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文化的人,才会既富起来又幸福起来

18.06.2014  17:41

孟屾

经济和文化,是社会前进的两个轮子。文化产品同物质产品功能是不一样的,文化产业化不等同文人商品化。必须把握好文化产品的意识形态和产业属性,处理好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赚钱不忘育人,育人是第一位的。在文化产品产业化时,不能失去本真,不能忘记初衷。要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文化引领社会健康向上的作用。

———日前,河北省委书记周本顺在省直文化单位调研时发表这番讲话。

有人曾经这样描述我们现在所处的这个时代:普遍存在诚信缺失、道德滑坡、行为失范、底线堕落等等现象。虽然说得有些严重,但是却也反映了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观念及价值多元的现实。因此,好多的人都普遍感觉,虽然现在的物质条件和经济水平比以前提升了,但是仍旧感觉不到满足,也就感受不到享有多大的幸福。产生这种现象的根本就在于,没能准确处理好经济和文化的关系,没能有效地取得两者之间的平衡。究其原因是经济、文化和人们三方都存在着问题。

首先,经济上表现出过分追求利益最大化。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需求对资源配置和生产要素流动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追逐经济利益的最大化本也无可厚非。但是,过分追逐利益和唯利益最大化就是一种市场经济的病态表现。物质产品产业化是为了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文化产品产业化则要兼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并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以增强文化对人的精神的影响力。健康的社会一定是这样一种状况:经济和文化,是同时驱动社会前进的两个轮子。如果两个轮子,一强一弱,甚至只有一个独轮,可能只会换来经济的一时繁荣,却导致诚信缺位、人文精神丧失以及价值偏颇的深层危机。

其次,好的文化产品供给不足。文化产品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具有精神、意识形态的属性,本身就凝聚着一种价值观,它的第一作用是育人,培育人们具备良好的道德,承载着塑造人文精神、引领社会风尚、提升道德素养的重要职责。事实上,资本角逐文化产业,也是出于趋利的本性。在资本主导的市场,鲜有讨论思想价值、作品质量、历史真伪,关心的是数字,在意的是利益。倘若一味以资本的指挥棒来指导文化的发展,只会将文化的从容淡定卷入资本的漩涡中,资本的急功近利最终还能让文化变味乃至变质,导致的是正向和优秀的文化产品缺失,缺乏对社会和人民正确价值的引领和导向,从而无法培育出厚重的文化土壤,形成切实的文化价值。

第三,人们陷于金钱至上,唯利是图的怪圈。人们偏颇地认为“金钱的高度等于事业的高度,经济的丰厚等同于人生的成功”。然而,富起来不等于也会幸福起来,因为,经济效益和价值只有在人文精神和文化的照耀下才有光彩。英国文化学家泰勒将文化形容为“人类在社会里所得一切的能力与习惯”。可以说,能够赚钱是一种本领,而能够感受到幸福、享受到快乐也是一种能力,并且是获得一切的根本的能力。这种能力不是天生的、也不是在挣钱的过程中自然而然的产生,而要靠人的学习、人的修为、人的文化才可以获得。因为,文化塑造着人的人文精神,影响着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文化是平衡着经济和思想的秤砣。因此,有文化的人也更容易感知和获得幸福,他们的幸福指数往往也最高。

让我们主动地去学习、去消费、去使用、去享受那些健康的、向上的、积极的文化产品吧,去接受主流思想观念和行为规范的教育和熏陶,在是与非、对与错、善与恶、美与丑、真与假、好与坏等问题上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和思想观念,激起对真善美的向往和追求,增强发现幸福、感受幸福和获取幸福的能力。千万别让经济绑架了文化,让我们同样不要忘了致富是为了什么而出发。那就让我们在这个伟大而美好的时代里,一边赚钱,一边学习,且经济且文化,且富且幸福吧。

编辑: 张小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