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院举办学术报告会
近日,文学院特邀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孟蓬生教授和北京大学博士生导师中文系董秀芳教授来院讲学。文学院两百余名师生认真聆听了两场学术营养极高的讲座,共享精彩的学术盛宴。
3月11日上午,孟蓬生教授以“科研创新漫谈”为题,结合自己的科研经历,探讨了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在人文和社会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以及运用创新思维获得新知的方法。孟老师首先就高校发展现状分析了科研创新对人文和社会科学的重要性,并提出人文科学的创新就是获得新知识、新观点、新方法和新理论。之后孟老师结合汉语的相关知识,分别从材料与创新、方法与创新、理论与创新、继承与创新、质疑与创新、创新之大忌等六个方面作了重点介绍。他着重提到在材料上,需要开拓眼界,积累材料,突破学科的限制,重视例外的情况;在方法上,拓展方法的应用范围,多视角地开展研究;在理论上,全面观察事实并归纳出系统的理论体系。他也勉励大家做学问要有质疑的精神,切勿人云亦云。
3月12日上午,董秀芳教授以“从古今对比中看汉语的变与不变”为题,结合自己的学术研究经历,形象地将当代语言学视角下的古代汉语比作沙滩上的贝壳,进而指出古今汉语的差异和相同之处,都有值得我们思考和关注的内容。报告分两大部分,一是从古今汉语之异看语言的演变规律,一是从古今汉语之同看汉语的“基因”。其中既有理论体系的介绍,也有具体的个案分析;既有先生比较成熟的汉语词汇化研究成果,也有最新的尚处于研究阶段的学术问题。但都体现了董先生古今汉语相沟通、语义语法相联系的治学思想。她从“相同语言形式的不同性质”“语义的不同表达形式”“语法形式的有无及其功能的变化”,对现代汉语的一些共时现象进行了解释,并对不同理论的解释性进行了深入的验证。从“词法特征”“句法结构”“重要的语义关系”“认知特点”等方面,指出古今汉语相同、但普通语言学理论又无法解释的现象,也应成为今后研究的着力点。
两位教授的报告形象生动、观点新颖、论证严密,为大家以后的学习和研究提供了有价值的思路和方法,在座的各位老师和同学对自己所学的专业获得了新的思考和认知。文学院桑宇红教授对讲座进行了精彩的点评,并鼓励各位同学多关注语言现象、多思考、多学习,在语言学科研创新的道路上要善于思考、敢于质疑、勇于开拓,从中获得学习的乐趣。
(供稿:文学院;编辑:网络新闻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