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8个战略性新兴项目撑起渤海新区产业“脊梁”

09.10.2014  16:54

      9月29日,渤海新区总投资389亿元的49个项目集中竣工、开工、签约。至此,渤海新区今年共有总投资1361.3亿元的128个战略性新兴项目实现竣工、开工和签约。这是渤海新区在“发力·攻坚·突破”工作总基调指引下取得的重大阶段性成果,是渤海新区向河北沿海率先发展增长极和京津冀新的经济增长极迈出的重要一步,意味着渤海新区产业聚集站上了更高的层次和起点上。
  今年年初,渤海新区自我加压,吹响了“项目建设攻坚战”号角,坚决打好京津冀一体化和河北沿海战略两张牌,努力打造临港产业“升级版”,依托现有产业基础,引进补链、延链项目,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同时坚持“大中选优、优中选强”,瞄准重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高新技术产业项目和绿色环保项目,促进全区经济提档升级、持续发展。
  为确保项目建设顺利推进,渤海新区立足“一切围绕加快发展、一切围绕项目建设、一切围绕投资者需求”服务理念,牢牢把握“保落地、保开工、保建设、保竣工”项目建设主线,建立健全项目建设管理和考核考评机制,对重大项目实行领导干部分包责任制,主动为企业排忧解难,积极为项目建设提供精细化服务,通过重大项目的集中突破,推动全区项目建设高潮迭起。
  谋篇布局 培育专业园区打造特色产业
  项目建设是经济发展的核心支撑。渤海新区以项目兴园区,以园区聚产业,围绕自身产业特色谋篇布局,共规划了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试点园区(生物医药产业园区)、临港物流产业园区、石化产业园区、黄骅汽车产业园区、南大港生态产业园区、中捷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海洋经济产业园区、中欧产业园区、黄骅港综合保税区等九大功能园区,形成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新格局。华润、中国一重、北汽等世界500强、国企及优质民企纷纷入驻,初步形成了以汽车、通用飞机、石化装备、高铁装备等专用设备制造为主的装备制造业体系和以石化、冶金、电力为主的临港重化工业体系。
  生物医药产业园区是渤海新区在京津冀一体化大背景下做出的重要战略决策,旨在承接京津地区生物医药产业转移,打造京津地区重要的生物医药产业承接平台。该园区重点建设高端原料药、生物制剂、现代中药等产业,通过以大型龙头企业为带动、科技孵化企业为支撑,形成点、线、面发展格局。目前,生物医药产业园区已汇聚建新化工、临港化工、序能生物等多家企业,同时,康辰药业年产500公斤盐酸洛拉曲克、维达药业年产300吨抗癌药、众诚集团年产550吨甾体药物中间体等一大批项目正在加快推进。
  中欧产业园区以生态、创新、特色、共融为核心发展理念,以通用航空产业、海洋工程装备、智能装备等高端制造业和先进高分子材料、高端金属结构材料、新型建材等新材料产业为主导,积极构建河北省对中东欧合作开放的平台。目前,园区与北京誉高有限公司合作引进的德国“云舞Ⅱ号”旋翼机飞机制造项目正在进行厂房设计;以世博会捷克国家展馆和斯洛伐克国家展馆、布拉格广场为主要景观的世博欢乐园旅游项目已投入运营;捷克NWH教学设备合作、斯洛伐克葡萄酒庄等项目正在加快建设。
  黄骅汽车产业园区在北汽集团华北(黄骅)汽车产业基地的带动下,汽车装备制造产业已经成为渤海新区项目建设的一面旗帜。投资3.5亿元的黄骅市金益电磁线有限公司汽车发电机项目、投资3亿元的隆元盛风光能半导体照明有限公司年产20万只LED汽车灯具、投资3亿元的北汽融晟(黄骅)汽车装备有限公司汽车轮毂配件等项目、投资8亿元的河北六合群汽车配件制造有限公司年产600万只汽车轮毂项目等项目的落地,对于渤海新区加速构筑以整车制造为龙头的汽车产业集群,打造国际化、现代化“汽车之都”具有重要意义。到2020年,黄骅汽车工业产值将突破1000亿元,成为我国北方重要的汽车制造基地。
  临港物流产业园区、石化产业园区、南大港生态产业园区、中捷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海洋经济产业园区等也都积极夯基础、招强商、壮产业、强服务、亮特色,推动渤海新区提质升级,绿色崛起。
  紧抓机遇 打造承接京津产业重要平台
  面对京津冀协同发展这一最大的发展机遇,渤海新区推出“创融京津冀、享占港产城”的新思路、新举措,充分发挥亿吨大港、广阔土地资源、雄厚的产业基础、优越区位和腹地纵深等优势,努力打造京津冀重要的国家级新型重化工业和装备制造业基地。
  通过资源吸引、精准对接、倾力招商,渤海新区吸引了一大批京津区域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的大项目、好项目前来落户。“项目突破、绿色崛起”,已成为渤海新区今年以来的“热词”。
  北汽项目是沧州市引进的京津重点项目之一,总投资100亿元,主要生产轻卡、面包车、越野车和重卡等十几个车型,目前月生产整车能力已达3000辆,规划年生产能力达40万辆。在渤海新区已有的400多家汽车关联企业的基础上,北汽后续项目的跟进将吸引更多上下游企业聚集,成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典范。
  目前,除已有北汽集团、中海油、中国一重等一大批央企落户外,一大批中小企业也纷纷入驻,并逐步发展成为渤海新区的中坚力量。
  北京安耐吉能源工程技术有限公司新型催化剂和催化剂材料项目,成为渤海新区新材料产业的有力补充;投资6.6亿元的北京赛诺科技有限公司海水淡化及设备制造项目将助力渤海新区海水淡化产业进一步提档升级;北京中科吉业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投资6亿元在南大港产业园区建设的瑞港湾度假村项目将成为渤海新区旅游休闲产业的重要板块;投资340亿元的万国石材城吸引了上百家京津石材企业入驻。
  在引进单体项目的同时,渤海新区也在积极探索项目的“批量”引进。中捷高新区与中关村的合作就是一种新模式,双方建起了微型科技项目众筹创业中心,量身订做了联网微型科技园、留学人员微型创业园、孵化微型科技园3个微型科技园,每个微型科技园中可以进入20-30个微型企业,重点承接孵化中关村互联网企业,承接海外优秀创业项目在中国落地、留学人员创业孵化基地,中国最具发展潜力的众筹项目也会在中捷落地、孵化最新的众筹项目。
  为实现对京津服务的全面对接,渤海新区黄骅新城规划了国际旅游区、高教园区、商务休闲区、总部经济区、科技创智区、综合服务区等不同功能的服务板块,从人才培养、科技研发、商务接待、休闲旅游、配套服务等多方面对接港口与产业发展。
  科技创新助推绿色崛起
  通过科技创新发展循环经济、实施转型升级,是实现绿色崛起的必由之路。
  为了促进循环经济发展,发挥国家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园区的引导作用,渤海新区出台了《渤海新区循环经济实施方案》方案,确定在产业园区建设中,按照产业设计一体化、公用工程一体化、环境保护一体化、物流运输一体化和管理服务一体化的要求,实现各种资源的合理、有效、最大化利用。
  在招商引资环节渤海新区坚持产业链招商,引入循环经济理念,凡是能够形成循环产业链的项目,优先批办进区;能够构成循环产业链的企业,都要在同一规划区内安置,并在项目建设、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一以贯之。
  渤海新区通过采取政策激励、资金扶持、技术保障、项目储备、考核监管等措施,建立起了循环经济发展的长效保障机制。目前,一条企业内部“微循环”、企业之间“小循环”、园区之间“中循环”、整个新区“大循环”的循环经济发展之路正在形成。
  冀中能源金牛化工公司在PVC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氯气通过管道供给沧州大化聚海分公司生产TDI使用,而沧州大化在TDI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副产品氯化氢,则又反向通过管道供给金牛化工作为生产PVC的原料使用。这样沧州大化聚海分公司省去了氯化氢的回收装置,金牛化工也不需再设氯化氢的生成装置,从而实现了企业间产品的循环利用。沧州大化每年可为产生直接经济效益5000万元。
  浓盐水是国华沧电在海水淡化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但他们并没有丢弃,而是经过简单加工再生产原盐,大大节约了资源,提高了生产效率,使使国华沧电每年新增原盐产量15万吨。
  创新推动新工艺、新技术在生产中发挥巨大作用,从而实现产业转型升级。目前,绿色环保为主要特征的高新技术产业在渤海新区产业布局中已占据重要地位。
  中铁600万吨钢达产后,加快产品结构调整,大力发展高附加值新产品,重点开发汽车大梁钢、弹簧钢、铁路火车合金耐候钢、集装箱耐候钢等特钢产品,向价值链高端延伸。
  震威电子有限公司将在中捷产业园区投资2亿元,建设手机微型摄像头制造项目成功签约,该项目将建设无尘厂房车间,配套16条微型摄像头生产线,每条生产线每年预计生产600万粒微型摄像头,产品具有全球领先的光学防抖技术。
  投资11亿元的欧亚管业有限公司海洋输油输气柔性管道项目竣工投产,其生产的管道具有良好的柔软性能、耐化学性能及抗老化性能,解决了传统硬质管道存在的施工难、耐化学性能差、无法整体弯曲等诸多问题,效果及各项技术指标均接近世界先进水平。
  一批高技术、高效益、高附加值项目的陆续落户和建设,推动着渤海新区的创新能力和产业水平不断迈上新台阶。
  在大批生产企业入驻渤海新区的同时,与之配套服务的科研院所机构及大批科研人才也随之而来,北京交通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科院过程工程研究所等众多国内知名院校和科研单位,均在此设立了独立学院、研发中心或生产基地。
  潮平两岸阔, 风正一帆悬。渤海新区正借助河北沿海战略和京津冀一体化战略,加快项目建设,推动临港产业聚集,实现绿色崛起。

      来源:中国经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