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推向纵深 粮食政策在调整中稳健前行
10月,我国“黄金周”刚刚结束,包括财政部部长楼继伟和央行副行长易纲在内的20国(G20)集团财长和央行行长齐聚秘鲁首都利马,共同把脉全球经济形势。
据媒体报道,与会者积极评价中国经济,认为中国经济前景仍然向好,特别是经济发展质量将提高。
显而易见的是,中国超高速的经济增速已经难以继续。
楼继伟在会上表示,国际金融危机爆发时,中国以占全球GDP不到10%左右的经济总量贡献了全球经济增长的50%以上。随着经济进入“新常态”,中国目前正力推结构性改革,中国经济增速将维持在7%左右,继续为全球经济增长作出重要贡献。
但指望中国经济继续超高速增长是不现实的。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也意识到了这一点。由IMF发布的最新一期全球金融稳定报告,对中国经济发展中所产生的问题表示担忧。该报告警示,中国企业过度借款,其总规模已经相当于GDP的1/4。
上述报告提及中国经济转型可能带来的金融风险:“中国需要精心地进行经济转型,在不让增长率过快下跌的情况下向消费导向型经济发展,同时通过有序地去杠杆来降低债务水平,转向市场导向型的金融体系。”IMF预测,中国经济今年将增长6.8%,明年增长6.3%。IMF的这一预测,与中国政府承诺的全年完成7%的经济增长目标有些差距,却与国内部分经济学家的预测不谋而合。
多位经济学家在不同的场合公开表示,中国要完成7%的经济增长目标,障碍巨大。
不过,与全球经济学家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建言类似,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货币和资本市场研究部主管何塞·维纳尔斯表示,中国坚持改革将最终被证明是成本更低的选择。
1.深水区的游弋
近两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无疑已经走入改革深水区,改革是否继续推进,不仅关系着全国经济运行的健康状况,甚至将影响整个社会的稳定大局。
在此前大连商品交易所举办的2015国际玉米产业大会上,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马晓河表示,作为一个经济的观察者,他认为国内经济发展形势并不乐观。
“我国经济增长连续22个季度从高位下行”、“工业增长连续62个月减速后缓慢上升又下跌”、“PMI连续下行”、“CPI、PPI连续41个月在负的区间”等等,这些因素都被马晓河视为国内通缩风险在进一步增加。
作为经济学家,马晓河对中国经济未来几个月的总体判断是,中国经济增长仍然是总供给、总需求失衡,供大于求的局面,需求回升不会太快。
姚景源此前也曾表示:“我们不能像过去一样,更多地依赖摸着石头过河来往前走,推动改革。而我们现在特别需要的是顶层设计,深水和浅水相比,应当说深水有风险。总书记也讲,在改革问题上‘好吃的肉’、‘容易吃的肉’都已经被我们吃光、吃尽,现在改革面对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在这种情况下,包括马晓河在内的众多经济学家建议,在稳增长的基础上,国家要加紧落实改革推进。
如果2013年被视为新一轮改革的发力点,2015年无疑可以被称为中国改革的关键时期。游弋于改革的深水区,中国的体制改革和结构改革在有条不紊地推进。
国家主席习近平明确提出,中国发展的根本出路在于改革,改革的目标,就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加快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
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成为国内体制改革的先行军。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加大简政放权”。随后,在国务院各级部门的推动下,我国各个部委取消或者下放审批事项的“通知”不断下发。
10月9日,国务院审改办新闻发言人李章泽公开表示,经过两年多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国务院部门已经取消或者下放超过1/3以上的审批事项,国务院部门“审批多”的问题得到了较大改观。不过,按照国务院部署,国务院审改办正在对中央指定地方实施的行政许可事项进行清理。
李章泽说:“与此同时,地方政府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也正在同步推进,但随着改革深入,各方面反映地方政府实施的审批事项很大一部分是由法律、法规、国务院决定以及其他形式设定,地方政府无权进行调整。基于这一情况,我们开始着手清理中央指定地方实施的行政许可事项。”经济结构方面,最受外界关注的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出台。
国有企业被视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长子,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中流砥柱。因此,国有企业改革的成功与否,将关系着我国经济改革的全局。
公开数据显示,目前,我国由国资委管理的央企共110家,全国各地的国企达到15万家以上。
按照上述《指导意见》,到2020年,我国将在国有企业改革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决定性成果,国有企业公司制改革基本完成,培育大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骨干国有企业。
2.两难中的选择
与其他方面的改革同步,我国“三农”改革更为激烈。
10月10日,国家发改委官网公布信息称,为保护农民利益、防止“谷贱伤农”,2016年国家继续在小麦主产区实行最低收购价政策。综合考虑粮食生产成本、市场供求、国内外市场价格和粮食产业发展等各方面因素,经国务院批准,2016年生产的小麦(三等)最低收购价为每50公斤118元,保持2015年水平不变,以稳定粮食生产,促进粮食产业健康发展。
继我国2015年未对小麦托市收购价进行上调之后,2016年小麦托市收购价继续不做调整。
与小麦托市价连续两年不进行调整相比,国内对于油菜、玉米等粮食品种的政策调整,显得尤为激进。
6月,国家粮食局发布通知,2015年起油菜籽收购由各个地方政府负责组织各类企业进行。这意味着,中央政府除对湖北、四川、湖南、安徽、江苏、河南、贵州等主要油菜籽产区,予以适当补贴外,我国将不再对油菜籽产业进行过度保护,这也标志着我国对油菜籽品种施行多年的油菜籽临储政策退出历史舞台。
随后,国家粮食局通知显示,2015年国家继续在东北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实施玉米临时收储政策,但今年的国家临时存储玉米挂牌收购价格(国标三等质量标准)统一下调为1元/斤。这个价格与上年的平均价格相比,降幅超过了10%。令市场更感意外的是,国家在大幅下调临储收购价格之时,并未出台相关补贴政策。
有业内人士将国家的此次改革,视为“两难中的选择”。
《农民日报》也就此发布署名评论文章表示,“改革是必须的,调整是必要的,但是改革发展的阵痛不能都让农民来承担。”上述文章指出,粮食毕竟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农民种粮,本身就是对国家粮食安全的一份责任与担当,市场波动的成本也不能全让农民来支付。
眼下,如何保障种粮农民利益和积极性至关重要。
在《粮油市场报》记者的多次调研采访中,东北地区的农户也坦露了自己的担忧:地租不断上涨,大豆、玉米价格却不断下挫,因此,农户种地的积极性受到挫伤。此外,部分农户因为粮食价格政策的改革,出现了亏损。即使未亏损的农户,对于未来也充满迷茫,不知道未来几年该种什么。
有批评者也认为,国家对于粮价的改革过于激进,但配套的政策措施并未跟上,这导致改革并未惠及农户,也与国家三令五申的“支持三农发展”的论调相悖。
不过,在业内人士看来,国家退出油菜籽临储收购、大幅下调玉米临储收购价格,也是形势所逼,改革所迫。
按照世贸组织《农业协议》,允许对农业的补贴一般分为三类:“绿箱”政策、“黄箱”政策和“蓝箱”政策。
“绿箱”政策指政府在执行某项农业计划时,其费用应通过公共基金资助,而不是从消费者身上转移而来,没有或仅有最微小的贸易扭曲作用,对生产的影响很小的支持措施,以及不具有给生产者提供价格支持作用的补贴措施。成员方无须承担削减义务的补贴,属于可免于削减就放行的一类补贴。
“黄箱”政策是指那些政府对农产品的直接价格干预和补贴,妨碍农产品自由贸易的政策措施,农业协议界定了“黄色”政策所包括的范围:价格支持;营销贷款;面积补贴;牲畜数量补贴;种子、肥料、灌溉等投入补贴;某些有补贴的贷款计划。要求各成员方用综合支持量来计算其措施的货币价值,并以此为尺度,逐步予以削减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农产品价格的政策支持多数采用“黄箱”政策,这导致国内农产品价格,尤其是粮食价格受到过多直接干预,政策对市场的扭曲力度也逐年增加,这严重阻碍了中国粮食产业的发展。
《农民日报》发布的评论文章也表示,“可以说,今年玉米临储价较大幅度调低,既是市场倒逼的自然结果,也是产业调整的必然选择。将临储价水平尽量贴近市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引导粮食价格回归市场,既有利于鼓励饲料和深加工企业等多元市场主体多收粮、多存粮、多用粮,有利于促进国内玉米产业长期健康发展;还能释放信号,合理引导市场预期,积极稳妥地引导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对于农民而言,也是一次深刻的市场意识培训和风险精神的教育,因为没有只涨不跌的市场。”
3.黎明前的黑暗
2014年,我国已经开始逐步启动农产品价格改革。我国政府于当年宣布,对棉花、大豆品种实行目标价格补贴制度。
通过一年的试点运行,政府各方积累了经验,也发现了问题。因此,在新疆进行的2015年棉花目标价格改革试点工作,结合上一年经验基础进行了完善。据媒体报道,本年度的新疆棉花目标价格改革补贴方式改为“年度可用补贴总额的90%用于兑付全区实际种植者交售量部分补贴,10%用于向南疆四地州(阿克苏、喀什、克州、和田)基本农户(含集体土地)兑付面积部分补贴”,并减少补贴资金兑付次数,实现一次预拨、一次清算。
在分析人士看来,国内下一年度的大豆目标价格改革补贴方式,或许也会参考棉花品种的改变。
然而,在改革进一步推进的同时,国内粮食产业正在经历着“黎明前的黑暗”。
2015年5月,《粮油市场报》记者再次参与一年一度的小麦市场考察活动。考察过程中,许多加工企业负责人表示,经过几年连续亏损之后,国内小麦加工业并未迎来想象中的周期性回归,企业经营形势非但没有好转,反而在加剧下滑。
许多面粉加工企业负责人叫苦道:“整个企业现在是生产赔钱,不生产赔市场。”身为河南商丘食品工业协会会长,同时又是河南诚实人实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的宋肃远的话,记者现在仍记忆犹新。在他看来,现在的小麦加工业进入“三没”状态,即没钱、没法、没气:“没钱,指的是企业融资难,许多企业弹尽粮绝;没法,说的是企业现在毫无办法,无论通过什么办法,面粉还是销售不出去;没气,指的是许多企业负责人已经失去了经营企业的精气神。当地一些效益一直不错的企业家,甚至跑来问我,是否愿意收购他的企业”。
山东菏泽一位面粉企业负责人称,周边的面粉加工企业都在亏损,
“据说有个企业,开工的话,一天赔12万元;不开工的话,一天赔6万元。”这一情况还可以从记者所加的QQ群中反映出来。“现有一家日处理小麦150吨的面粉厂对外出租/转让,欢迎广大有识之士来电咨询。”最近几年,在聊天群发布上述公告信息的人,不断增加,次数也开始变得频繁。
在国内的几个主要粮食品种中,玉米加工的产业链条最长,其价格政策影响范围也更为广泛。
在一次研讨会上,卓创资讯分析师在公布调研成果时表示,当前的玉米深加工产业仍普遍处于深度亏损状态。
“饲料加工规模在下降,淀粉、酒精业在不断探底,赖氨酸最大制造商吉林大成全面停产,果糖卖不出去。”中粮生化的一位负责人如此描述当前玉米深加工产业所面临的困境。
种种迹象显示,国内小麦、玉米加工业正经历“生死劫”。业界人士普遍认为,行业的困境,不仅因产能盲目扩张所致,国内粮食制度的负面影响扩大,也是重要原因。
2006年开启的小麦托市政策,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起到了“稳定市场粮价,避免谷贱伤农”的作用。随着国内小麦价格的不断提升,国内小麦市场“托市价格双重挤压与保护粮农利益”的矛盾愈加冲突。玉米临储政策同样如此。
2015年的全国粮食流通工作会议上,国家粮食局局长任正晓指出,受托市收购价格支撑,国内粮价长期维持高位,但持续10多年的国际农产品价格上涨周期已经结束,价格大幅跌落,使得国内粮价居于“高地”。
与此同时,国内粮食生产成本“地板”不断抬高。在这种双重挤压的状况下,现行粮食收储政策体制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和考验。
在这种大背景下,玉米临储价格下调、小麦托市价维持不变,成为不得已的现实选择。
4.逆势中谋变
不变则亡,变则通。
2015年,由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的“一带一路”战略,继续推进。部分粮油加工企业结合自身实际,也在寻找“走出去”的机会。
河南兰考一家粮油加工企业负责人在此前接受采访时表示,企业曾到吉尔吉斯斯坦考察过当地的粮食生产情况,并有意愿“走出去”。目前,企业正在与周边几家粮油企业探讨是否可以联合“出海种地”。然后,向国家争取进口配额,利用进口小麦的成本优势,在国内激烈的竞争中立足。
河北邢台的一家粮油加工企业负责人表示,他多次远赴澳大利亚考察,认为在当地建厂具有一定可行性,目前已经处于论证阶段。
江苏一家面粉加工企业负责人也曾多次远赴欧洲调研,关于企业如何“走出去”并在当地立足的问题,他认为,由于还未彻底摸清“走出去”的市场风险,所以会继续评估。
国内一些已经在相关领域占据优势地位的企业,也在抓紧锤炼内功,以实现市场份额的进一步扩大。
规模实力均在国内数一数二的河北金沙河面业,其挂面日加工能力已经达到1600吨,企业的面条制作工艺,在经过现代科技的改进后,不仅愈加先进,在营养价值上同样得到了更多保留。
作为国内食用植物油第一股,东凌粮油则另辟蹊径,选择向中国供销集团的全资子公司中农集团等特定对象发行3.53亿股购买其持有的中农国际100%股权,实现了央企资源的顺利注入,也为企业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同样,作为国内最大乃至世界最大的面粉加工企业,5月份以来,五得利面粉集团先后与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北京粮食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以及中粮贸易有限公司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使得企业在小麦加工业的话语权进一步增大。
偏居一隅的山东三星集团,已经成长为中国玉米油第一股,旗下品牌“长寿花”更是深受国人喜爱。近年来,
长寿花致力于健康油的研发与生产,作为国内最早且规模最大的专业生产和出口玉米油的企业,山东三星集团旗下的长寿花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玉米油领导品牌,连续多年销量遥遥领先。为了继续做大做强健康产业,长寿花未来将继续做足做实以玉米胚芽为原料的诸如玉米蛋白肽、玉米饮料、玉米纤维食品等高端食品类产品及保健品,大力进军健康营养绿色食品领域,例如五谷杂粮、有机大米、有机面粉、风味型调味品等,用厨房食品战略助推企业发展再度全面升级。
在国家战略支持下,“互联网+”也开始在粮食流通领域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在2015年3月5日召开的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引导互联网企业拓展国际市场。”随后,国内信息化的发展,开始与传统产业进一步融合。
除了粮食加工产业的上下游在不断融合信息化之外,国内粮食产业的“互联网+”步伐也在不断加大。
2014年11月,一家集粮食大宗买卖、行情资讯、现货资源搜索等一系列服务为一体的互联网平台——“买粮网”正式上线。该运营团队的相关负责人认为,国内大宗原粮的交易属于传统交易,因此,粮食行业或许会成为“互联网”挖掘的最后一个行业。
其实,早在“买粮网”之前,中粮集团就携手招商局集团共同在在深圳前海共同打造粮食电子交易平台,注册资本金3亿元。该平台旗下的“易谷网”,与“买粮网”成立的初衷如出一辙。该平台还宣称,将围绕现货交易,立足中间市场,有效连接产业客户实际交收需求及中远期交易避险需求,提供“履约保障交易/结算模式+风险管理交易工具+现代大物流+供应链融资”一站式解决方案。