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2018年12月14日例行新闻发布会散发材料之二:我国地方病防治工作有关情况

18.12.2018  05:41
  地方病是由生物地球化学因素、生产生活方式等原因导致的呈地方性发生的疾病,主要流行的地方病包括碘缺乏病、地方性氟中毒、地方性砷中毒等地球化学性疾病,血吸虫病、包虫病等自然疫源性疾病以及大骨节病和克山病等原因未明性地方病。我国曾是地方病流行较为严重的国家,病情重、危害大、分布广,31个省份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都不同程度地遭受疾病危害。重病区基本上分布在贫困、偏远农村,往往越贫困,病情越重,因贫致病、因病返贫现象突出。全国832个国家级贫困县中,历史上831个县有碘缺乏病,584个县为其它地方病病区,有的县还同时存在两个以上的疾病。因此,防治地方病是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与脱贫攻坚密切相关。
  得益于“政府领导、部门配合、群众参与”工作机制的有效运转,我国地方病危害得到了有效控制或消除。目前,全国94.2%的县保持消除碘缺乏病状态,在全球采取食盐加碘措施的128个国家和地区中处于领先水平;燃煤污染型氟砷中毒病区改炉改灶率分别达98.4%和100%;93.6%的饮水型氟中毒病区完成降氟改水;饮水型砷中毒病区全部完成降砷改水;95.4%的大骨节病病区村达到消除标准;94.2%的克山病病区县达到控制或消除标准。
  通过几十年的防治工作,全国地方病防控取得了以上显著成效,巩固保持防治成果还需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地方病多是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继续精准施策,联合相关部门有针对性的做好各项防治措施落实。我国外环境普遍缺碘,在碘缺乏地区继续贯彻落实以食盐加碘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在饮水型氟砷中毒病区,对尚未改水的病区村要进行改水,降低饮水氟砷含量;在燃煤污染型氟砷中毒病区,对尚未采取措施的病区户进行改良炉灶,或鼓励其使用清洁能源;在大骨节病病区,要坚持换粮、搬迁、易地育人的综合防治措施;在克山病病区要持续改善生产生活环境,阻断致病因子危害。各项防治措施持续落实、稳定运行,不断的巩固防控效果。
  二是继续加大地方病科学研究力度,防治科研工作取得突破。开展大骨节病、克山病病因及其影响因素研究,防控工作向精准化发展;筛选大骨节病、氟中毒、砷中毒的有效治疗药物,提高治疗效果;开展氟、砷、碘对多器官系统损伤的深入研究和评估;收集地方病生物样本资源,建立地方病生物样本库。
  中国疾控中心地方病控制中心作为国家防控地方病的专业机构,将与全国同仁一道,为实现《“十三五”全国地方病防治规划》和《地方病防治专项三年攻坚行动方案(2018-2020年)》的目标全力以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