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应当引领新时代的新风气
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主持召开了文艺工作座谈会,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高度,阐明了文艺在当前历史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指明了文艺发展方向。他强调:“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文艺的作用不可替代,文艺工作者大有可为。广大文艺工作者要从这样的高度认识文艺的地位和作用,认识自己所担负的历史使命和责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努力创作更多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鼓舞全国各族人民朝气蓬勃迈向未来。”这是对文艺事业的期望与要求,也是对文艺工作者的重托与鼓舞,在文艺界产生了热烈反响。
文艺与时代息息相关。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艺,进步的文艺总能为它的时代提供积极的精神营养和思想力量,提高人们的精神境界和道德情怀,推动时代进步和社会全面发展。近代以来,文艺始终与中华民族共命运、同忧患,先天下之忧而忧,为民族的救亡图存呼号呐喊。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的新文艺,更是肩负起思想启蒙的使命,从个性解放、精神觉醒到民族救亡,始终站在时代前列,引领着民族解放的时代主题。尤其是延安文艺座谈会之后,文艺进一步与时代相呼应,与人民相结合,从人民大众中找到了力量源泉,形成了划时代的“人民文艺”的潮流,对人民大众投身民族解放斗争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唤起工农千百万”,“敢教日月换新天”。新的文艺,新的面貌,新的天地。20世纪,对中华民族而言,是抗击侵略、浴血奋战、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世纪,是从贫弱交加的苦难中,从列强欺侮的屈辱中艰难地站立起来的世纪。恰恰是在这个从危亡到新生、从古老向现代转变的历史进程中,新的文艺产生了,也只有新的文艺才能感应时代脉搏,顺应历史潮流,唱响古老民族走向新生的希望与力量。名家辈出,群星灿烂,看一看鲁迅,就会明白为什么我们的国民必须要觉醒;听一听《黄河大合唱》,就会感受到我们民族的觉醒与力量。说五四以后的新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是民族精神的灯火,实不为过。新文艺,为中国社会进步、为中华民族自信自强地屹立于世界东方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力量。
回顾历史,不难发现,凡是文化昌明进步、文艺健康繁荣的时代,都是国家走向强盛、历史走向文明的时代,汉代如此,唐代更是如此。唐代的诗歌、散文、书法,大家迭出,高峰并峙:诗之李杜,文之韩柳,楷书之欧体颜体,草书之颠张狂素,皆是双星对出,交相辉映。如果说汉代的文艺以古朴浑拙著称,那么唐代的文艺则以豪迈气势夺人。后人一再仰叹的“盛唐气象”到底是什么?“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传达出来的皆是壮阔辽远之意象。想落天外,思接八荒,日月星辰,大江长河,盛唐气象首先是一种大胸襟、大格局、大气量,没有任何的小家子气。“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我们的先人就是这样自信,舍我其谁。这是一种志存高远、底气十足的自信,在胸豪情、凌云壮志催促着人们开拓进取。正是这样自信的胸怀和气度,创造了文化高峰,创造了盛唐时代。唐之盛,有其历史趋势,有其文化精神,有其文艺境界。“文艺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是之谓也!一个伟大的时代,一定有其坚实的、健康的文化精神作支撑,一定有其文艺的春风召唤。文艺与时代,就是这样密切相关、相辅相成,可以说,没有中华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