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赢脱贫攻坚战】沽源搬迁农民过上“城里生活”
□通讯员 梁志刚 河北日报记者 马彦铭
以前,村里的破旧房子散落在草原上,稀稀疏疏;目前,54套二层住宅楼已经封顶,二期工程也正在建设,一个社区规模达300套住房的录园新村呼之欲出。
沽源县九连城镇录园村,曾是典型的贫困村。现在,这个村已成为沽源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助推美丽乡村建设的典型村。该村党支部书记刘国海说,在易地扶贫搬迁过程中,沽源县以录园村为中心,整合周边的马家卜、大同营、杨贵元营三个村,采取四村合并联建形式,共同建设一个录园新村。
刘国海介绍,根据规划,新村每套住宅建筑面积100平方米,分为上下两层,有客厅、卧室、厨房和卫生间,每套住宅可满足3至4人居住。坝上冬天寒冷,当地农民住惯了火炕,新建的住宅也带有火炕。考虑到村民杂物较多,建设方又在地下一层建了每户一间50平方米的地下室。楼房主体建成后,将采用太阳能集中供暖,冬季阳光不足时,用电供暖作补充。以后,还要建设文化广场、公园、幼儿园、商场、超市等一系列配套设施。
“没想到,我也能过上城里人的生活。”75岁的村民曹永成说,住楼房卫生又方便,他很想赶快搬进去。
通过易地搬迁,沽源县越来越多的人像录园村村民一样过上了新生活。
沽源县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有贫困户2.7万户、贫困人口4.3万人。长期以来,该县农村人口大量外流,宅基地大量闲置,村庄空心化严重。据统计,全县外流户数超过30%的有393个村,外流户数超过50%的有174个村,特别是常住户数低于20户的微小村已达到93个。“小、散、空、穷”,是大多数村庄的真实写照。
根据县情,沽源把易地扶贫搬迁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金钥匙”,整合各类资金8.26亿元,投入到易地扶贫搬迁项目中,探索出了一条以易地扶贫搬迁助推美丽乡村建设、加快脱贫步伐、统筹城乡发展的有效路径。
全省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启动后,沽源县通过反复研究论证,科学编制了《沽源县易地扶贫搬迁总体规划》和《2016年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实施方案》。各乡镇根据自身实际和群众意愿,分别制定了具体的搬迁办法,实现了县、乡规划与群众意向的衔接。经过反复摸底调查,确定了“十三五”期间搬迁7897户、18827人的目标。
按照“一年启动、三年完成”的工作思路,今年将完成5708户、13764人的搬迁任务。截至目前,17个集中安置区已开工建设,17620平方米安置区年底可具备入住条件。同时,建立了土地流转、就业转移、股份合作、兜底保障等一系列扶贫保障机制,确保农户“搬得出、稳得住、有事做、能致富”。
沽源坚持把易地扶贫搬迁项目与城镇化配套工程、美丽乡村建设和山区综合开发有效结合,按照“做大县城聚人口、做强乡镇促搬迁”思路,努力提高县城吸附能力。在九连城、黄盖淖、小厂等乡镇打造光伏、商贸、旅游等特色小镇,吸引搬迁群众到县城和小城镇居住。据统计,将有2300名搬迁群众迁入县城居住,9020名搬迁群众入驻小城镇和乡政府驻地村。把6个美丽乡村和中心村纳入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区,全面推进自来水入户、街道硬化、改厨改厕和集中供热供气等工程,配套实施金融网点、商业网点和农村电商建设,实现了投入水平和建设标准双提升。
沽源还创建了“并村联建、三方共建、两园同建”三种建设模式。该县90个自然村将全部以整村搬迁的方式,向县城和安置区集中。按照“政府+企业+农户”合作模式,引进了江润富安、恒益集团等企业共同推进易地扶贫搬迁,资金不足部分由企业兜底,并具体负责建设运营,群众通过宅基地出让、土地入股等方式参与建设。坚持美丽家园和现代产业园区“两园同建”,重点打造了九连城镇录园村高端养殖和特色花卉种植园区、黄盖淖镇安置区商贸物流园区、长梁乡安置区万亩马铃薯示范园区等一批特色园区,实现了产业园区和安置区双覆盖。
点击进入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