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报告文学“首钢三部曲”出版 反映首钢大搬迁

30.08.2015  21:28


第22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期间,举办长篇报告文学作品“首钢三部曲”推介会。 高红超 摄

  长篇报告文学“首钢三部曲”出版 全景式反映首钢大搬迁

  中新网北京8月30日电 (高红超)为期5天的第22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于30日在中国国际展览中心(新馆)落下帷幕。期间,共计约100万字、全景式反映首钢大搬迁的长篇报告文学作品“首钢三部曲”在书展上发布。

  “首钢三部曲”包括《曹妃甸》、《首钢大搬迁》、《大海上的钢城》三部作品,由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河北知名报告文学作家王立新历时十年创作而成。整部作品讲述了首钢在战略决策、搬迁过程中感人的故事,刻画了首钢人团结奋进的群体形象。

  据介绍,首钢是中国十大钢铁企业之一,也是唯一立足首都的钢铁企业。它创办于1919年,即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第二年,是中国最早的民族钢铁企业之一,迄今已有近百年历史。1984年,首钢首创承包制,成为中国国有钢铁企业改革的旗帜。1994年,首钢年产钢800多万吨,位于全国之首。首钢发展最高峰时员工多达26万人,120多家下属单位和分厂,曾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钢铁企业。

  “曹妃甸是位于渤海湾深处水位最深的‘钻石级’港址,开发建设这片难得的港址资源曾经是几代志士仁人的梦想。”王立新说,2005年2月18日,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复了首钢实施搬迁、结构调整和环境治理的方案,北京和河北、首钢与唐钢联合建厂,不仅对开创曹妃甸工业区起到了龙头作用,也为京津冀协同发展起到了示范作用,使这片涨潮时只有四平方公里的海中之岛,成为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窗口、环渤海新型工业化基地和首都经济圈的重要支点。

  王立新说,历来中国的钢铁企业大都依托矿石资源而建在城市,首钢京唐公司的诞生,彻底改变了这一环境污染、运输成本加剧的历史性布局,从而成为中国第一座沿海临港的现代化钢铁企业,不仅对带动河北沿海经济的发展,而且利用延伸产业链,带动上下游企业的扇形扩张,对于辐射京津冀和西北、华北辽阔腹地的开发,都有积极意义。

  《曹妃甸》和《首钢大搬迁》均被中国作家协会列为年度重点选题,分别记述了首钢搬迁曹妃甸的决策过程、搬迁的现实意义及深远影响;反映了首钢九十年的奋斗史以及首钢搬迁的具体过程,刻画了首钢人团结拼搏、勇于奉献的群体形象。最后一部作品《大海上的钢城》于2015年8月面世,反映了首钢搬迁曹妃甸以后,克服困难,创造科研生产奇迹的过程。三部曲构成了首钢搬迁曹妃甸的开篇、中篇和尾声的有机整体,相互衔接,又独立成篇。

  “大量的科研数据和科学决策的具体过程,对振兴中国钢铁行业,具有现实的指导和示范作用。”河北教育出版社副总编辑郝建国认为,“首钢三部曲”是对中国钢铁工业乃至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形象化记录,具有史诗般的恢宏,是中国工业题材报告文学的精品力作。

  “我并不是第一位到首钢采访的作家。”王立新说,早在上世纪50年代,著名作家周立波在完成反映东北地区土地改革内容的长篇小说《暴风骤雨》之后,刚一进入北京,就来到当时的石景山钢铁厂挂职,他深入生活,以高炉大修为背景,创作出了中国最早的钢铁工业题材长篇小说《铁水奔流》。其后,又有一些作家陆陆续续来到首钢,创作出了诸如王宗仁的长篇报告文学《周冠五与首钢》等。尽管如此,反映大工业题材,尤其是反映钢铁工人生活的文学作品还是太少了。

  王立新认为,今天的首钢与当年周立波到石景山钢铁厂时的境况大不相同。当年是如何建设北京最大的钢铁企业,今天则是如何使规模巨大的钢铁企业搬出北京。十多万首钢人背井离乡,陆续到长城脚下和渤海岸边一片又一片荒凉的处女地上,从零开始创业、创新、创优,辉煌而又悲壮。“说是首钢搬迁,实际上并不是把原有的设备整体拆卸,搬到另一个地方去,而是把一座正在生产中的现代化大型钢铁联合企业彻底停产,在完全陌生的冀东沿海,建设一座又一座崭新的现代化钢铁厂,再造一业多地的新首钢。

  “在传统的文学作品里,钢铁工人大都是傻大黑粗的模样,然而,我在首钢,接触到的多是具有现代理念和现代技能的高层次管理人才。”王立新说,他们不仅在工作上非常出色,而且有不少人喜好文学,他们常常自费购买和阅读刚刚出版的文学作品。他们差不多都有一个共识,那就是描写产业工人的文学作品太少了,在小说、影视、舞台上,很少见到优秀的产业工人的形象。

  十年中,王立新采访了近百位老、中、青三代首钢人。他感到,中国正在由钢铁大国向钢铁强国迈进。在这个悲壮的历史进程中,产业工人是中坚力量。反映大工业题材的文学作品之所以比较少,一是熟悉这方面生活的作家不多,二是比农村题材或其它题材相对难写。“在写作过程中,我意外发现,产业工人的生活远比农村题材还要丰富多彩,是一座又一座开掘不尽的富矿。”(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