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管服”政策跟踪审计的特点及方法探析

24.12.2019  12:42
 

“放管服”政策跟踪审计的特点

合规性目标是政策跟踪审计的基础目标。合规审计主要是为了确认委托代理关系中代理人履行经管责任时是否存在缺陷行为,鉴证被审计单位对法律法规和合约的遵守程度。“放管服”政策跟踪审计的合规性目标是履行国家审计查错纠弊的职能,揭示政策措施贯彻落实中存在的重大违法违纪等行为。

有较鲜明的绩效审计特征。绩效审计除了鉴证绩效信息外,更侧重于对组织目标的实现、资源利用、管理效率等与既定标准的对比。评价“放管服”政策落实效果,一般体现为管理能力现代化的预期目标、绩效责任、最佳实务标杆、科学计算结果等,从而促进代理人明确责任,改善业绩、提高效率和效果。

具备专项审计调查的特质。国家审计准则将专项审计调查的适用情况分为三类:一是调查事项涉及宏观性、普遍性、政策性或体制、机制问题;二是调查事项跨行业、跨地区、跨单位;三是调查事项涉及大量非财务数据。“放管服”政策跟踪审计要求从体制、机制、制度层面发现并分析问题,边审计、边通报、边建议、边整改以促进政策措施完善并落实。目前“放管服”改革已深入到教育、医疗、科技等多领域,涉及政府职能部门、事业单位、企业、社会组织等,其调查的事项也涉及众多非财务数据。

预防性和持续性较强。公共政策理论认为任何公共政策都是在特定环境和资源条件下产生的,“放管服”政策跟踪审计属于事中审计、持续性强,在政策贯彻执行过程中介入。通过查错纠弊、跟踪评价、适时反馈政策执行效果,做到“查已病、防未病”,是实现审计目标的一系列环节相互作用的过程。

“放管服”政策跟踪审计的方法

“放管服”政策跟踪审计目标多层级、项目特殊性,在审计准备、取证、评价等方面,除运用账项基础、制度基础、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外,还应有以下方法:

现代信息技术与审计项目深度融合。将大数据知识和思维全面运用于审计程序中。一是在审计计划阶段,根据审计项目制定相匹配的数据采集计划,明确数据采集方式、内容、时间、安全性等。二是在审计实施阶段,通过政务信息共享平台及“天眼查”等应用软件,传输审计所需的直接及间接电子数据,缺漏部分由负责审计项目的处室直接与电子数据提供部门联系并取证。三是在审计报告阶段,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汇总、分类、分析、提炼审计工作底稿的内容,按照重要性原则编写“放管服”政策跟踪审计的高质量审计报告。

数据可视化技术与查询语句相结合。“放管服”政策数据量大、政策种类繁多、分布广、复杂性高,快速准确地找出不寻常重要信号是关键。首先,可利用计算机图形学和图像处理技术,在政府平台信息系统中用着色、闪光或反背景、流动潮流图等形式自动标识出异常数。其次,可设计《审计报表汇总V1.2》工具,将被审计单位填报的数据表格放入统一的文件夹,自动实现对所有单位填报信息的分类汇总。第三,利用SQL等查询技术快速统计出政府取消、停止征收的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包括项目名称、取消时间、取消文号等。最后,根据政策对象和目标,分领域统计数据、构建模型,形成核心数据表,精准找出政策落实及政策效果调查的突破口。

资料分析法与现场检查法相结合。在信息平台收集简政放权文件资料,分析判断疑点,并到现场查看行政审批、收费清理、优化政府服务等“放管服”改革的操作流程。将被审计单位政策执行行为与业务资料、文献资料等进行对比,并分析国家宏观政策文件与地方配套政策措施的一致性及执行力。

政策目标群体座谈法与专家咨询法相结合。“放管服”政策涉及财税、金融、经济、民生、工程等领域,由于政策效果评价的系统性和复杂性,审计人员在审计定性、政策效果评价及提出审计建议时,可通过政策目标群体座谈、访谈的实际获得感以准确评价政策的落实情况及效果。如某项“放管服"政策出台,管理者担心政策资源条件的不完备,企业关心的市场资源配置,个人关注的可能是费用是否增加等,政策目标群体的不同角色存在感受差异。并应结合专家咨询法,解读政策、查找体制机制方面问题或管理漏洞,促进审计目标的实现。

(作者单位 南京审计大学政府审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