体,但今天如此多媒体、包括中央媒体在这里,还是第一次,所以还是要再次感谢国家卫生计生委、和媒体们一直对广东卫生计生委情况的关心,感谢大家!
一直以来,广东省委、省政府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高度重视卫生与健康事业改革发展,深化综合医改,保障底线民生。尤其是今年来,我省以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四个坚持、三个支撑、两个走在前列”的重要批示精神统领广东卫生和医改工作,深入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和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精神,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着力解决我省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不充分不平衡的问题,加快建立与全面小康社会相适应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今年6月国务院医改办发布我省5项重大典型经验。9月,国务院医改办在深圳召开医联体建设现场会,推广“罗湖医院集团”经验。并于8月和12月两次在我省召开媒体沟通会。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围绕“人民健康”一个中心,努力构建广东“健康梦”
省委、省政府始终坚持“以维护人民健康为中心”,尤其是2016年起,实施“建设卫生强省、打造健康广东”发展战略,进一步强化医疗卫生服务的公益性,努力做到组织领导、财政投入、政策配套三个到位,努力提高群众的获得感和健康水平。
一是落实党委政府的组织领导责任。全省上下建立了强有力的医改领导体制,马兴瑞省长担任省医改领导小组组长,21个地市和121个市(县、区)委书记担任组长。并建立由省政府牵头的广州地区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联席会议制度。今年以来,省政府召开近10次专题会议研究部署医改重点工作。将医改任务完成情况纳入对地方党委、政府的目标管理绩效考核,每年以省政府名义组织开展医改考核,强化督查落实和考核问责。
二是强化财政投入。近年来,我省对医疗卫生的投入不断增加,全省医疗卫生支出从2009年253亿元增长至2016年1122亿元,年平均增长率23.97%。2017年1-11月我省各级财政安排医疗卫生支出达1161亿元,已超过2016年全年支出水平。尤其对基层的投入力度不断加大,2016年初,省财政统筹安排112亿元实施强基创优三年行动计划,重点支持县级公立医院关键设备配置、远程医疗建设、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县级医院特设岗位等项目。今年1月,再次统筹安排各级财政500亿元,分三年实施加强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建设。
三是完善配套政策措施。2016年初,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建设卫生强省的决定》。今年省政府出台《广东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实施方案》,明确综合医改32项重点任务,健康广东2030规划纲要、“十三五”卫生与健康事业发展规划、“十三五”医改规划相继出台,制度设计进一步完善。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分级诊疗制度、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社会办医、医养结合、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药品生产流通使用、医保支付方式改革等配套政策相继出台实施,形成了“1+4+N”政策体系,增强了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
四是增强群众获得感。群众就医可及性不断提高,全省96.2%的家庭20分钟内即能到达最近医疗点,城乡居民可以免费享受14类55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并逐步拥有自己的家庭医生。2016年,全省医疗卫生机构总诊疗人次达8.12亿人次,约占全国的1/10。对全省130家医院的调查显示,住院患者和门诊患者对医疗服务的总体满意度分别为87.6 %和81.7%。居民卫生费用负担整体有所减轻,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例由2010年的40.5%下降到2016年的24.5%。居民健康状况持续改善,2016年,全省居民期望寿命达77.2岁,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近1岁;孕产妇死亡率下降到12.69/10万,婴儿死亡率下降到2.53‰,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下降到3.23‰,城乡居民达到《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以上的人数比例维持在90%左右,居民健康状况高于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
二、坚持“强基层、建高地”两端精准发力,大力提升医疗卫生服务水平
立足广东省情,针对基础薄弱的粤东西北地区,优质医疗资源丰富的广深地区,分类施策,精准发力,确立“广深构建医疗卫生高地、珠三角地区优化发展、粤东西北地区加快发展”的发展格局。
一是补短板,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改善医务人员待遇、完善体制机制为重点,分三年实施医疗卫生强基创优行动计划。在全省上下的共同努力下,基层服务能力建设18个项目如期完成年度任务。基础设施建设方面,47家中心卫生院升级建设全面启动。升级建设18家县级中医院,改造建设196家县办公立医院。491家乡镇卫生院标准化建设和4000个村卫生站规范化建设已开工。人才队伍建设方面,今年培训培养全科医生5080名、订单定向本(专)科医生1000名,培训产科医师、助产士、儿科医生1360名。106家城市三甲医院全面启动优秀人才下基层项目,首批1200多名优秀人才到基层开展服务。培训培养基层医务人员7400余名,新增高级职称卫生技术人员3998人。落实医院招聘一批,市、县医院储备分流一批,订单订向培养安排一批,城市三甲医院下沉支援一批,开业抽调支持一批,建设区域医学检验、检查、诊断等机构共享一批等“六大措施”,加快推进基层卫生人才储备。改善医务人员待遇方面,全面落实财政对边远乡镇卫生院医务人员岗位津贴提标,按编制核拨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事业费补助、提高村卫生站医生补助标准以及2780个全科医生特设岗位补助,允许基层突破现行事业单位工资调控水平、绩效工资总量不予限制。完善体制机制方面,明确政府办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行公益一类单位财政供给、公益二类事业单位管理。明确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可不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实行“两自主一倾斜”政策(可从收支结余部分自主提取不低于60%比例用于增发奖励性绩效工资,自主调整基础性和奖励性绩效工资比例,向临床一线、业务骨干、关键岗位以及支援基层和有突出贡献的人员倾斜,不纳入绩效工资总量)。人员实行“县招县管镇用”。改革完善基层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评审。
此外,我委对全省县域内住院率和患者流向进行大数据分析,可以精准掌握各县(市)患者流向、流出的病种、数量、费用等情况。根据大数据分析结果,采取有针对性的帮扶措施,实现“一县一策”,“精准帮扶”。
二是建高地,以实施“31611”工程(建设30所高水平医院、100个高水平临床重点专科、打造6大医学科技创新平台、培育100名医学领军人才和1000名杰出青年医学人才)为重点,落实构建医疗卫生高地行动计划。今年的60名医学领军人才和600名杰出青年医学人才已遴选完成,其余各项工作正在进行中。新增国家中青年突出贡献专家6人,国医大师1人,全国名中医4人,省名中医80人,“白求恩奖章”获得者1人。
三、完善五项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全面启动综合医改
围绕建立健全分级诊疗制度、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全民医保制度、药品供应保障制度、综合监管制度五项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建设,今年3月,省委、省政府召开卫生与健康大会,全面启动部署综合医改。
一是全面推开公立医院综合改革。今年7月15日前全省所有公立医院全面启动改革,取消药品加成,所减少的合理收入,采取“8:1:1”的补偿方式,合理提高了医疗服务价格。将中央、军队、武警、省属医院价格管理权限下放给属地。实行“同城同价”、“一院一策”等政策,明确了财政补偿、挂号费并入门诊诊查费、门诊诊查费纳入医保报销范围等政策。经济欠发达地区公立医院所需财政补偿经费,由省财政予以全额补助。部属、军队、武警医院的补偿资金,先由省财政参照省属医院补偿水平核拨。监测显示,参与此轮改革的14个市公立医院,改革后比改革前半年的次均门诊费用上升5.5%、次均住院费用下降0.4%;次均门诊药费、住院药费分别下降3.6%和12.7%,药占比分别下降4.2个百分点和3.9个百分点;技术劳务收入占比分别上升3.7个百分点和2.7个百分点,基本达到“腾空间、调结构、保衔接”的改革要求。
同时,积极探索公立医院管理体制改革,在深圳、珠海、东莞、中山等市建立公立医院管理中心。深圳、珠海等部分市探索对新设立的医疗机构不再定机构规格。选择省中医院、深圳滨海医院等公立医院作为法人治理结构试点。在全省二级以上公立医院开展绩效考评,初步建立起以社会效益、工作效率和质量安全为核心的绩效评价机制。出台医疗费用控制指标和措施,建立医疗费用公示制度,今年1-11月,全省医疗费用增长率控制在9.94%。全面启动改善医疗服务行动,改善群众就医体验和医务人员执业环境。63.3%公立医院实行了按病种付费,91%公立医院参加医疗责任险,66.9%公立医院开展预约诊疗,92.3%公立医院开展优质护理服务,86.4%公立医院实现同级检查检验结果互认,47.8%公立医院开展日间手术。
二是全面启动多种形式的医联体建设。在珠三角和粤东西北、城市和农村因地制宜推动多种形式的医联体建设。在城市主要推广深圳罗湖经验,农村主要促进“县镇医联体”建设。大力促进优质资源下沉基层,省二医率先探索网络医院建设,在全省建立近万个接诊点。依托中山大学眼科中心组建眼科远程医疗中心,目前20个省级远程医疗中心已与粤东西北地区56个县(市)形成网络;依托广州金域医学检验中心,组建广东省病理诊断和医学检验中心,填补了覆盖全省的省级病理诊断和医学检验中心空白。截至11月13日,全省共组建了349个医联体,其中医疗集团52个,医疗共同体111个,专科联盟106个,远程医疗协作网16个,其他类型64个。全省163家三级公立医院全部参与医联体建设工作。各地市申报有成效的医联体59个。目前各市全部出台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实施方案,分级诊疗秩序初步形成。2017年1-10月,全省县域内住院率已达80.5%,比2016年提高0.7个百分点。全省有13个地级市市域内住院率高于90%。
三是全面实施按病种分值付费。医保支付方式分类改革加快推进,各市已基本建立总额管理,普通门诊费用以按人头付费为主,住院费用以按病种、按服务单元为主的多元复合式医保支付方式。今年起,在全省全面开展按病种分值付费,要求各市2017年底前按病种分值付费的病种数不少于1000种。将日间手术和符合条件的门诊特定病种纳入按病种收付费范围,参保人住院手术前在同一医疗机构的门诊必需检查费用可纳入当次按病种付费结算范围。推广罗湖医疗集团做法,建立医保“总额预付、结余留用、合理超支分担”的激励约束机制,提高医疗机构加强管理、控制成本、提高质量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医疗服务模式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此外,大力推进医保管理体制改革,组建了省医保基金管理中心,整合药品和医用耗材采购相关规范和组织实施有关职能。在中山、东莞、珠海3个市开展医保基金管理体制机制改革试点。研究推动医保省级统筹,增强医保基金统筹共济能力。
四是大力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逐步走上制度化轨道,实行分类签约、有偿签约、差别化签约,家庭医生团队激励机制同时建立。出台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包、收付费、团队职责分工指引及运作流程、绩效评价、家庭病床及临终关怀工作指引等系列配套政策和规范性管理文件,开展为期六年的家庭医生团队滚雪球培训项目。21个地市全面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17个地市出台了以服务包为基础路径的签约服务收付费标准,开始有偿签约服务。截止12月14日,我省全人群签约服务覆盖率为41.45%,重点人群签约服务覆盖率为63.36%。
五是大力推广药品集团采购(GPO)。深圳市在全国率先尝试“政府引导、市场主导”药品集团采购模式,预计全年可节省药品费用15.37亿元。国务院医改办对深圳市GPO采购给予了充分肯定,认为是现代健康服务业的新业态、是新型的药品集中采购运营商,要尽快探索建立起GPO中国标准,加快推广深圳GPO做法。我省将GPO做法推广到广州,正在抓紧制订实施方案。同时,允许各地在省和广州、深圳药品采购平台上采购,鼓励三个平台形成有序良性竞争态势。
六是大力发展社会办医。简化行政审批、放宽机构准入、实行医保同等对待,落实社会办医的税收、财政、收费、用地、投融资等保障措施,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投资办医。全省民营医院占比从2009年的25.6%提高到2016年的44.5%。放开医师多点执业,在全省范围内实行医师及护士第一执业地点报备制、省域注册有效制、多点执业注册网络备案制,推动医务人员由“单位人”向“社会人”转变。医养结合协作机制更加健全,东莞、江门、广州、深圳4个国家级试点积极探索医养结合新模式。中医药健康服务、三方服务、生物医药工程等健康服务新业态加快发展。
七是大力推进中医药强省建设。出台实施广东省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中医药发展“十三五”规划、推动中药材保护和发展实施方案。推进中医“治未病 ”工作三年行动计划,发展中医养生保健服务。实施《广东省岭南中药材保护条例》,率先立法保护道地中药材资源。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显著提升,截至2017年12月,我省1416个中医馆建设扎实推进。截止2016年12月31号,我省99.77%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99.57%的乡镇卫生院、95.88%的社区卫生服务站、80.15%的村卫生室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相关指标考核居全国前列。
以上就是我们省综合医改进展情况的汇报,我们也知道,广东虽然已经做了一些工作,但是离国务院医改办的要求、国家卫计委的要求还有差距,离人民期望还有差距,今后要走的路还非常长,要真正建立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医疗卫生制度及有效解决人民群众“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我们还有很多工作要做。下一步我省将坚决贯彻十九大精神,按照“健康中国”战略的部署,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紧紧围绕五项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建设,扎实推进各项医改重点任务,集中精力实现医改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新突破,为建设健康广东作出积极贡献。
我就向大家介绍这些情况,谢谢各位专家、媒体朋友,希望大家今后一如既往关心、支持、理解我们广东医改工作,谢谢大家!
主持人:
感谢段主任为我们全面的介绍了广东省医改工作。刚才,段主任从广东省发挥党委政府的主体作用,强化医改组织领导;以加强基层能力为重点,提升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启动全省综合医改,增强改革系统性、协同性等方面进行了介绍,昨天我们实地调研了点上的工作,通过刚才的介绍,让我们对广东省的医改情况又有了一个全面详细的了解。
接下来,请我们3位医改专家对广东省医改工作情况进行点评。首先请申曙光教授作点评。
申曙光:
广东省的医改工作在强基层、建机制、推进分级诊疗、医联体及信息化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实实在在地解决了一些问题,增强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并初步形成了一些具有生命力和可推广价值的具体的医改实施模式。
具体来看,有三个方面的特点。
一是领导高度重视,解放思想,勇于创新,探索分级诊疗及医联体建设的实施模式。广东省区域差异大,面对经济与社会条件特别是医疗人才资源差异大的实际情况,广东省医改部门鼓励不同地区探索不同的分级诊疗与医联体建设之路,这才形成了清远、深圳及广州等地的不同模式,这些模式具有地区适应性,因此也具有生命力,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特别是,清远市在这方面成效显著。通过积极主动的改革,再加上省及广州市相关医疗机构的支持与帮助,清远市的强基层与医联体建设工作扎实,初步形成了具有特色的“广药-连南”医联体模式。清远市经济欠发达地区,清远的经验值得很好的总结。
二是抓住关键问题,将重心放在强基层、建机制上,改革取得了实在的成效。强基层是整个医改工作的重点,也是难点。近年来,广东省委省政府在强基层方面决心大,投入多,并着力进行多方面的机制建设,促进了优质资源的下沉,增强了基层的医疗服务能力,使得农村、山区与边缘地区的医疗技术与设备条件大幅度改善,群众在看病就医方面越来越方便,获得感不断提升。
三是重视信息化建设工作,积极发展远程医疗,走出了“互联网+医疗”的新路子,提高了医疗服务的科技化水平。从广东省的情况来看,这些工作不但创造了新的医疗资源,也优化了医疗资源的布局,大幅度放大了优质资源的效应,成为提高 医疗服务工作效率及公平性的的有效手段,因此可以成为未来医改工作的重要内容。清远市及整个广东省的工作为我们提供了这方面的信心和实用的经验。
广东省的医改给我们三点重要的启示:
一是深化医改的每一项工作都难度大,困难多,但只要政府重视,改革的决心大,持续发力,锐意创新,就可以克服困难,取得实效。
二是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医疗卫生工作、医改工作,只要善于充分运用现代科技的力量,就可以大幅度增加医疗资源的供给,放大优质医疗资源的效应,解决医疗服务发展中“不充分不平衡”的问题。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我觉得首先是对健康中国的向往,对个人身体健康的向往,而医疗资源又总是有限的,发展科技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帮助解决这个问题。
三是政府重视,加上因地制宜的创新,经济欠发达地区也可以在医改方面,在医疗服务发展方面走出自己的路子,取得实在的成效。
总体来看,广东省在分级诊疗、医联体建设及医疗服务科技化等方面改革力度大,创新多,进行了多种实施模式的探索,取得了实际成效,改革的模式与路径具有全国示范与推广价值。个人建议,下一步应该进行系统的分析研究,总结经验,推广运用适应的改革模式。
主持人:
刚才申曙光教授从医联体建设、强基层、信息化建设、中医药事业发展等方面对广东省医改工作给予了肯定,也谈了他对于如何推进医改工作的感想,感谢申曙光教授的点评。下面请陈秋霖副研究员作点评。
陈秋霖:
广东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广东省的医改,也是被寄予厚望,被期盼出典型,出经验,出模式,为全国医改起到引领示范作用,如同在经济领域的改革一样。多年前,广东就提出“幸福广东”建设,其中就包括健康领域的发展,因为免于恐惧是最基本的幸福,每个人几乎都不可避免的恐惧是疾病带来的恐惧。很荣幸再次到广东调研学习,特别是再次到广东省中医院调研学习,又有一些新的体会。
一、总体印象
对广东医改有两个总体印象:
第一是政府作为和市场行动相结合。广东有很多政府大力推进医改的很多先进经验,也有很多市场力量发挥作用的现金典型。政府在工作中善于利用竞争等市场手段提高效率。
第二是高水平医院大力发展和基层发展相结合。我们既看到广州、深圳等珠江三角洲中心城市大力提升医疗水平的工作,也看这些年在大力加强和发展偏远地区医疗和基层卫生。
二、印象深刻的创新工作
一是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建设。特别是以广东省中医院的管理为代表。我应该是2008年就到广东省中医院来调研学习过,当时就对医院规范化、专业化的管理很震撼。我对医院管理的观察,有两个是必看的,一是门诊大厅的秩序,这是医院的门面,如果医院的门诊大厅乱哄哄的,那这个医院的管理再好也好不到哪里去。特别是大医院的门诊大厅,人特别多,对管理更是挑战。另一个是厕所,这是医院的里子。所以我调研医院有一个习惯,就是一定去上个厕所,通过厕所的管理,可以反应出一个医院的管理,这往往是管理盲区,没有被很重视。十年前,广东省中医院就是门庭若市,但秩序很好,厕所也非常整洁。
这次调研,又进一步加深了对印象,同时也发现很多新的亮点。比如管理职业化,广东省中医院管理团队人员仅占全院人数的3.5%,但是管理专业化、职业化程度很高,很多都是受过专业管理教育培训的高素质管理人才。比如精益管理。广东省中医院共开展精益改善、质量控制(QC)管理、质量环(PDCA循环)改进等项目200多个,覆盖了医疗质量安全管理、服务流程再造、后勤保障等各重点环节。开展临床路径管理,截至2017年5月全院实施临床路径115个,入径率95.64%,完成率83.98%。比如加强党的领导。通过党建引领,发挥党员干部的作用,不仅进一步加强了医院的管理效率和质量,也更好地将医院文化融入员工的工作中,提升医院的公益性形象。
还有两个感动:一个是对管理改进的持续推进。从吕玉波院长到现在的领导班子,都一以贯之的在管理上不断探索和改进。贵在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而且还要创新提升,这是一个机构成功的重要基础。二是对中医特色的持续推进。不仅不断挖掘和传承传统医学中的宝贵经验,而且还鼓励和支持在传统医学上结合现代科学创新,这是中医能够传承和发展的根本。中医传承至今,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不同时期都是随着当时的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断演变和提升,和现代科技结合,是中医发展的应有之义。
全国卫生和健康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六条正确的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其中两条是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中医并重,广东省中医院的实践就是对这两条方针的最好贯彻。
是互联网+医疗应用。特别是通过互联网+医疗应用推动资源和服务向基层下沉。在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和广东省中医院,发现处处都体现了互联网元素,关于医院网上服务、关于手机支付,关于智慧药房、关于远程诊疗,真是互联网无处不在的感觉。
广东省二院依托互联网医疗平台将医疗服务向基层下沉的经验,也非常制度关注。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和县医院、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形成医疗卫生服务共同体,实施省-县-镇医疗卫生人才队伍统一管理、培训,并开通远程诊疗服务。一方面通过下派管理人员对合作的县医院在管理进行提升;另一方面通过上调轮训医生对合作的县医院在技术上进行提升,帮助优质资源向基层下沉。通过互联网平台,服务共同体内医疗机构的医生都能够通过互联网提供服务,帮助优质医疗服务向基层下沉。
二、几点工作建议
1、进一步加大互联网+医疗在卫生和健康治理方面的作用。推广互联网+医疗应用,发挥互联网医疗平台的作用,对我国当前的卫生和健康发展有三个方面的作用,一是赋能,特别是对基层和偏远地区赋能,提升服务能力和水平。二是惠民,方面老百姓获得连续系统的医疗和健康服务。三是治理,为卫生和健康治理提供了数据基础和管理手段。广东省是中国网络科技发展最好的地方,互联网+医疗也发展很快,在赋能、惠民方面已经很有特色,在治理方面也有很大发展空间。比如大数据健康管理、预算管理、费用控制、绩效考核等。特别是助力基层治理。当前的基层卫生服务、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等工作不只是改善医疗服务和健康保障,也是密切联系群众的桥梁,提高人民获得感、增强老百姓对党和政府的信任。
2、进一步加强改革联动。完整的医疗卫生制度体系,医疗服务、医保保障、药品供应、人事薪酬、监督管理五位一体,不仅要都具备,还要有效联动。特别是医疗、医保、医药三方面联动上,可能从体制上、业务上都可以进一步加强。特别是医保和医疗服务的整合发力,是很多改革取得成效的关键。当前的工作重点之一是推动分级诊疗,回归有序就诊秩序。实现分级诊疗,主要有三种方式:制度强制转诊,价格杠杆引导,产业组织方式。在制度强制可行性低,价格杠杆引导效果不明显的状况下,我国正在探索以医联体为重点的产业组织方式实现分级诊疗。这种方式能够成功,除了在服务体系方面引导资源和服务向基层下沉,也需要在保险支付方面,通过支付方式改革,以按医联体总体支付的方式,激励服务下沉。
3、进一步加大不平衡问题的解决。广东省虽然是我国经济发达地区,但地区内部也存在发达区域和欠发达区域的不平衡,卫生和健康的发展也存在区域间不平衡的问题。如果不平衡问题没有解决的很好,较发达地区在不充分问题上步子迈的很快,会进一步加大不平衡问题,这需要政府在总体上有所调控。特别是医务人员的薪酬制度上,目前在经济收入、专业地位、行政待遇三个方面都是向城市大医院倾斜,这不能从根本上建立资源下沉、服务下沉的长期可持续激励,需要改革创新,期待广东有所突破。
主持人:
谢谢,陈秋霖主任从广东省中医院和省二院两个具体的例子切入,对广东的现代医院管理,加强公立医院党建,中医传承创新,互联网加医疗等方面的改革创新进行了提炼,应该说这些方面也是建设幸福广东,健康广东的重要内容,同时还提出了很好的建议,我想这对广东下一步继续推进工作也是很有参考价值的。下面有请赵锐副研究员做点评,大家欢迎。
赵锐:
各位领导、各位媒体朋友大家好,这两天我们去清远市市人民医院、连山和连南县人民医院。这其中涉及了广东省粤东西北“三连一阳”贫困地区中的“两连”。我们知道医改的难点和重点是有限的资源和无限的需求之间的矛盾,在欠发达地区搞改革,面临着更加复杂的问题。在调研中发现广东省医改在解决这一矛盾,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需求进程中,探索出了富有成效的实践经验。
一、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抓手,提高优质医疗卫生服务资源供给效率。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建立中国特色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其中,县级公立医院是我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主体,服务对象主要是广大农民和县城居民,是我国医疗服务体系中覆盖人群最多的载体,是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关键环节。通过调研我们看到,一方面,在县级医疗卫生服务能力的提升中,各级政府非常重视,有效发挥政府领导、管理、投入和保障责任。另一方面,切实开展医联体的建设,不搞形势,不搞运动,扎扎实实追求建设质量。尤其是广药一附院对口帮扶连南县人民医院,使一所即将破产的医院在帮扶之后收入翻番,留住了一大批优质人才,特别是在今年实现了硕士研究生的零突破。我想这是一个特别大的成就。通过提升县域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和水平,优化医疗卫生资源布局,促进社会公平作出了巨大努力,为县域经济社会健康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二、改革理念突显“以人为本”,特别注重提高医务人员积极性。
广东省各级医院通过探索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通过推动公立医院管理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提高科学管理的水平。推进去行政化,管办分开,完善法人治理,落实公立医院经营管理自主权,构建医院决策、执行、监督相互分工、相互制衡的新机制。为医院的生产运营提供了良好制度基础。特别是主动开展人事薪酬制度改革。我们说医务人员是医药卫生事业发展的第一生产力,只有调动医务人员的积极性,让他们主动参与改革,医改才能顺利推进并最终取得成功。在调研中我们看到各级医院建立竞争性的用人机制,实行竞争上岗、全员聘用、能上能下、能进能出,不断优化队伍结构,增强队伍活力。并且建立以服务质量、数量和患者满意度为核心的绩效考核体系,完善绩效工资制度,使广大医务人员的合理收入得到提高。清远市人民医院员工人均收入增长9.38%,医院工资福利占业务支出达35%。特别像连南县人民医院在经托管之后,员工人均收入2017年比2013年翻了一倍。应该说极大程度提高了医务人员的积极性和自信心。
三、“智慧医疗”助力提高群众获得感。在调研中我们时刻感受到智能化、信息化带来的便捷高效。清远市人民医院,通过打造智慧药房,建设轨道物流传输系统,还引入机器人的导诊设备等一系列智能技术,连山市人民医院运用移动医护,病房采集心电图实时传输检查结果等方式提高了医院管理运行效率,优化了诊疗流程,改善了就医环境,缩短等待时间,提升就医舒适度,让群众实实在在感受到改革的新变化、新气象。清远市人民医院广东药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对连南县人民医院的帮扶,进行体制机制创新性的帮扶托管,通过借助信息化手段,建立远程医学影像、病理等中心,更是加快了县域医疗机构的同质化建设。
应该说,广东省医改基本实现党和政府得民心,人民群众得实惠,医务人员受鼓舞,资金投入可持续、卫生事业得发展的多赢局面。广东省省情有很多特点,也代表了一部分我国的国情,一是广东作为经济大省,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均衡,粤东西北地区和珠三角地区的差距较大,二是人口众多,特别是流动人口多。三是外向型经济比重较大,受国际经济风向影响较大。在广东探索的许多经验都可以在其他地方复制。
建议:进一步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要“三医”联动推进改革,激发改革的内生动力,形成改革的总体效应。进一步探索推广基层适宜技术,特别是利用广东的中医药优势推广中医适宜技术。为广大百姓提供更加优质、高效、便捷的医疗卫生服务,最大需求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及时总结改革经验,对好经验好做法及时进行总结宣传,为健康中国建设提供广东经验。
主持人:
谢谢赵锐副研究员的点评,让我们对广东医改亮点工作有一个更深的了解和认识,我们也会进一步关注广东医改,加大对其宣传、推广。感谢三位专家从不同角度做的精彩点评,按照议程安排,下面进入最后的提问环节,请各位媒体朋友围绕广东省医改进行提问。
健康报:
各位好,我想问问黄飞副主任,2017年对广东来说,是不平凡的一年,综合医改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改革亮点很多,请问广东下一步的医改工作重点方向是什么?
黄飞:
当前,医改进入了深水区和攻坚期,面临许多挑战,有些难点工作、很多深层次的问题我们才刚破题,需要下更大的力气攻坚克难。接下来我们将按照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各项新要求,完善医改推动路径,持续改善医疗卫生和健康服务水平,不断增强群众的获得感。有几个关键词,我用6个关键词来概括医改下一步工作。
第一个关键词是强基层。持续提升县域医疗卫生服务能力。非常感谢3位专家对我们广东的评点,肯定我们广东基层医疗建设和成功做法,接下来要狠抓基层18个重点项目落实,尤其是中心卫生院升级建设。在抓好硬件建设的同时,指导各地实施基层人才储备计划。省政府已经决定由卫计委和人社厅牵头,春节前马上展开两场大规模的基层人才招聘的招聘会,计划2018年春节前分珠三角和粤东西北两类地区、医生和护士两类人才,组织两场人才招聘会。进一步探索编制县域统筹,对县域内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员实行“县招县管镇用”,推动解决基层人才引进困难问题。同时进一步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绩效工资制度,激发基层机构运行活力。将医联体建设列入省委深化改革的重大试点项目,已经纳入2018重大试点项目,主要是全面推广罗湖医联体建设经验。在城市各个地区和有条件的县域推广深圳罗湖组建基层医疗集团以基层为重点、以健康为中心,以医保基金“总额管理、结余留用、合理超支分担”为核心的做法和经验,同时刚刚几位专家也点评到互联网+,2018年进一步总结、推广互联网+医疗卫生服务的成功经验、做法,我们的实践证明,互联网+医疗卫生它的变量、推动力,尤其是解决基层、边远地区的看病难问题,医疗服务的均等化问题,具有非常重要、非常巨大作用。但我们刚刚专家也专门介绍到,省二院的网络医院,每天几千个就诊点,通过互联网超过3万人的就诊,这种互联网作为打通医疗、医保、医药的联通渠道,打破瓶颈,起到非常重要的、具有现代特色的作用,因此接下来在强基层方面,我们要推广互联网+医疗卫生服务。
第二个关键词是腾空间、调结构、保衔接。要拓展深化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尤其在加强改革数据监测分析,来指导地市根据医院运行情况和药品耗材“腾空间”情况,各地怎么样来采取措施,“小步快跑”尽快适时启动新一轮的价格调整,强化与医保政策、分级诊疗制度等政策相互衔接,确保价格和财政补偿水平达到政策预定的90%的目标,保障医院运行平稳。
第三个关键词是按病种付费。进一步推行、推进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全面推行以按病种付费为主的复合式医保支付方式,今年年底前各地要制订不少于1000种病种支付的实施方案全部要出台,20181月份开始,上半年主要就是落实1000种病种,按病种付费的实施方案,同时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按病种付费范围。在深圳、广州继续推DRGs收付费改革试点工作,深圳是试点城市,也是全国比较大的试点点。推进中山、珠海、东莞3个试点市医保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整合制度、优化职能,加快推进全省职工医保和城乡居民医保的整合。
第四个关键词是GPO。深化药品采购制度改革,在深圳成功探索深圳的GPO做法,接下来进一步总结、推广尤其在广州要在2018年尽快实行GPO药品采购,允许各地在省和广州、深圳药品采购平台上采购,刚刚也专门介绍了,实践证明GPO取得很好的成效,鼓励三个平台形成有序良性竞争态势。完善药品和耗材集中采购方式,进一步挤压价格虚高的水分,提高药品采购服务水平。
第五个关键词是现代医院管理制度。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国家已经出台,广东省近日马上也会出台,具体现代医院管理实施方案,建立推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包括要加强医院党建工作,提升公立医院党组织建设水平。所有公立医院要制定医院章程,以医院章程为统领来健全内部管理制度。到2018年,广东省内所有公立医院全面落实总会计师制度。同时,推进人事薪酬制度改革,按照“两个允许”要求,允许医疗卫生机构突破现行事业单位工资调控水平,允许医疗收入扣除成本并按规定提取各项基金后主要用于人员奖励”的“两个允许”要求,制定绩效工资总量核定办法,逐步提高医务人员薪酬水平,刚刚各位专家也专门提到,像清远市这样一个山区市,其薪酬水平如何有更灵活政策、更优厚待遇,让人才、拔尖骨干人才能够安心留在山区工作,薪酬制度改革是很重要的一个途径、手段。
第六个关键词是社会办医、粤港澳大湾区医疗服务。在近期要加快推进社会办医发展,出台《关于支持社会力量提供多层次多样化医疗服务的实施方案》,进一步强化政策支持,激发医疗健康领域社会投资活力,这方面要加强,对社会办医是非常重要的环境营造,来提高社会办医的比例。来解决社会办医的关键问题,比如持续推进医师和护士多点执业,实施区域注册、备案制、全域注册、网上、点子注册措施,目前我们在探索粤港澳大湾区医疗卫生服务合作,按照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战略,加快引进医疗卫生管理、技术和服务,优化珠三角地区的卫生资源配置,提高服务水平,尽快与国际接轨。
以上就是关于这个问题的回答,谢谢大家!
人民日报(民生周刊):
非常感谢有这个提问机会,向徐主任提问:
在两天调研中,就医院管理机制改革,我们感受到无论是清远市人民医院、连州市人民医院,还是广东省中医院有一个共性,都对其医院的历史、文化进行挖掘、传承、创新,您怎么看待这种现象?广东在推进改革时,有哪些举措助力高效的医院文化建设?谢谢。
徐庆峰:
广东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中医药工作,早在2006年就提出建设中医药强省。全省中医药系统紧紧围绕建设卫生强省、打造健康广东战略目标,谋篇布局、乘势而为,以医改为动力,通过四个“准确把握”,推动中医药事业跨越式发展。
一、举措
一是准确把握发展中医药的指导思想。省委、省政府坚决贯彻新时代的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将中医药工作作为推进卫生强省、健康广东建设的重要内容,同部署,同推进,将中医药事业摆在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中统筹考虑,将中医药事业摆在卫生与健康事业中统筹推进。
二是准确把握发展中医药的政策精髓。认真落实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精神、《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对中医药工作的要求和国家在深化医改中出台的中医药三个除外政策(药品零加成中药饮片除外、控制药占比中药饮片除外、药品集中采购中药饮片除外),以落实《中医药法》为准绳,全面实施《中医药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加强部门沟通,在中医药经费投入、项目安排、专科建设、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争取支持,将国家政策落实到位。
三是准确把握发展中医药的自身规律。遵循中医药自身规律,正确处理深化医改与中医药发展的关系,将中医药融入医改分级诊疗制度、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全民医保制度、药品供应保障制度和综合监管制度建设,激发提供中医药服务的积极性、创造性。
四是准确把握发展中医药的资源优势。充分发挥中医药作为独特的卫生资源、潜力巨大的经济资源、具有原创优势的科技资源、优秀的文化资源和重要的生态资源优势,推进中医医疗、保健、科研、教育、产业、文化和生态“七位一体”协调发展。
二、成效
实施中医药强省10年来,“五种资源”的潜力和活力不断激发和释放,在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和深化医改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一是中医药综合服务能力显著提升。截至2016年底,全省有中医医疗机构19549个,其中中医医院172家;中医门诊253家;中医诊所2970家;中医类村卫生室16154家。中医医疗机构床位数49493张。中医医疗机构总诊疗人次15113.5万,总入院人次153.9万。建成三级甲等中医医院31个、二级甲等中医医院73个;承担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24个,建设高水平中医院5家、高水平中医临床重点专科20个,一批高水平医院、高水平专科脱颖而出。
二是中医医改工作顺利推进。中医医联体建设工作稳步推进,家庭医生中医药签约服务逐步融入,推进公立中医医院全面取消药品加成(中药饮片除外),积极探索符合中医药服务特点的医保支付方式,中医药监督机制初步建立。
三是中医药传承创新和产业竞争力显著提升。十八大以来,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省科技进步奖60余项。中医药顶尖人才不断涌现,新增2名国医大师、4名全国名中医、80名省名中医,遴选10名中医药领军人才和100名杰出青年中医药人才。全省规模以上中药生产企业162家,年产值10亿元以上企业10家,超亿元的品种30个。
四是中医药文化和对外交流取得成效。扎实开展“弘扬大医精诚”主题活动,涌现了一批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卫生计生系统先进个人、中国好医生、南粤楷模、省道德模范等荣誉的先进典型,增强了中医药工作影响力。中医药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务实推进。联合省发改委制定《广东省促进中医药一带一路发展行动计划(2017-2020年)》,促进粤港澳大湾区中医药合作与交流。
中国县域卫生:
我想问问刘冠贤副主任,今年9月,国务院医改办在深圳召开了推进医联体建设现场会,目前是如何推进医联体建设的,请您介绍一下?
刘冠贤:
医联体建设得好对医联体对促进资源下沉、提高基层能力、转变服务模式、建立分级诊疗制度具有重要的意义。医联体建设是我们落实医改非常重要的内容之一,自身好、落实好建设医联体对促进资源下沉、提高基层能力、转变服务模式、建立分级诊疗制度具有重要的意义。刚刚主任在前面介绍已经提到广东目前建成了349个医联体,其中有明显成效是59个,根据要求不是一拥而上,而是要实实在在为老百姓解决问题。广东医联体建设,有5种方面的形式。
一是类似深圳罗湖医疗集团的医联体模式。深圳罗湖区以区人民医院为龙头建立了罗湖医院集团,整合区域内医疗资源。基本医保对医院集团采取区域打包付费方式,实行“总额管理、结余留用、合理超支分担”,促进医疗卫生服务模式“以疾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今年开始,深圳市将罗湖区的做法推广到全市,目前已组建11个医院集团。
二是县镇一体化模式,组建医共体。部分地市探索医疗卫生县镇一体化改革,实现“人事、财务、资产、业务、药品”五统一管理,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基层,畅通双向转诊通道。
三是发挥专科优势、专科联盟模式。以省部属医院为龙头,积极组建专科联盟。眼科、肾病专科、肝胆胰专科、胃肠专科、骨科等专科联盟覆盖全部57个县(市)。
四是远程医疗协作网模式。广东省网络医院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打造省、县、镇、村一体的四级诊疗模式,使群众在家门口享受三甲医院优质服务。截至11月30日,全省共组建了349个医联体,其中医疗集团52个,医疗共同体111个,专科联盟106个,远程医疗协作网16个,其他类型64个。全省163家三级公立医院全部参与医联体建设工作。各地市有成效的医联体59个。
五是正在探索其他形式,比如说托管,比如说会形成的其他工作,医联体、医工体等。
我就介绍到这里,谢谢大家。
南方日报:
关于短缺药品问题有什么措施?新一轮医疗服务价格调整,平台如何调整?
段宇飞:
取消药品加成的主要功能是腾空间、调结构,最终要体现医务人员劳务价值,需要调整到位。但客观来讲,在第一轮改革里面主要还是把药品空间腾出来;第二要尽量保持稳定。广州的医院非常多,准备下个月开始调整。但如何调?具体由发改部门、卫生部门等部门一起完成。大方向就是,要将体现医务人员劳动价值的项目价格尽可能调上去,将大型检查、检验项目调下来。总体要求按照8:1:1这个比例进行补偿。这次的调整也不会是最后一次,调整一定是动态的,会按照腾空间的情况进行,最终希望达到减轻人民群众的负担,医院能够得到健康发展,医务人员劳务收入提高,让人民群众满意、政府满意、医院满意、患者满意。
一些短缺药品问题,前一段时间媒体也进行了报道,应该说我们省里面,省委省政府非常重视这项工作,省领导专门召开会议进行部署,具体情况请药政处具体回答。
吴景赠:
谢谢,新闻媒体的提问,我从药政处的角度回答这个问题,药品保障是医改的重要内容,在联动里面药品很重要,广东省领导对此很重视。
对于药品短缺广东情况也进行了分析,这是药品跟其他广东省份一样,这是多因素引起的,生产流通、采购、配送、使用,只要一个环节出现不通畅,不出现问题就会引起短缺。但短缺有两个:第一就是真正的短缺,第二就是微短缺,因为信息不灵通,还有价格上的问题因此短缺。对于这些问题我们采取几个方面措施:
一是建立完善管理机制。制定出台《关于印发广东省改革完善短缺药品供应保障机制实施方案的通知》(粤卫〔2017〕126号),由省卫生计生委、省发展改革委、省经信委、省财政厅等9部门建立短缺药品供应保障多部门分级联动应对机制。
二是建立完善短缺药监测机制。2016年2月我省建立了省平台监测报告和省药品监管平台分析相结合的短缺药品监测管理机制,全省医疗机构可实时报送短缺药信息。根据国家“布局均衡、统筹兼顾”要求,我省设立15家短缺药监测点并直报省药品监管平台,经审核后报国家药管平台。根据监测结果,及时调整我省临床必需且采购困难品种目录。
三是开展省级药品储备。会同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等部门,根据《广东省药品储备管理暂行办理管理办法》、《广东省药品储备管理若干意见》,对162个应急短缺药品按省、广州、深圳三大储备区域实行常规储备,每年按3000万元的储备规模以贴息10%补偿形式,由承储企业贷款采购常规储备,承储企业在保证储备稳定的前提下,可根据医疗机构需求,有偿供应短缺药品,并自行调节优化库存。对18个突发中毒解毒药实施定点储备,安排48万元专项资金由省职业病防治院采购解毒药备用,根据医疗机构需求有偿供应,对过期未使用的药品采取销毁处理。东莞、惠州等市也以市为单位安排专项资金开展了市级药品储备工作。
四是做好定点生产品种和国家谈判药品集中采购工作。及时将国家定点生产品种直接挂网采购。及时将39个国家谈判药品(其中3个由国家卫生计生委牵头谈判)纳入广东省基本医疗保险目录,并采取直接纳入医疗机构基本药品目录、单独核算等措施,确保患者及时买到急需药品。
五是加强政策扶持,着力解决部分药品短缺问题。实施短缺药品价格动态调节机制,按照“有降有升”的要求,促使短缺药品总体价格逐步趋向与我省社会经济水平相适应的合理价格水平。具体措施:
1、支持国家食药监总局推进药品GMP认证改造工作,对通过新版GMP认证的品种,入市价可上调10%。
2、对妇儿专科非专利药品、急(抢)救药品、基础输液、低价药品、临床必需且采购困难目录药品实行议价交易价格保护,对国家定点生产目录药品、国家谈判目录药品按国家规定价格直接挂网采购。
3、贯彻国家中药材保护发展规划要求,对中药保密品种不设入市价议价,确保该类药品不因竞价被淘汰,提高生产企业生产积极性。
4、落实国家保障儿童用药有关文件精神,调高儿童专用药入市价,并对儿童适宜剂型执行较为宽松的比价系数,保障儿童专用药生产供应,满足儿童临床用药需求。
5、我省出台了《关于完善低价药品价格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改革低价药品管理方式,以药品实际交易价格计算,凡符合低价药品日均费用标准的药品(西药不超过3元、中成药不超过5元),均可执行国家关于低价药品价格管理相关政策。
六是加强监督管理,督促药品交易各方依规履约,保障药品供应。为保障药品交易各方的合法权益,2014年我省建立完善了药品非诚信交易名单制度及市场清退机制。其中不履约配送或不及时足量配送是重点监管内容。自相关机制建立以来,我省共开展5批次的例行监管,取得明显效果。
羊城晚报:
医改以来广东的不同层级医疗机构、门诊服务量有什么变化?药品零加成价格前后,医疗费用有什么变化?
段宇飞:
我先回答一下。医改的目标总体上是减轻人民群众的负担,解决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这需要分步走。公立医院的改革以药品去加成为标志,主要作用是腾空间、为调结构服务,就单纯这一项药品去加成,老百姓可以减轻多少负担?从理论上来讲有比较大的作用。因为腾出了15%,其中80%要通过调整的价格补回来,另外20%中的10%是老百姓得到优惠,还有10%是医院方面承担。价格调整中,医疗服务价格调上去了,大型检查设备、检验调下来。
对慢性病患者来说,门诊获得感比较明显,但住院患者,可能需要医务人员服务比较多,可能这种获得感就不太明显。就目前这个阶段的去药品去加成,主要目的还是腾空间、为调结构服务。这里面有一些老百姓、病人获得感会比较明显,但有一些不明显,这方面希望大家理解。2020年通过两票制,通过分级诊疗制度建设,通过公立医院改革,包括人事、薪酬的改革。下一步准备将耗材加成也要去掉,这是分两步走。否则一步走各方压力都太大了,这样让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得到解决。目前广东的县域住院率达到80.6%,说明病人是回归了基层,即去大医院看病的病人少了。
我们要把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好,三级医院干什么、二级、一级医院分别干什么。做好定位、打好架构,之后就好办了。
去年曾经也有媒体问我,说外省三级医疗医院取消门诊,广东怎么样?我当时回答说目前不可能,因为广州市的所有大医院,每年门诊都破400万,如果一刀切不能看门诊,这些病人去哪里?突然一下子把几千万的门诊分流到基层,以基层目前的服务能力是承受不起的。这就为什么必须要强基层,从医改情况来看,还是有成效的。
要让大医院的门诊量下来,这个路还比较长,可能我们还要有几年的努力,我们希望到2020年可以实现这个要求,因为到那个时候强基层已经做得差不多了。但现在我们还在路上,我们还需要做前期的努力工作。
黄飞:
在这里补充几个数字,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全面推开以来,全省公立医院门诊总量1.43亿人次,较去年同期增长2.7%,基层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7848.0万人次,较去年同期增长7.0%,基层涨幅高于公立医院。我们在推进重心下移、提升基层医院水平同时,通过价格调整等措施,起到引导资源下沉、下移、引导基层病人就近看病就医。县域内住院率是很重要的指标,广东全面推行病案首页的网上直报和实时检测。对全省每个月所有住院病人进行网上的大数据直报、分析,在这个基础上指导基础比较薄弱的地方去精准补短板、强弱项,比如说清远市的“三连一阳”,特别是连南、连州等这些地方,以前很多人都需要去外面就医,但经过这3、4年的努力,“三连一阳”县域住院率稳步提高,连州在90%以上,连山、连南很快接近80%,这都是改革发展引导的结果。
谢谢。
主持人:
谢谢各位媒体朋友,由于时间关系,提问环节就到这里,剩下的问题可以在会后进行交流。我们此次调研宣传广东省医改工作,真切感受到了广东省将深化医改作为重大民生工程,希望媒体朋友们进一步支持和关注广东省医改工作,大力支持全国医改工作的推进,宣传医改的好经验、好做法。最后感谢广东省卫生计生委各位领导的大力支持,感谢各位专家的精彩点评。本次媒体沟通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