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 宏观政策为何渐行渐宽

18.06.2014  17:02

2013年下半年,宏观政策呈现“紧货币、紧财政和紧汇率”的格局,但进入2014年以来,宏观政策一改强力收紧立场,呈现出渐行渐宽的“微刺激”态势。 

从年初到3月,汇率政策的基调是“宽”,即从偏紧到宽松。去年汇率政策过紧,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升值近8%。从1月开始,央行“量”、“价”齐下,强力干预外汇市场,打破人民币汇率的单边升值。 

货币政策的基调是“稳”,即从偏紧到中性,央行于1月扩大SLF范围,并明确提出隔夜、7天、14天的利率门槛为5%、7%、8%,锁定利率上限,安抚利率持续飙升造成的市场恐慌。 

从4月到6月初,货币政策的基调是“宽”,即从中性到宽松。4月份第二周,央行公开市场操作结束连续8周的净回笼。4月17日和5月30日国务院常务会议两次宣布定向降准。 

财政政策的基调是“稳”,即从偏紧到中性。去年以来,财政政策名为“积极”  ,实为“偏紧”。4月以来,8次国务院常务会议连续推出一系列稳增长措施,扩大小微企业减税、扩大出口退税、上调铁路投资目标等相继浮出水面。 

近期的一系列迹象表明,伴随着经济下行压力的加大尤其是房地产投资的加速下行,更大力度的“微刺激”第三波正蓄势待发。 

其中一个重要信号,即为:李克强总理6月6日在中南海召开经济工作座谈会,重点不再是年初的强调增长目标弹性、淡化GDP目标,而是重申“确保”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任务。而作为当天会议的结语,“争取上半场表现不俗、下半场勇夺佳绩”更是释放了迄今为止最为明确的宽松信号。 

中央不会不明白房地产下行的压力,也不会不知道按照目前的趋势,下半年连上半年的“表现不俗”都做不到,更何况是“勇夺佳绩”。那么中央为什么还要如此明确地喊出“勇夺佳绩”、“确保”完成目标呢?只有一种可能:下半年政策力度将会比现在更大。 

综合判断,我们认为,更有力度的微刺激第三波正在逼近,核心思路是“宽货币、宽财政、宽信用”。 

从财政政策看,为扭转“八项规定”的被动紧缩,预计财政支出力度将进一步加大,助力稳增长。经济疲弱的窘境之下,4月出现财政存款大增和财政支出减速显然不合时宜,5月财政存款投放和财政支出虽然明显加快,但全年来看,仍有很大的松动空间,结构性减税、铁路投资仍是主要发力点。尤其是铁路投资,今年上调铁路投资计划至8000亿元,比去年增长20.1%,但前4个月同比下降2.8%。在经济下行压力下,预计下半年铁路投资会加大力度,同比增速将达30%以上,可以对冲房地产开发投资回落2个百分点。 

从货币政策看,央行将继续按照国务院的要求,加大货币定向宽松力度,并且可能以“定向宽松”之名,行“全面宽松”之实。即便如此,也没有违背“总量稳定、结构优化”的新常态,只是为了缓解实体经济过紧的融资环境。 

更重要的是,信用端也将逐步松绑。“紧信用”制约了“宽货币”对实体的支持效果,显然已成为当前经济的不可承受之重,未来必定会逐步松绑。央行方面,可能逐步放松信贷额度,并通过窗口指导加大对实体经济尤其是住房按揭贷款的支持,从近日央行调统司副司长徐诺金的表态来看,不排除下半年降准或降息的可能。银监会方面,也将适度放松存贷比限制。 

总而言之,“微刺激”不同于完全“不刺激”,当前经济面临向下的重压,中央显然担心如果不加大政策对冲力度,“稳中求进”将无从谈起,甚至可能爆发系统性金融风险。但是,“微刺激”更不是“大刺激”,其目标也是求“稳”、防风险,而不是求“快”、走老路。在这种情况下,下半年经济可能仍有下行压力,只不过走势会相对平滑。

 

 

信息来源:中国经济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