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文化遗产现状如何?以后将如何保护和开发?

14.06.2015  15:02

河北广播网6月14日消息(记者冠华)昨天(6.13)全省共有115处具备条件的文物单位实行减免费对公众开放,让广大民众走近和感受我省丰富灿烂的文化遗产,共享文化遗产保护成果。我省的文化遗产现状如何?以后将如何保护和开发?

河北是文化遗产资源大省,不仅有长城、避暑山庄、清西陵等5处世界文化遗产,还有河北梆子、吴桥杂技、唐山皮影等1万多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珍贵的文化遗存散发着燕赵泥土的芬芳,延续着燕赵大地的千年文脉。

河北省社科院旅游研究中心主任高海生:我们河北省文化遗产特别多,分布非常广,而且包括的内容也非常多。更重要的是,这些文化遗产凝聚了很多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民族精神,是文化精华的凝结。

近些年,我省不断加大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但是,面对如此多的遗产,做到全方位地保护还是有一定难度。

河北省民俗文化协会会长袁学骏:据我所知,万里长城河北段有好多地方也在坍塌,它总是需要很多钱去维护、维修,还有一个问题就是,万里长城、大运河战线都太长,上千里啊,这样保护起来在人力物力上消耗非常大,光靠中央政府的钱是不够的。

在袁学骏看来,文化遗产的保护应该以政府为主导,引入社会资本的力量,全社会共同参与,共享文化遗产保护成果。

开发利用的确可以让更多的人知道、了解我省的文化遗产,并代代相传,可不少人也担心会出现文化遗产开发过度的情况。对此,河北省社科院旅游研究中心主任高海生认为,理想的状态就是让文化遗产在保护中有序开发,在开发中更好地受到保护。

高海生:下一步,要重点把河北省的文化遗产充分做起来,我们的规划,我们的设计,一定要按照规律去做,文化产业规律、旅游产业规律,让人们真正从文化遗产当中产生民族的自豪感。

除了资金的短缺,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发展更是面临着技艺濒临消亡、后备人才短缺等诸多问题。传承人是非遗保护的核心和关键,很多技艺只能靠古老的口传心授,因此对徒弟的要求很高,既要耐得住寂寞,还要有很高的素质,很多不能马上产生经济效益的非遗项目更是很难吸引年轻人的目光。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后继乏人的困境,中国艺术研究院学者田青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中国艺术研究院学者田青:目前我们非遗项目传承人的缺失是个普遍现象。我觉得就使他们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基础,包括传承人制度的建立,包括我们的教育,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列入相应的教育体系里面去,这样我们的传承就变成一种活态的传承,像流水一样,不断地流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