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庄新乐一农民自建民俗馆免费开放(组图)

01.03.2016  09:45

    展出藏品上万件 免费向大众开放

    ■石家庄新乐市农民赵会坡喜欢收藏,办了一个民俗馆,免费向大众开放,他希望以这种方式留住中华文化的根。民俗馆坐落在新乐市桥东区长寿路与民生街交叉口西北角,展品包括唐、宋、元、明、清及民国时期的瓷器、玉器、服饰、农业手工业生产用具等十几个类别上万件。本报首席记者 李青 摄

    新乐一农民自建民俗馆免费开放

    ■赵会坡正在忙着整理。

    ■泥塑人物惟妙惟肖。

    ■拍照留念。

    ■古代服饰。

    ■昔日场景再现。

    ■馆内上万件藏品是其20多年搜集的 开放后每天上千人次参观

    ■有人重金收购藏品被拒:它们存在的最大价值是让更多人看到

    14个展厅,展品包括唐、宋、元、明、清及民国在内的瓷器、玉器、古代服饰、农业手工业生产用具等十几个类别上万件藏品……在石家庄新乐市桥东区长寿路与民生街交叉口西北角,坐落着一座别具特色的博物馆——会坡民俗馆,它的创办者是当地一位地地道道的农民,名叫赵会坡。赵会坡年轻时开始喜欢上收藏,这上万件民俗物品,是他用20多年时间搜集来的。赵会坡自费建成的民俗馆自正月初一免费开放以来,每天参观者达上千人次。赵会坡说,他希望以这种方式留住中华文化的根。

     探访

    民俗馆有点儿像

    古装剧拍摄现场

    赵会坡的民俗馆开在新乐市一座不起眼的三层小楼内,租用的场地虽然简陋,但经过重新装修和布局,却风格独具,别有洞天。进入民俗馆的大门,转瞬之间仿佛来到数百年前的乡村农舍:铺着花格粗布的土炕上,一名老妪盘腿而坐,一手摇动纺车,一手轻挽长线;老妪身旁,另一年轻女子坐在织布机前,脚蹬踏板,站在她的近旁,仿佛能听到机杼声声……来到后院,又宛如置身于乡间集市,剃头匠的挑子、卖货郎的扁担、载满货物的马车、一针一线纳成的千层底、挂满整面墙的竹篮子、煤油灯等各类物品数不胜数。这些物品有的棱角磨损表面斑驳,有的颜色脱落蒙上灰尘,它们被人们从无数个平凡的角落发掘而来,聚集在这里,向人们诉说着一段段尘封的记忆。

    来到二楼,整个大厅被分隔成大大小小的单间,各式雕花木床、木柜、桌椅等生活用具布局其中,又有各色人物与之陪衬,或独坐绣床,或临窗烹茶,或翻阅书卷,一室一景,引人入胜。

    参观的人群中既有操着一口本地方言的普通村民,又有衣着光鲜的外地游客。面对一件件藏品,他们发出的是相同的赞叹之声,既如时空穿越,又仿佛置身古装剧的拍摄现场,惊叹之余纷纷拍照留念。每当此时赵会坡都会热情地走过来,如数家珍般地一一介绍每件展品的名称和用途。

    赵会坡介绍说,从今年正月初一民俗馆开放以来,每天的参观者都达到上千人次。只要有时间,他都会亲自担任讲解员,“目前我们一共开设了14个展厅,展出了唐、宋、元、明、清及民国在内,包括瓷器、玉器、古代服饰、农业手工业生产用具、家具等十几个类别的上万件藏品。”他介绍说,每个展厅的布局,场景设置都经过了仔细的考量,特别是一些古代家具以及农业、手工业生产用具,还加入了泥塑人物的设计,力图还原不同年代的场景,令参观者有身临其境之感。

     讲述

    从倒卖铜钱开始

    走上收藏之路

    说到这数以万计的珍贵展品,就不得不提赵会坡20多年的收藏经历。赵会坡坦言,自己是因为一枚铜钱而走上了收藏之路。“我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从小体弱多病,没读过书,身无一技之长,年轻时听说收集古代铜钱做转手买卖能赚点小钱,就开始想方设法地从各处搜罗铜钱,后来在这个过程中不断见识到很多有意思的老物件,就顺手搜罗过来,慢慢地收藏品类越多,眼界越开阔,也就越‘陷’越深。”赵会坡笑称,当初的自己从没有想过未来能够有如此庞大的收获。

    然而收藏之路并非一帆风顺,由于家庭条件有限,他经常面临各种困境。“骑着一辆破自行车十里八乡到处转,看到老房子就兴奋,有些旧笸箩、煤油灯等小物件,主人家用不着了,可能就直接让拿走了,但一些值钱的东西就没那么容易了。”赵会坡回忆说,十多年前他曾独自骑车到保定唐县,在县城北部一个农村他打听到有位农民家里藏有一座定窑香炉。“看到实物后我非常激动,因为那座香炉的确是北宋定窑的真品,而且保存完好,十分难得。”然而听到对方的要价后,赵会坡却像被泼了一盆冷水,“在那个年代,2000元不是一个小数目,可是思来想去,我对它始终割舍不下。”就这样,赵会坡连日返程,辗转6家亲戚朋友,终于在两天时间里凑齐了2000元,这才将魂牵梦萦的那座香炉收入囊中。

    另外一件明代铜质佛像的收藏经历则更为波折,为此他往返行唐县不下30次,最终佛像的主人才答应出手。“当时我就向他们承诺,如果佛像卖给我,将来任何时候,只要他们想看都可以随时见到,如果卖给别人,可能这辈子就再难见到了。”赵会坡说,也正是这句话最终感动了持有佛像的那对老夫妇,而在之后的日子里,他也果真兑现诺言,将佛像陈列在展馆里,随时供各方人士前来参观。

    20多年收藏之路,赵会坡经历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风吹雨淋、挨饿受冻都是常有的事,亲戚朋友也不理解,可我认定了这项事业,就一定要坚持下去。”就这样,赵会坡成就了上万件的馆藏。

     自费建展馆

    让更多人了解民俗文化

    随着接触的民俗物品越来越多,赵会坡对这份事业的喜爱不断加深,同时也更加意识到自己肩上的担子越来越重。如果说最初搞收藏的目的是养家糊口,那么促使他不断走下去的则是一种社会责任。“现在的社会越来越发达,老一辈的很多生活方式、风俗传统离我们越来越远,如果不及时传承下来,很多人就再也没有机会看到,那样的话太可惜了。”他深深地意识到,仅仅是收藏还不够,他应该让更多的人见到这些藏品,了解它们背后的民俗文化。

    经过近两年的构思和筹划,赵会坡决定建一座民俗馆,让自己的藏品重新进入世人视野。2015年初,他在新乐市区一繁华路段租下一座三层小楼,又聘请了两名木匠,便开始了整个楼内的装修和布置。“这些物品如何摆放,古时候的人们如何使用,只有尽最大的可能去复原,才能让大家更愿意看,能看得懂。而要做到这样的装修,就必须对每件物品都很熟悉,甚至亲眼见过,而这些要求即使是聘请最好的装修团队,恐怕也很难做到。”为此,赵会坡决定亲自指导展馆内的每一处设计,小到一件古代妇女头饰的摆放,大到织布机、水车以及各种寝具的安置,他都要一丝不苟地向木匠师傅反复说明,直到最大限度地将原景重现。

    “目前一层、二层的布设已经基本完成,三层还在设计中,以后将作为精品展区,主要展示一些珍贵的瓷器等物品。”赵会坡说,按照原有的工程进度,民俗馆正式开馆最早也要等到半年以后,但自从去年当地学校进入寒假后,就有不少家长打来电话,希望能带孩子来参观,还有一些学生也自发赶来,希望能够先睹为快。“没想到民俗馆还没开放就出名了,我只好提前半年开馆。”面对人们的热情,赵会坡内心的成就感油然而生。

     声音

    出价再高也不卖

    让更多人看到了解是

    展品存在的最大价值

    民俗馆开放近一个月来,收获了来自各界的认可和鼓励。新乐市宣传部宣传科科长贾敏杰告诉记者,该县虽然建有文化馆、文物馆等文化场馆,但作为集中展现传统民俗文化的场馆,赵会坡的民俗馆却属独家。民俗馆开放后他也第一时间到场参观,“里面展出的一些物品年代十分久远,很多甚至连我们这代人都不认识,如果不是这次展出,很多年轻人也很难有机会见到这些物品,了解这部分文化。可以说,这所民俗馆让人们多了一个接受传统文化熏陶的场所,也让我们新乐市的整体文化氛围更加浓厚。

    张文莉是定州博物馆文物鉴定、修复方面的专家,同时也是赵会坡多年的好友,在民俗馆的场景布局中就有不少来自她的建议。采访中她也对民俗馆赞不绝口,“很多物品本身并非多么贵重,但当它恢复到当时的场景中,作为整体呈现给世人时,它们身上所体现的文化价值却是无法估量的。

    随着民俗馆名声渐起,也引来不少觊觎的眼光,一些有钱人看中了某件展品,想要重金买下收藏,还有外籍商人提出收购整座民俗馆,对于这些金钱诱惑,赵会坡都毫不犹豫地一一拒绝了,“对于我个人来说,收藏只是一种爱好,但它并不是最终目的,让这些物品呈现在更多人面前,了解它们的渊源以及附着在上面的民俗文化,这才是它们如今存在的最大价值。

    如今,赵会坡依然会奔走于天南海北,搜罗各种民俗物品,不断扩大自己展馆的内容。他说,虽然目前民俗馆的经营还需要源源不断地投入,但他不会改变自己的初衷,“即使有一天我自己干不动了,我的孩子还会继续这项事业,做一名中华文化的传承人。”(文/记者 马英娟 图/首席记者 李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