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就是大街小巷都干净 文明就是城市就是自己家
本报讯 (记者 程丽娜 实习记者 田思雨)随着我市创建文明城的活动不断深入,老百姓的生活也有了许多变化。这种变化宛如一缕清风带着文明的花香沁入心田。本报推出“我眼中的文明城”征集活动之后,市民们踊跃参与,或打来电话,或发表微信微博,描述了自己眼中的文明城。
每天清晨,张春荣的身影都会出现在谈南路育才街附近。她不断地挥动着扫帚,将汗水洒在这段千余米的街道上。在张春荣的眼中,文明城市就是大街小巷都干净整洁。张春荣来自贵州省溪水县,十多年前,她和爱人一同来省会闯荡,一家四口都租住在白佛村附近。虽然不是本地人,但张春荣一家在省会的生活并没有感到不便。“我和爱人都是外来务工人员,但子女享受的是‘城里娃’同等的教育。”张春荣说,她的孩子出生在石家庄,女儿刚出生的时候,她和爱人曾担心省会学校不接收外来务工子女入学。没想到,省会十分关注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情况,也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让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近零障碍入学。
“多亏了政策好,孩子上学才这么顺利。”张春荣感激地说,刚到石家庄,她就成为了一名环卫工人。十多年里,她用脚步丈量着这座城市的大街小巷,亲眼见证了这座城市的华丽变身。“变化太大了,感触最深的还是市民素质的提升。”张春荣说,就拿路面上的垃圾举例,街道两旁,每隔几米就设置了垃圾桶,市民们都自觉地把垃圾投入垃圾箱,地上几乎没有垃圾,给他们的工作减轻了不少负担。
张春荣说,伴随着城市文明的提升,环卫工人的地位也提高了很多,社会各界对他们也十分关心。有些店铺老板看到张春荣和同事很辛苦,会请他们到店里休息一下。还有一些好心商家为环卫工人免费提供餐饮。除此之外,逢年过节,爱心企业和爱心市民还会为他们精心准备许多实用的礼物,温暖人心。“无论冬天还是夏天,我们都会领到相应的保暖、防暑物品。”张春荣说,在省会生活,外来务工人员也会有一种家的感觉。
每位市民都是创建文明城市的评判者、参与者、受益者,本报特别推出“我眼中的文明城”栏目,说一说您眼中的文明城是什么样的?您对文明城的愿景是什么?欢迎您参与此次活动,参与方式如下:
1.关注“石家庄日报”微信,将您的想法和建议告诉我们。
2.如果您对省会争创文明城有任何体会、意见与建议,您可以尽情地发挥您的文采,将您的体会、意见与建议撰写成文,发到本版邮箱中:[email protected]。
3.假如您是网络微博达人,可通过石家庄日报官方微博—腾讯:http://t.qq.com/sjzrb2012进行反映。
4.您还可以通过新闻热线96399进行电话反映。
我眼中的文明城
编辑: 张小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