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人数字:全国已压缩会议58.6万个

29.10.2014  12:34

惊人数字:全国已压缩会议58.6万个

数字背后折射“会议依赖症”之重,病根则在于热衷“形式”的懒政思维

内部协调、业务学习、表彰总结、动员推进……都离不开两个字:“开会”。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以来,全国已压缩会议58.6万个——即使按每个会议只有半小时保守估算,连续开完这些会仍需33年。

惊人的数字背后,折射的是“会议依赖症”之重,病根则在于热衷“形式”的懒政思维。

时间都去哪儿了?一年开会百万个

全国各党政机关一年要开多少会?此次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或许给出了一个答案:如果按照全国压缩会议58.6万多个、下降24.6%计算,开展活动前全国党政机关的会议至少有238万个。

自去年中央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以来,不少地方纷纷做出“改进会风、削减文山”的表态,但记者查阅后却发现,一些部门2014年的会议费预算不但没有下降,反而“逆势上扬”,增长了4倍多。

计划外的会议成部门审计“常客”。去年,审计署公布了57个中央部门单位2012年度预算执行情况和其他财政收支情况。审计发现,半数以上中央部门单位都存在计划外召开会议的问题,有的一年计划外召开的会议高达200多个。

以会议落实会议成多轮整治“牛皮癣”。一有事情发生,优先“会议落实”,一位在县里挂职过的干部说,同样的一项工作内容,县里要开四个会,先是常务会议“研究”,再是扩大会议“讨论”,再向常委会“汇报”,最后召开干部大会“传达”。

大会套小会、开会变“收费”,低效背后暗藏腐败

本应是交流探讨,却成为公款旅游的“遮羞布”;原是加强透明监督的会议费,却成奢侈浪费的“隐身草”。会议层出不穷,说到底是“短期效益至上”原则催生出的短期行为,背后是推诿卸责、规避风险。

——大会套着小会,不开就被“批评”。此前记者曾向20多位人大代表问卷调查,九成以上都认为“传达上级文件精神”成为会议目的“首选”。

——开会暗藏“收费”,权力伸手要钱。“每到年底,各种名目的会就‘扎堆’,有些都是借开会的名,行收费的实。”山东一家私营企业主透露,“开个座谈会,多少收点费。”正是因为会议通知是政府部门以文件的形式发出,考虑到权力部门与收费者的种种关系,企业不敢轻言拒绝,交费也成了“被自愿”。

——遇事必先协调,“顺手”推卸责任。“开了会、发了文,工作交代下去,责任也就一起交代下去了。”某市直机关的公务员说,“就算将来有了风险,也能一起分担。

晒出会议费“第四公”,杜绝“会议依赖症

上海财经大学教授蒋洪认为,“三公”消费越盯越紧,一些招待经费就被作为会议费掩盖起来。“不能把会议变成一个‘筐’,什么都往里装”。

2013年9月,财政部等三部门公布修订后的《中央和国家机关会议费管理办法》,针对会议费管理存在的突出问题作出规定,预算审批防会议费“爆表”,严格报销审核防堵会议费造假,公示报告增加会议费透明度。

专家建议,会议费的地方标准必须尽快确立,明确各类会议的支出标准,让各种“打包”“夹私”行为无所遁形,为每一场会议、每一个文件的“含金量”进行绩效打分。同时,晒出会议成本“详单”,推进公款旅游、会议费等信息准确、细致、无死角公开,避免打着开会、考察的旗号,游走在灰色地带。 据新华社电

编辑: 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