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观察:非遗传承还需加把力

19.02.2017  05:33

像我们刚才看到的打铁花,还有过年期间我们播出的井陉拉花、花脸社火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我市目前有240多项,其中13项还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石家庄人的骄傲。但是随着文化的多元化,这些有着悠久深厚文化韵味又极具地方特色的非遗,也因为后继乏人,面临着传承的困境。

赵陵铺的火流星表演是一种极具观赏性的社火表演形式,人在火中,火借风势,场面十分壮观。上世纪50年代是火流星发展的鼎盛时期。

60年代火流星陷入沉寂期,直到2000年左右才恢复表演,重新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在老一代传承人的不懈努力下,2013年,赵陵铺火流星被评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迎来了很好的契机。但赵陵铺火流星靠的是心口相传,手把手地师傅带徒弟,如今老辈传承人明显已经力不从心。

和火流星的传承类似,高邑县南岩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乱弹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虽然老艺人义务教学,但年轻人都不感兴趣,仍然少人问津。

据专家介绍。大部分非遗项目产生于物质产品短缺、文化生活匮乏的时代,在当时极大满足了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因而有较强吸引力,也有很好的传播基础。但随着物质产品和文化生活的极大丰富,人们的选择更加多元化,成为非遗项目受冷落的一个原因。另外,产生于几十年前甚至几百年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自身的发展比较缓慢,同社会产生了较大的脱节,像灵寿的高跷马,演出的仍然是几百年前成立时的内容,很难为年轻人所接受。
不过值得高兴的是,近些年来,我市加强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保护和传承力度,一大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逐渐得到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