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男子赴河北替亡父偿还15年前欠款 曾卖房还账
皮毛商人买买提艾力人生的最后15年一直在偿还欠款,今年2月初弥留之际,他留给40岁儿子扎克尔的遗愿仍是“还债”。
“我还剩2.57万元的账没有还,债主是15年前一起在河北省保定市蠡县留史毛皮市场做生意的人,我记下了账目,但忘记了他们的名字和电话,你一定要找到他们,把债还清!”
扎克尔记得,父亲常说一句话:“人在世时一定要把所有的债还完,不然死后也不会安心,如果我偿还不了,你是我儿子,你一定要替我还。”
为父亲处理完后事,今年4月12日,家住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宁市的扎克尔筹齐钱款,只身一人踏上了替父还债的路途。他只会说几句简单的汉语,只能在当地市场内四处张贴广告,称“买买提艾力的儿子回来还钱了”,在河北当地人的帮助下,终于找齐了三位债主,完成了父亲遗愿。
扎克尔是买买提艾力唯一的儿子,初中毕业后他就开始跟着父亲做生意。谁都没想到,2000年,父子俩一夜之间倾家荡产。
当时,买买提艾力已经独自在河北省留史皮毛市场闯荡了8年,他个头只有1米6,敢想敢干,只是听说留史皮毛市场规模大,还有200多个新疆生意人,就决定来做买卖。扎克尔从没去过河北,他的任务是将父亲从当地发来的毛皮销售出去。
在留史市场,刘建青的狐狸皮、貂皮门市部离买买提艾力的新疆特产店相距不远,他很喜欢买买提艾力的个性,“艾力有一双会笑的大眼睛,说话时总忍不住笑,结交一年间,从没发生过拿货不给钱的事,我认为他是很讲信用的人,就经常赊一些毛皮给他。”
一来二往,两人处成了好朋友。
最后一次,刘建青给艾力赊了8.6万元的毛皮,买买提艾力带着货返回新疆,近半年时间没有音讯。
买买提艾力被骗了。扎克尔记得,他和父亲将25万元的毛皮赊给了一个哈萨克斯坦商人,货早已发出,款却迟迟收不回来,扎克尔心急之余专程去哈国找人,却发现人已经失踪了。
买买提艾力黯然返回留史市场,他没有告诉任何人被骗的经历。知道刘建青着急要钱,艾力先汇了5万元货款,又找朋友借钱还给他1万元,恰逢春节,用红枣、核桃等新疆土特产抵债1万元。
至此仍剩1.6万元未还清。买买提艾力每次见到刘建青都会说:“放心吧,剩下的钱我一定会还给你!”
对自己多年的客户兼老朋友,出于关心的目的,刘建青说,“如果有困难,这个钱就不要了!”
艾力总是摆摆手,“一定要还”。损失惨重的买买提艾力决定回新疆,当时,他被骗的货款加上河北、新疆两地的欠债总共43万余元。从此,刘建青再也没有见过他。
回到伊宁的家,艾力还给刘建青打过电话,再次表示会还钱。
刘建青有一次听市场的新疆籍厨师提起过艾力,“他卖了房子还账,什么都没了,回老家买了几亩地种地去了……”
这番话让刘建青心里很难受,艾力辛苦干了8年,到头来落得一无所有,他已经不打算要钱了。但他没想到这笔债艾力“惦记”了15年,临终前还嘱咐儿子扎克尔一定要把钱还上。
扎克尔辗转找到留史市场父亲的老店,如今已成为一家新疆人开的旅店,他开始一家家地寻找债主。
“我是买买提艾力的儿子,15年前父亲在这里做生意,欠了3个人的钱,父亲临终前托我来还钱……”整整一天时间,没有任何结果,但很多人都知道了扎克尔此行的目的。
扎克尔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这15年来,他们背负着巨额债务,卖了房子,在亲戚朋友帮助下,小心谨慎地做生意,已经把其他的欠款陆续还清了。
因为语言不通,同是维吾尔族的艾尔肯帮他写了一则告示,四处散发。告示按照扎克尔的原话写道:“父亲跟我说做人要讲信用,这些年他身体多病,请3位朋友谅解,诚信本善,是做人的标准。恳请当年和我父亲做生意的叔叔看到告示与我联系,让我完成父亲的遗愿!”
告示贴出后,15年前的债主一个个找到了,令扎克尔意外的是,得知父亲已过世,他们都纷纷表示不要钱了。
当年买买提艾力欠下李满仓6400元货款,李没有打欠条,推托不掉只收了4000元。债主王国台坚决不收钱,最终决定将4000元捐出去。
刘建青一见扎克尔,就知道是艾力的儿子,“那双一笑就眯成月牙的眼睛实在太像了!”那一刻他特别感动。
“我当时就感觉好像是老朋友艾力又回来了。”早年在留史做生意的刘建青,如今已经到肃宁尚庄一带经营,直到侄子听说了这事,双方才联系上。
“人已经不在了,我早已不再追究这笔欠款,但扎克尔一定要还钱。”刘建青最终决定拿出欠款的3000元做好事。
4月26日,扎克尔返回伊宁市后,将钱捐给了伊宁市塔乡第七小学身患脊柱侧盘畸形急需手术费的学生麦尔孜耶,受助学生专门给捐钱的叔叔致电感谢。
事后,刘建青越想越觉得不可思议,“从来没遇到过这种事,艾力一家太有诚信了,哪有人会为了15年前没人催的账到处找债主?”他把扎克尔父子万里还钱的故事发在了朋友圈,皮毛行业的朋友们纷纷点赞转发,在留史和尚庄两地引起很大关注。
对于扎克尔来说,他只是做了一件“欠债还钱、天经地义”的本分事,“父亲临终时身体难受得说不出话,仍念念不忘欠款未还的事,了却父亲的遗愿,我才安心!”(本报记者 王雪迎)(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