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性银行粮食信贷业务再遇挑战
农业部部长韩长赋近日表示,目前全国夏粮收获已过八成。农业部农情调度和专家分析,今年夏粮丰收已成定局。冬小麦产量有望再创新高,创下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十一连增".目前多地政府已提出,要确保夏粮收购工作的顺利进行。
毫无疑问,作为"保收购"的重要力量,农发行将再次通过粮食信贷手段承担起粮食收购重任。然而,随着粮食市场化深化和市场化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粮食价格的形成必将发生变化;同时利率市场化的全面推进,共同决定了农发行粮食信贷发展的内外部环境都已发生重大改变,所有这些,对于这家以支持"三农"为根本的政策性银行来说,都将形成巨大的挑战。
粮食价格形成机制将改变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完善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继续坚持市场定价原则,探索推进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与政府补贴脱钩的改革,逐步建立农产品目标价格制度,在市场价格过高时补贴低收入消费者,在市场价格低于目标价格时按差价补贴生产者,切实保证农民收益。"同时还提到,"2014年,启动东北和内蒙古大豆、新疆棉花目标价格补贴试点,探索粮食、生猪等农产品目标价格保险试点,开展粮食生产规模经营主体营销贷款试点。"这与此前国家直接干预粮食价格、粮食信贷起主要作用形成巨大差异。
事实上,早在2004年,粮食收购市场和收购价格便已全面放开,国家仅在粮食主产区实施最低收购价预案和国家临时收储的调控政策。业内人士表示,目前粮食市场已呈现收购主体多元化和收购渠道多样化格局,粮食收购呈现政策性和市场性收购同时并存的特征。
从中央一号文件"市场定价原则"透露出的信息来看,粮食价格将由市场供求决定,政府不再直接干预价格。农发行相关负责人表示,具体来说,今后粮食价格形成机制将是,补贴两头、放开中间、政策调控、平等入市。政府调控主要是指,在市场失灵时,政府还将采取托市收购,抛售平抑粮食价格,但主要还是由市场决定价格。
不过需要指出的是,粮食收购依靠政策为主导的收购方式依然没有改变。由农发行提供的数据显示,从2004年到2013年的10年间,农发行累计发放粮食收购资金贷款27577亿元。其中,农发行贷款支持企业收购粮食数量,占到社会收购量的60%.
粮食信贷遭遇挑战
在粮食收购主要由市场决定价格的改革过程中,农发行粮食信贷份额是否依然能保持一直领先的地位或存在变数。
事实上,粮食产业链的特点已经决定了粮食信贷的发展空间、发展总量和发展模式。特别是粮食收购资金需求受粮食商品量制约,有明显的"天花板效应",增长存在极限。
与此同时,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完善中央储备粮管理体制,鼓励符合条件的多元市场主体参与大宗农产品政策性收储",所以在新的调控方式下,粮食最低收购价收购、国家临时收储政策、中央储备粮、地方储备粮的政策走向,将直接影响农发行政策性粮食信贷份额,想要保持领先地位将愈发困难。
相关业内人士表示,粮食价格由市场决定、市场性收购成为解决粮食收购问题的主要途径。对农发行带来的最直接挑战是,由于政府不再直接干预粮食,粮食价格的单向上涨趋势就有可能变为涨幅不定的双向波动趋势,波动的幅度、频率都有可能增大,这将增加粮食收购贷款的风险。
另外,从国际粮食经营经验来看,粮食经营将向集团化、规模化方向发展,市场上四大粮食集团就占据世界粮食交易市场的主要份额。在市场经济"无形之手"的强大力量下,资本积累和资本集中是必然趋势,国内分散的粮食企业将呈现走向联合的趋势。与此相对应的是,大客户与银行谈判能力增强,客户利用直接融资工具的能力也会增强,来自商业银行的竞争将日趋激烈。农发行将面临前所未有的内外部挑战。
粮食信贷仍将发挥重要作用
相关业内人士表示,粮食收购市场全面放开后,粮食购销市场化运行机制基本建立,多元化市场主体格局也会逐步形成。但由于粮食市场信息不对称和竞争不充分,种粮农民、用粮企业和政府可能对市场判断产生分歧,导致市场失灵,因此,市场化改革条件下解决粮食收购仍要依靠政策为主导的多渠道收购方式。
政策性银行粮食信贷发展的前景在哪里?荷兰合作银行有超过百年历史,在百年变迁中始终专注食品和农业贷款,目前仍占据了荷兰85%的食品和农业贷款市场份额。这也为农发行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农发行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着力巩固和提高粮食市场份额。不过应该看到,随着农发行农村基础设施贷款发展,粮食信贷在全行贷款的比重将呈现下降趋势。不过,粮食信贷应树立不靠规模取胜的理念,而是争取份额的领先。
对于领先地位的保持,农发行有自己的优势——低利率贷款政策。有业内人士也表示,在利率市场化影响下,2013年以来,贷款利差已经大幅收窄,贷款的低利率可能会对银行财务可持续性形成影响。
对此,一些专家呼吁,考虑到国开行将推出住房金融专项债券以支持城镇化建设,那么监管部门也应考虑推出粮食收购专项债券。明确邮政储蓄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等金融机构来自农村的存款有一定比例用于购买粮食收购专项债券,实现农村资金回流,并积极创新发行和运作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