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起点要有新认识
26.06.2014 14:40
本文来源: 建设厅
“自然天成地就势,不待人力假虚设”,“我们要树立人与自然、城市与生态和谐相处的意识,随形就势规划建设城市,减少对大自然的干扰破坏。”在6月9日召开的全省“推进新型城镇化 助力河北绿色崛起”专题培训班上,副省长杨汭谈到突出生态建设,引用了康熙皇帝对承德避暑山庄的建设思想,提出如上要求。
6月9—13日,全省“推进新型城镇化 助力河北绿色崛起”专题培训班在固安举办。全省设区市、部分县(市)以及省直有关部门主管负责同志参加培训。副省长杨汭在开班式上做动员讲话。此次培训班系国家出台《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意见》之后,我省举办的第一次全省范围相关业务培训,旨在使相关领导干部认清形势、端正指导思想、树立科学态度和先进理念,明确发展目标、明晰重点任务、找准发展路径方法。
省委组织部与省住房城乡建设厅作为主办方,邀请了包括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主任张占斌、人社部农民工工作司副司长沈水生、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以下简称中规院)副院长李迅、住建部政策研究中心城市建设与管理处处长翟宝辉等多位业界专家、业务领导传经送宝。每天7个半小时的课程,新理念、新技术、新方法层出不穷,让参训学员直呼过瘾。
省住房城乡建设厅人事教育处处长徐兴军表示,之所以把培训班设在“我爱北京天安门正南50公里”的固安,除了现场观摩教学的需要,另一原因就是这里离北京近,交通便利,方便邀请更多的专家学者前来授课。
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城镇化的主体是人,解决好人的问题是新型城镇化的核心。作为授课人之一的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厅长朱正举介绍,从河北实际来看,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比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低15个百分点,说明目前1000万左右进城农民工还没有完全融入城市,没有享受同城市居民平等的公共服务和市民权利,处于“半市民化”状态。他强调,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河北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首要任务,只有科学确定城镇规模容量,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研究好就业、养老、医疗、住房、子女教育五个问题,才能全面提升城镇居民生活质量,让农业转移人口真正融入城市。
人社部农民工工作司副司长沈水生讲到,农民工市民化指的是农民工在城镇稳定就业和居住,并且享有与城镇户籍居民平等的权利。推进农民工市民化是一项艰巨、复杂、敏感、长期的系统工程,应当坚持“两条腿走路”,从两个途径同步推进。一是积极稳妥推进符合条件的农民工及其家属在城镇落户,使每年都有相当数量的农民工及其家属转变为市民,平等享有各项市民权益。二是大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让未在城镇落户的农民工也能逐步享有各项市民权利。
大中小城市协同发展,是推进“人”城镇化的另一关键。副省长杨汭谈到,河北省提出到2020年转移800万农村人口的目标,相对于大城市,农民就地进入县城就业和生活,转移成本低,能够适应就业对技能的要求。如果按照目前每个县城每年新增约3000—4000人口的速度计算,到2020年可新转移300万人,这将是对新型城镇化的巨大贡献。因此,扩容提质、产城融合、完善功能、塑造特色,着力建设好中小城市,势在必行。
绿色生态理念全面融入城镇化
从与自然的关系来看,人类历经了惧怕自然(原始文明)、利用自然(农耕文明)、挑战自然(工业文明)三种形态。而人类生活的场所,也由最初“遮风避雨”的原始聚落,发展为对大自然“豪取强夺”而筑就的钢筋水泥壁垒。据相关统计,城市以占全球2%的表面积容纳了全球约50%的人口。不可否认,城市可以让生活更美好。但伴随着全球生态环境问题的愈演愈烈,我们不得不开始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
中规院副院长李迅认为,人类即将步入生态文明——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城市,应该发展为低碳生态城市。李迅说,联合国关于生态城市有6项评价标准:有战略规划和生态学理论作指导,工业产品是绿色产品、提倡封闭式循环工艺系统,走有机农业的道路,居住区标准以提高人的寿命为原则,文化历史古迹要保护好,把自然引入城市。生态城市发展建设需要一个长期过程,长期的理论探索与实践验证至少要20年。
李迅指出建设生态城市的关键技术领域:科学的土地利用、水资源利用、能源利用,绿色建筑实施,数字城市系统应用、绿色交通、废弃物处理和再利用、低碳社区的建立。
住建部科技与产业化发展中心建筑科技处处长叶明,介绍了发展绿色建筑与建筑产业现代化对生态城市建设、新型城镇化推进的重要意义。
他指出,绿色建筑可以在建筑的全寿命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住宅产业现代化,广泛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化管理,将房屋建造的全过程联结为完整的一体化产业链,实现传统生产方式向现代工业化生产方式转变,从而全面提高建筑工程的效率、效益和质量。叶明举例,采用预制装配式混凝土结构(产业化)比较现浇混凝土结构,一栋楼可以缩短4个月完工时间,减少50%以上人工,节水60%、节材20%、节能20%、垃圾减少80%、脚手架、支撑架减少70%。同时,施工现场实现无扬尘、无废水、无噪音。
城市内涵基于齐全的功能、醇厚的文化
城市功能完善、特色鲜明、文化底蕴浓厚,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目标之一。
住建部政策研究中心城市建设与管理处处长翟宝辉认为,人们有关城市建设的一切活动都要从城市的功能出发。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就是为城市搭建设施平台,维护设施的正常运行,对空间进行管理,为其上的政治、经 济、社会和文化体育活动提供服务。城市基础功能包括七大系统,即城市房屋建筑系统、城市道路交通运系统、城市供水排水污水处理系统、城市垃圾收运处置系统、城市能源热力供应系统、城市邮电通信系统、城市园林绿化系统。唯有使这七个系统正常运转,健康发展,城市才能胜任人们生产、生活的要求。
中规院城镇水务与工程院院长张全则表示,低碳生态城市、智慧城市等新理念将对城市功能完善、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带来巨大影响。他同时指出,专项规划的系统性不断加强、各专业规划强调协调与互动,以及全面应对资源短缺困境,都将成为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新趋势。
同样来自中规院的教授级高级城市规划师张广汉,讲授主题是城镇规划与文化传承、特色风貌塑造。他说,城市是历史文化发展的载体,每个时代都在城市中留下自己的痕迹。保护历史的连续性,保存城市的记忆是人类现代生活发展的必然需要。然而,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原有特色丧失、新城面貌“千篇一律”、历史文化遗产破坏殆尽,因为认识不到位而造成的这些失误与损失,屡屡发生,令人无奈和痛心。
他强调,制定和实施城乡规划,应当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保持地方特色、民族特色和传统风貌。我国规划法明确要求自然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等内容,应当作为城市总体规划、镇总体规划的强制性内容。
他指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有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保护文物古迹,第二个层次是保护历史文化街区,第三个层次是保护历史文化名城。《文物保护法》对文物古迹保护的原则是要遵循“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保存历史的原貌和真迹。在文物的保护范围之外,再划定一个“建设控制地带”,通过城市规划对这个地带的建设加以控制,包括控制新建筑的功能、建筑高度、体量、形式、色彩等。保护历史街区的方法有三条:第一,保护外貌,改造内部。第二是积极改善城市基础设施,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第三,也是最重要的,是采取逐步整治的方法,切忌大拆大建,要“政府主导、居民参与、逐步整治、渐进改善”。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内容可以概括为三句话,第一,保护文物古迹和历史地段;第二,保护和延续古城的格局和风貌特色;第三,继承和发展优秀历史文化传统。(王宝松)
本文来源: 建设厅
26.06.2014 14:40
以十九大精神为统领 确保全年任务圆满完成
10月24日,建设厅
全省县城建设工程质量提升现场观摩会在正定召开
10月26日,建设厅
“全省城市管理执法人员业务知识竞赛”活动启动
为全面推进城市管理执法队伍建设,建设厅
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组织全厅党员干部收看十九大开幕会
10月18日上午,建设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