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让每个人都感受到
2月12日,在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卫生计生委提出,改革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目前,改革进展不尽平衡,与中央要求和人民群众期盼还有一定差距,综合性、系统性、协同性有待进一步提高。改革永远在路上,下一步,将保持改革定力,持续攻坚克难,加快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奋力将医改推向纵深,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坚实的健康保障。
■网民感受以正面为主
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最根本的是要不断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保证医疗安全。医改最终就是要把更加安全、方便、舒适的医疗服务呈现给老百姓。国家卫生计生委经过深入的调查研究,决定组织实施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
国家卫生计生委医政医管局有关负责人表示,3年来,全国各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和各级医院、广大医务人员积极落实,针对看病就医“瓶颈”问题,创新医疗服务举措,不断改进人民群众看病就医的感受。首先,信息化技术广泛的应用,使医疗服务更加智慧。3年来,很多项目从理论转化为现实,从设想发展成设备,将科技成果转化为具体的医疗服务,可提供移动支付结算的医疗机构达到2777家,是3年前的3倍,节省了患者排队缴费时间;二是创新了医疗服务模式,医疗质量快速提升。1340家医疗机构设置日间病房,开展日间化疗等服务,减少了患者等候住院时间。8400家二级以上医院开展临床路径管理,增长近40%。全部三级医院、80%以上的二级医院开展优质护理服务。胸痛中心、卒中中心等心脑血管疾病的救治网络逐步探索开展;三是资源下沉加速推进,医疗服务更加可及。县级医院在对口支援医院的帮扶下,新建了临床专科3600个,管理水平进一步提升。与3年前相比,国家、省、市、县四级远程医疗服务体系逐步建立,22个省建立了省级远程医疗服务平台,覆盖了1800多个县,其中国家级贫困县实现了全覆盖。
行动计划实现了“一预约两缩短”:所有三级公立医院普遍开展预约诊疗;3年来门诊患者全程候诊平均时间缩短超过10分钟,有些医院缩短超过1小时;平均住院日缩短到10天以内。第三方评估机构对3年改善医疗服务效果评估时,对互联网上2883万条医疗服务相关信息的分析显示,网民对医疗服务改善的整体感受以正面为主,充分显示了改善医疗服务的积极成果。
■让医疗服务更有温度
国家卫生计生委提出,新的3年,医务人员更期望把现有的一些工作上升为制度,在医疗服务的全流程方面进一步改善。未来3年,5个方面要进行固化、形成制度。
一是预约诊疗制度。第三方评估显示,预约就诊患者满意度显著高于非预约就诊患者满意度。二是远程医疗制度。远程医疗已逐渐成为连通医疗机构和患者的纽带,特别是让边远地区人民群众享受到优质医疗资源,促进医疗的公平和可及。三是临床路径管理制度。临床路径管理既可以保障医疗质量,也可以规范医疗行为,目前全国有7825家二级医院实现临床路径管理。四是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制度。目前全国多数医院已实现同级检查检验结果互认,这项互认制度通过3年实践已经可以上升为国家制度安排。五是医务社工志愿者制度。医务社工是医患之间的润滑剂和稳定剂,对于和谐医患关系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各级医院都在探索尝试,让医疗服务更加有温度。这5项制度在新的3年,要在全国进一步建立推广。
公立医院综合改革也趁势奋进。2017年,全国所有公立医院实行取消药品加成政策,实现了新旧体制平稳转换。国家卫生计生委提供的材料显示,全国公立医院总体运行平稳。主要表现在:第一,医疗资源供给不断增加,2016年,每千人口拥有医生数和床位数分别为2.3人和5.4张,分别较2010年增长27.8%和50%;第二,有效减轻了群众看病负担,居民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重下降到28.8%,比新一轮医改前下降12个百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